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因果定律:厚道,才有厚报,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3000小时定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3000小时定律(最神奇的17个经典定律)

3000小时定律

一、因果定律:厚道,才有厚报

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件事的发生必有其原因。这是宇宙的最根本定律。人的命运当然也遵循这个定律。认同因果定律的不仅是佛教,还有基督教和印度教等等。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大科学家牛顿等人,也认为这是宇宙最根本定律。

人的思想、语言和行为,都是“因”,都会产生相应的“果”。如果“因”是好的,那么“果”也是好的;如果“因”是坏的,那么“果”也是坏的。

人只要有思想,就必然会不断“种因”,种“善因”还是“恶因”由人自己决定。所以欲修造命运者,必须先注意和明了自己的每一个想法(起心动念)会引发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由这些语言和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佛家有句话叫“凡夫畏果,菩萨畏因”,果必然从因来,想要或不想要怎样的果,必须从因上着手,或积或断。智者懂得修善因,而不求果,因那是水到渠成的事,积德的真谛不过就是积善因。凡夫不修善因却求善果,注定是虚妄一场、徒劳无功,任你求神拜佛、一掷千金,不可能达到的。能看清这点,靠的是智慧,怎样去做,也是区分智者和愚人的分界点。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个一直有争议的话题,因为大家见多了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事情,究竟该不该信?对此佛教和道教给出的答案是“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儒家给出的答案则是《易经》里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善恶之报极有可能是报在家人、家庭和家族上的。

你得罪了人,别人可能报复你的父母妻儿;你施恩于人,别人对你的父母妻儿也常常抱有感激,愿意回报;这点屡见不鲜,谁都感受过,可见是非常可靠的。所以别的暂且不论,仅凭这点,也足以作为人们深信因果的理由了。

况且,我们不说因果报应,只谈人品和厚道——恐怕任谁也会承认人品好、厚道的人,更容易有好的人际关系,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更容易走得远吧?而人品好和厚道,正是一种善人的人格。

二、吸引定律:你相信什么,就会发生什么

人的心念(思想)总是与和其一致的现实相互吸引。比如:一个人如果认为人生道路充满陷阱,出门怕摔倒,坐车怕交通事故,交朋友怕上当,那这个人所处的现实就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现实,稍有不慎,就真的会惹祸。

又比如:一个人如果认为这个世界的人很多人都是讲义气的血性之人,那这个人就总会碰到跟他肝胆相照的朋友。大家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人都是选择性地看世界,人只看得见和留意自己相信的事物,对于自己不相信的事物就不会留意,甚至视而不见。所以人所处的现实是人的心念吸引而来的,人也被与自己心念一致的现实吸引过去。这种相互吸引无时无刻不在以一种人难以察觉的,下意识的方式进行着。

一个人的心念是消极的或者丑恶的,那他所处的环境也是消极的或者丑恶的;一个人的心念是积极的善良的,那他所处的环境也是积极的或者善良的。

人如果能控制自己的心念(思想),使之专注于有利自己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上,那这个人就会把有利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吸引到其生活中去,而有利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也会把这个人吸引过去。所以控制心念(思想),是命运修造的基本思路。

这个定律有没有让你有醍醐灌顶、大彻大悟之感?

《周易》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的心念与环境、遭遇的相互吸引,不仅有着心理学上的原因,更有着物理学上的原因——万事万物从根本上都是一个个场,而先天存在着相互感应、物以类聚的趋向。

所以你想拥有怎样的生存环境和人生际遇?先要从成为这样的人开始。这绝不是迷信,而是实实在在的天道和宇宙定律。

现在流行“正能量”的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的。而真正的正能量,不只是去靠近正能量,更是自己生产正能量,自己成为一个正能量的人,因为这是从自我的根本处着手。只有自己是一个正人君子,才能真正的走正道、得正报。

