引言

朱元璋在抗元阶段,得到了九字真言,这九个字对他的帮助很大。甚至可以说是朱元璋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历史上也非常的有名,这就九个字是:高筑墙、广积粮和缓称王。那么朱元璋是如何得到这九个字的呢?他得到了这九个字又是如何做的呢?

这九个字伴随了朱元璋从抗元阶段到建立明朝,所以这九个字对朱元璋的影响很大。其实这九个字的意义很丰富,除了现实实际操作层面的,还有精神层面的。那么面对缓称王的建议,没有受过教育的朱元璋能够做到不张扬吗?

李善长对朱元璋的建议(从李善长的九字方针入手)(1)

一、得到九字真言

这九个字让朱元璋倍感受用,虽然这九个字很切中要害,道理也十分深刻,但是朱元璋得到这九个字的过程却非常简单。不是朱元璋主动求见高人,而是高人主动见朱元璋。那么这个高人是谁?他为何主动向朱元璋提建议呢?

这个高人名叫朱升,他原本是贵池的一个管教育的官。元朝末年,各地战乱,贵池也是如此,社会动荡,使得学校根本开不了学,朱升作为教育者自然无用武之地,所以朱升回到了老家徽州。当时朱升已经六十岁了,即使在徽州,也是一个影响很大的儒者。当朱元璋到了徽州的时候,朱升就主动见朱元璋。朱升之所以不请自来,其实原因很简单,在当时抗元的三股势力当中,朱元璋的名声最好,所以很多高能人士都投奔到了朱元璋帐下,朱升也不例外。朱元璋见到地方上的名儒主动见自己,很是高兴,就趁机询问如何取得天下。朱升毫不吝啬地说出了九个字。朱升的这九个字意思非常明显,也很切中要害,朱元璋听后很是受用,并且一直遵循了朱升的建议。

《明史》记载: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李善长对朱元璋的建议(从李善长的九字方针入手)(2)

二、九字真言的意义

所谓的高筑墙,其实就是告诉朱元璋要建立自己的根据地。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通常是一伙人打到哪算哪,一旦这伙人离开了曾经占领的城池,就有可能失去这个城池。朱升给的意见非常中肯并且实用,建议朱元璋建立自己的根据地,那么任何占领都是有用的。

所谓的广积粮,是建议朱元璋要积蓄自己的财力以及粮食,尤其是粮食。这样做的意义主要有两个,一是不用再烦恼粮食的来源,只要有了粮食,那么不仅士兵可以忠于自己,还会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朱氏大营;二是有了粮食,就意味着朱元璋的军队是更加有规范的军队,这样一来,朱氏大营就会变得越来越有威严。

李善长对朱元璋的建议(从李善长的九字方针入手)(3)

城墙和粮食都是很现实很物质的层面,而缓称王则是精神层面,意思是建议朱元璋不要着急冒头称王。朱升的意图很明显,谁先冒头,那么谁就有可能首先被攻击。在当时的抗元起义势力当中,已经有了两个王,而朱元璋还没有称王。两个早称王的人不仅将对方视为大敌,而且这两个人也受到了其他起义势力的或大或小的攻击。朱元璋没有称王,有利于早先称王的两个人互相攻打,这样一来朱元璋就好坐收渔翁之利。

李善长对朱元璋的建议(从李善长的九字方针入手)(4)

结语

朱升提出的九字真言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朱升是一个对时事非常有见解的人,看是非常透彻。二是朱元璋是一个善于听从意见的人,正是因为他听从了朱升的意见,所以才使得九字真言得以实现,同时也验证了九字真言确实作用重大。

朱升的九字真言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物质层面,建立根据地以及积攒粮食,都非常适用于战争时期,因此,朱元璋才能壮大自己的力量。物质层面是朱元璋获胜的关键之一,自此开始,朱元璋跟其他的农民起义势力有了很大的不同。物质基础的建设,代表了朱氏大营有了规范性和纪律性。那么导致的结果必然是朱氏大营的壮大。

李善长对朱元璋的建议(从李善长的九字方针入手)(5)

朱升九字真言的另一部分是精神层面。缓称王不仅仅是建议朱元璋晚一点称王,还会让朱元璋收获其他的重大利益。称王不仅仅是一个称号,也可以是一个野心的表现,只要朱元璋没有将野心公布天下,那么天下起义势力的目光大都会聚焦在已经称王的两个人身上,那么朱元璋身上的压力就会减少。

参考文献:

《明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