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A班:从现在起,大家都是人质》
理想君发现,网络上有相当一部分人不会“好好说话”,当持不同观点的双方需要沟通时,通常会演变成无休止的争吵,甚至谩骂。
互联网上的论述水平也屡创新低。许多复杂的问题被简化成三两句的微博或更短的话题标签、口号,还没有搞清楚事件真相,很多人就忙不迭地开始发表观点。
深思熟虑的好文章被仔细阅读的概率不高,也经常受到“网络喷子”(Internet troll)的蔑视、嘲讽、取笑和谩骂。温和的意见有时候还会被嘲笑为“理中客”,甚至被曲解。
@罗翔
媒介技术的进步,却挤压了人们理性思考的空间。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2010年,杜克大学哲学系教授瓦尔特·辛诺特-阿姆斯特朗在慕课开了线上课程——理性思考的艺术(Think Again),吸引了全球超过150个国家的80多万学生。在今天,我们都需要重新学习理性思考和论证。
01.他们无法互相理解你阅读着自己喜欢的新闻类型、追随着喜欢的KOL、混迹于有着众多同类的网络论坛,一切都证明着——算法正为个人塑造着专属的“信息茧房”。
网络环境中,人在和自己具有相似世界观的盟友和小圈子中,才能维持平和。我们对“异己”的容忍程度越来越低,和人理论不是为了表达观点,而是为了出一口气。
有时候,人们也会故意避免与对手交流。即便进行交谈,也很少会就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因此,他们想不明白为什么别人不相信他们所说的话。以上缺乏相互理解的情况,有时可能是由于世界观不一致或对双方冲突的预设而导致的无法理解对手。
《社交恐惧症》
各类博主之所以在互联网上口无遮拦地发言,是因为他们的目标是为他们的笑话和嘲讽博得“点赞”。要是他们在互联网上尝试保持理性客观地看待对手的观点,就很少会获得如此强烈的反响。既然他们认定自己的尝试一定会失败,而且得不到任何回报,那么他们又何必去尝试理解对手呢?
诚然,在互联网上的确存在许多有趣而有见地的对话,但大量潜伏的“网络喷子”也吓跑了许多潜在的内容创作者,大量沉默的人并没有表达他们的观点。
当人们放弃理解对手时,就会转而故意误解和曲解对手。对一个问题存在巨大分歧的双方,反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对手,然后再反驳或打趣道:“我无法想象他们为什么会这么想。”他们之所以这样编排对手的观点,正是为了让那些观点显得愚蠢。
“女拳”与“蝻人”的对立
他们知道或应当知道自己正在歪曲对手的观点,但他们对此并不在意。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说服对手,也不是要理解对手的立场。他们只想通过辱骂对手来取悦赞同自己的盟友。
这些态度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联结与合作。
人际交流变成了:你坚持你的立场,我坚持我的立场。我无法理解你为何会如此盲目,你不知道我为何会如此固执。我不尊重你的观点,你也以牙还牙。我们互相谩骂,互相鄙视。我们都不愿意接受任何一种有可能的合作。任何事情都没有一丝进展,只留下撕扯与辱骂。
02.人们不再给出自己的理由现在很多人已经不再为自己支持的观点给出理由,也不再为反对的立场寻找理由了。
即使他们给出和接受各种理由,也是以一种充满偏见且缺乏批判性的方式进行的,故而他们无法真正理解辩论双方任何一方的理由。
这些人也常常宣称,他们的立场已经足够明显,以至任何知道他们在说什么的人,都会同意他们的观点。如果真的是这样,对手一定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甚至在对手开始说话之前,这些人就已经自信地认为,他们的对手一定都思维混乱或得到了错误的信息,甚至是一群疯子。
他们贬低对手,称对手愚蠢到根本不可能有任何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然后,他们又阴阳怪气地认为,无论怎样,理性思考都不会有任何好处,因为他们的对手只受情绪的驱使——恐惧、愤怒、仇恨、贪婪或盲目的同情心,而并不在乎真相或对自己这方来说很重要的价值观。