更进一层,吸引定律还可以升级为深信定律——你深信一件事,不论这件事是好是坏,往往就会发生在自己身上。道理不过就是吸引定律的深化,听起来玄乎,说白了就是告诉了我们两个字的重要性——信念。

所谓心诚则灵,心诚,就是深信。一个深入骨髓的信念,就如同生物学上的基因,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人的方方面面,只不过信念是逆向的——反过来彻底地改造一个人。所以用好的信念取代不好的信念,是命运修造的一大原则。

三、深信定律:你相信的,最后就会变成事实。

人如果真正深信某件事会发生,则不管这件事是善是恶、是好是坏,这件事就一定能会发生在这个人身上。比如一个人深信积极的事物一定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积极的事物就一定会发生。

又如果一个人深信自己命不久矣,那这个人很快就会死去。所以用好的信念,取代不好的信念,是命运修造的原则。由此看来,有好的信念是一种福报,想给自己种福,必须建立好的信念。

四、放松定律:越是求,越得不到

人只有在心态放松的情况下,才能取得最佳成果。任何心态上的懈怠或急躁,都将带来不良结果。什么心态是最佳心态呢?答案是越清明无念越好!

把目标瞄准在你想要的理想人格、理想境界、理想人际关系和理想生活等等东西上,然后放松心态、精进努力,做你该做的,不要老惦记着这些东西什么时候到来,则这些东西的到来有时候能快到令你吃惊;相反,如果你对结果越焦躁,你就越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甚至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举个例子:大热天晚上停电,你躺在床上大汗淋漓,睡不着觉备受煎熬,老在想着这该死的电什么时候才来,电总是在你着急的时候偏偏不来,但当你最后受够了,人清静安定自然凉快了,快沉沉睡去的时候,电就来了,倏忽间你的房里灯火通明,电风扇转起来了。这不是巧合不是迷信,这是定律,这是放松定律。

《了凡四训》中云谷禅师要了凡先生念准提咒要达到无念无想的地步,就是这个道理。值得注意的还有:所谓的无念并不是心里一个念头也没有,而是有念头但不驻留,“无所住而生其心”。

人心最大的妄念是什么?以为越思考越聪明,美其名曰有思想;越谋划越接近成功,美其名曰谋略。于是人的脑子总也闲不下来,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甚至不择手段,都是这种心态的副产品。

但是全错了,而且是搞反了。有思想和谋略的人,充其量只能算中等人;上等人,恰恰什么都不想。

这其中的玄机便是:但凡你想、你要、你求,你就是被局限的自我所束缚和困住的,格局永远大不了,甚至越来越小。而一旦你不去想,放下所有的心念,这个时候佛家所说的“自然智”就会生起。何为自然智?就是精神的场与宇宙的场合一,同频共振。这时你的大脑就从一部只会加减乘除的计算器,升级为一台可以云计算的量子计算机,可以超效率、复合性地处理海量信息,并直接从宇宙中获取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智慧。

《周易》所说“神无方而易无体”,就是指的这种状态。“唯变所适”则是其功用,也就是道家的“万变不离其宗”“顺势而为”,王阳明的“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如此,才能足以应对万变,什么事都可化解,进而什么事都能做成。

道家言“求而不得,不求而得”,老子又言“无为而无不为”,道理也在这里。出世与入世的圆融,这就是核心的枢纽。唯无欲无求者,方可谋天下,他顺应的只是天道、承接的只是天命。

五、当下定律:心境变,处境即变

 

人不能控制过去,也不能控制将来,人能控制的只是此时此刻的心念、语言和行为。过去和未来都不存在,只有当下此刻是真实的。所以修造命运的专注点、着手处只能是“当下”,舍此别无他途。

根据吸引定律,如果人总是悼念过去,就会被内疚和后悔牢牢套在想改变的旧现实中无法解脱;如果人总是担心将来,人的担心就会把人不想发生的情况吸引进现实中来。正确的心态应该是不管命运好也罢坏也罢,只管积极专注于调整好做好目下当前的思想、语言和行为,则命运会在不知不觉中向好处发展。

