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叫兽历史课原创独家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叫兽历史课:继诸葛亮之后的姜维,一个有功有过之人

历史上诸葛亮怎么收服的姜维(继诸葛亮之后的姜维)(1)

在《三国演义》中,姜维是继诸葛亮之后,小说的又一个叙述中心。作者不惜笔墨,对这个人物做了精心的描绘,也给读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在小说中,姜维的第一次亮相就异常精彩。

历史上诸葛亮怎么收服的姜维(继诸葛亮之后的姜维)(2)

姜维原是魏国的中郎将,在天水郡太守马遵手下当军官。诸葛亮一出祁山,开始时进展颇为顺利,凤鸣山一战,赵云奋勇当先,大败魏军,困魏都督夏侯楙于南安城。与此同时,诸葛亮采用诱敌之计,派人装扮成魏将裴绪,去安定和天水,以救夏侯楙为由,诱敌出城,然后趁虚取城。安定太守崔谅中计,安定城被魏延占领,南安接着失陷。可是,假裴绪的诱敌之计却被姜维识破,姜维将计就计,反将攻打天水的赵云包围起来,赵云虽然突围出来,但攻城的计划却破产了,这使诸葛亮大为震惊。他派人去打听是谁识破了他的计策,南安人告诉他:“此人姓姜,名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人。事母至孝,文武双全,智勇足备,真当世之英杰也。”赵云也向诸葛亮夸奖姜维的枪法不同寻常,诸葛亮就想亲自见识见识这个人物,便亲自带兵来攻打天水。诸葛亮本想一鼓作气,大军一到,立即攻城,可是到城下后就被压了气势!

历史上诸葛亮怎么收服的姜维(继诸葛亮之后的姜维)(3)

姜维的出场,可以说是非同凡响,令诸葛亮刮目相看。在经历了这一连串事件之后,诸葛亮不由得赞叹说:“此人真将才也!”因此,下决心要降服姜维。后来,诸葛亮使用反间计,终于招降了姜维。诸葛亮见到姜维,“慌忙下车相迎”,并拉着姜维的手说:“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此后,姜维就一直追随诸葛亮北伐,在征战中不断得到诸葛亮的指点。临终之际,诸葛亮将自己以毕生所学撰述的兵书传给姜维,同时也将“恢复中原,重兴汉室”的宏愿交给了他。在诸葛亮死后,姜维遵奉丞相遗志,十四年中,八伐中原,威震华夏。在邓艾偷袭成都,后主刘禅率众投降的情况下,姜维仍做了最后的努力,最终以身殉国。

历史上诸葛亮怎么收服的姜维(继诸葛亮之后的姜维)(4)

总的来说,在《三国演义》中,姜维虽远不如诸葛亮那样光彩照人,但却是全书中最后一个带有亮色的人物。然而,在历史上,姜维却是一个争议较多的人物,在《三国志》及裴松之所做的注中,就记载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历史上诸葛亮怎么收服的姜维(继诸葛亮之后的姜维)(5)

关于姜维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

首先是姜维的弃魏归蜀问题。对这件事,孙盛极为不满,认为这是不忠不孝之举。在当时,魏国人似乎并没有把姜维归蜀这件事看得那么严重,他们认为姜维“本无去意”,因此在收复冀县,得到姜维母亲、妻子后,并没有加害。对此,诸葛亮的看法更是不同,他认为姜维此举是心存汉室的表现,既然是心存汉室,那自然是忠臣无疑。民间传说对姜维此举更是大加肯定。据说,姜维投蜀后,其母曾寄来一封书信,向他求“当归”。姜维回信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姜母得书,知道儿子志向远大,便不再挂心了。

历史上诸葛亮怎么收服的姜维(继诸葛亮之后的姜维)(6)

其次就是姜维的北伐,这是评价姜维时争议最多的问题。诸葛亮死后,应不应该继续北伐?怎样北伐?这在蜀汉集团内部就一直存在着争议。姜维自以为才武过人,又了解陇西风俗民情,因此常以诸葛丞相遗愿为由,主张兴师大举北伐。蒋琬认为诸葛亮所选的进军路线,道路艰险,粮运困难,因而主张多造船只,由汉、沔顺流而下,袭击魏的魏兴、上庸。费祎则反对北伐,他曾对姜维说:“吾等不如丞相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来者,无以为希冀侥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所以,在蒋琬、费祎执政时,他们总是限制姜维,不给他太多的军队,对外基本上采取战略防御政策,力求维持安定的局面。蒋琬、费祎先后去世后,姜维正式掌握了兵权,因此加紧了对曹魏的征伐,从公元249年至262年,13年间,先后8次北伐中原,史称“八伐中原”。

历史上诸葛亮怎么收服的姜维(继诸葛亮之后的姜维)(7)

对姜维的北伐,后人非议较多。除孙盛“亡国之乱相”的讥评外,陈寿在《三国志》中也批评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从实际效果来看,姜维的北伐确实成绩不大,且败多胜少,连年征战,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巨大,使本来就弱小的蜀国愈来愈弱,而北伐的直接后果则是加快了司马昭伐蜀的步伐。从军事的角度来看,姜维的北伐确实不可取,但他那种继承诸葛亮遗志,自强不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却是难能可贵的。

历史上诸葛亮怎么收服的姜维(继诸葛亮之后的姜维)(8)

此外就是关于姜维降钟会的事。姜维假托降魏伺机恢复蜀汉,在历史上实有其事,这在《华阳国志》等书中都有记载。孙盛永和初年随桓温平蜀时还曾看见姜维降魏之后密与刘禅的表疏,述说欲假降钟会,伺机复蜀之事,一些蜀中故老也向孙盛描述了当年的情景。很多人批评姜维,认为他亡国主辱之时不以身殉国,却死于钟会之乱,这是丧失气节。总的来看,历史上的姜维的确是一个功过皆有的人物,但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对这个人物做了精心的重塑,于是,作为一种精神的化身,姜维就可以和《三国演义》一起传留千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