我们需要阐述和理解双方的理由。我们需要向对方给出支持我们观点的理由,并要求他们也给出自己的理由。
如果不就理由进行交流,我们就无法理解对方。如果不理解对方,我们就不知道应当如何妥协或合作。如果没有合作,我们就无法解决我们的问题。
网络喷子有时会进行所谓的“缠斗式辩论”(sealioning)(不断要求对方拿出证据或反复提出一个问题来骚扰对方,同时又假装礼貌且真诚。) 。他们要求你一直和他们争论下去,不管他们想争论多久,你都必须奉陪,甚至在你意识到进一步的讨论早已毫无意义时,你仍被迫要与他们白费口舌。如果你宣称自己想停下来,他们就会指责你思想狭隘或反对理性。
《3年A班:从现在起,大家都是人质》
当人们都放弃了理性思考,事情的走向会变得更加糟糕。
负面言论会引起人们的仇恨感,这种仇恨感会使人们使用更多负面的称谓,从而引发更多仇恨,进一步激发更多负面的称谓等。对立和无礼相互刺激增长,形成了恶性循环。
被压制的并不是说话的人,而是理由。很多人都在喋喋不休地说着长篇大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沟通和交流思想。太多的人都夸夸其谈地说了许多,却没有说出任何合理的论证。人们常常假装给出理由,却根本没有真正拿出任何像样的理由。太多的人都已经放弃提供、期待和倾听他人的理由。
结果就像保罗·西蒙(Paul Simon)和阿特·加芬克尔(Art Garfunkel) 作于 1964 年的《寂静之声》(“The Sound of Silence”)中唱到的烦恼那样:人们讨论得热火朝天,却毫不理解彼此。
当然,不能排除一部分网络暴民是出于发泄的目的发表言论,至于讨论的问题是什么,他们其实并不关心。
03.保留分歧,理性思考我们需要更多、更好的沟通,这其中关键的一步是少妄下论断,多提出问题。
而最有用的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相信自己所信的事情,以及我们的提议将如何实现。这些问题需要人们给出各种不同的理由,所以我们尤其需要学会如何要求对手给出理由。
不过,仅仅提出请求本身还远远不够。如果没有人能够给出理由,那么即便是提出给出理由的请求也无济于事。回答应当以论证的形式来表述我们的理由。因此,我们要学会当被要求给出理由时,如何给出适当的论证,如何理解他人的论证,以及如何发现自己和他人论证中的弱点。
理由和论证不是辩论等竞赛中的武器,恰恰相反,理由和论证,是一种增进相互理解的尝试。
当我给你一个理由来证明我的主张时,我的理由会帮助你理解为什么我相信我的主张是对的。反过来也一样。
我们的理由能够实现这些目标,而且根本不需要说服对手去改变自己的想法。我们可能还会继续保留分歧,但这至少让我们更理解对手。正是这种相互理解能够让我们携手共进。
《狩猎》
正因为我们需要理由,我们也需要论证。粗略地讲,当且仅当某人(论证者)提出一个主张(前提),以此作为支持另一个主张(结论)的某种理由,这才是做出论证。理由就是前提,而论证则是把这个前提作为理由提出来。论证的目的是向听众陈述理由,从而增进听众的理解,让他们明白结论为什么是对的,或论证者为什么相信这个结论。
理性思考和论证常常被当作情绪的敌人,但这是另一个要避免的误解。
理性常常引导着情绪,比如,一个朋友背叛的证据会让我对这个朋友感到愤怒。事实上,情绪可以被当作我在此使用的广义上的理由。当我和某人在一起时我感受到了爱这一前提,是我愿意和心爱之人在一起,并且相信这段时光会非常美好的理由。当我开车速度过快时我感受到了恐惧这一前提,是我不开那么快,并且相信开那么快很危险的理由。
在这些情况下,情绪和理性并不矛盾,甚至二者可能都不分彼此。因此,强烈的感受可以是理性的。我们不一定为了运用理性思考和论证,就总去压抑情绪、保持冷静。
更广泛地说,正是有些人对理由和论证存在误解,才导致他们对理性思考和论证冷嘲热讽和蔑视。这种冷嘲热讽和蔑视是造成问题两极化(polarization)的部分原因。因此,学会正确理解并领会他人的理由和论证,有助于解决部分问题。
@罗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