《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已过去,未来还没来,现在在不断流逝中,这三种心的的确确都是幻觉。人能把握的,只有当下——并非现在,而是随现在而流淌的状态,像水一样,不离开,也不停留。

那么人为什么会迷失在过去和未来呢?因为过去关联着执念——放不下,未来关联着欲念——有所求。放不下人心就会沉重、阴郁,有所求人心就会焦灼甚至扭曲。想想我们每个人,是不是经常甚至不自觉地处在焦虑之中,耗着精神、毁着身体、对现实和遭遇只剩抱怨,而从没以安详之心面向当下过?

按照吸引定律,人的生活处境和平生遭际,就也难免带有这样的色彩。要化解和脱离此境,只有活在当下。而要做到,需要实实在在一切放下,了知一切皆为虚幻。哪怕还不能完全领悟,也并不妨碍这样去做,而且这正是一种修行。

改造命运,需要从改造自己的心开始。心为根本,不从此处下手,一切的努力必然仍是造作,没有抽身的一天。佛家言“境随心变”,这并不只是因为你的心怎样,看到的世界就是怎样;还因为你的心怎样,是能够实实在在带动现实的改变的。

六、 80/20定律:心能笃定,成功便是一定

人在达成目标前80%的时间和努力,只能获得20%的成果,80%的成果在后20%的时间和努力获得。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定律,很多人在追求目标的时候,由于久久不能见到明显的成果于是失去信心而放弃。

须知命运修造是长久的事,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预期前80%的努力会有很大收获,只要不放弃,最后20%的努力就会有长足及本质的进步(量变才能到达质变,为什么成功的人总是少数的,因为能坚持的人总是少数的)。

量变而质变,这个道理我们谁都知道。要有耐心、能坚持,这个道理我们也都懂。那么为什么能够做到的是极少数?为什么我们不是取得成功的极少数人中的一个?

假如明确地告诉你,奋斗之路上什么时候是80%的时间点、什么时候是20%的时间点,能够坚持下去的一定是大多数。只可惜没人告诉我们,所以我们总是会怀疑自己的路是不是走错了——也的确存在这种可能,于是就放弃了。

这就是80/20定律作为反面教材的大多数人的心理机制。正面教材那极少数人的心理机制又是怎样的呢?答案正是深信定律、当下定律和放松定律——他们深信自己所做的事的意义,并且坚信一定能够做成;因此他们只管做好每一个当下,而根本不在意结果什么时候到来;最终这个结果反而会更快、更好地到来,因为不走弯路、水到渠成。

所以要摆脱80/20定律的魔咒,正是要从深信自己所做、坚定自己的信念开始,在心无旁骛地做好每个当下中完成。这样才能不动摇、不怀疑,于是不放弃。而不是要靠压抑和强制自己,况且这也做不到,一切不是心甘情愿的事情,都注定不能持久。

七、应得定律:你自己值多少,就能得到多少

人得到应得到的一切,而不是想得到的一切。拥千金者值千金,应饿死者必饿死,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命运修造者,必须要提高自我价值,自我价值提高则人应得的不管质和量都会提高。

应得定律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值得定律”。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自己值多少,才能得到多少,“人得到所应得的一切,而不是想得到的一切”,就是这个意思。为什么?想想吸引定律吧,人的自身价值和所获得的外在价值,一定是存在着感应关系的,没有这种感应,或者感应比较弱,就贴不上去或者无法维持。

如今有些人老想着结交人脉,掐人尖,攀高枝,妄想一步登天,不仅荒谬,而且就算运气好一时得到了,也注定是不能持久的,弄不好还会搞得身败名裂、不得善终。人与人核心的关系是交换,无论利益还是情感,没有这种交换就无法建立关系,则是其中最朴实的道理所在。

为什么可口可乐的老板说哪怕将可口可乐的所有资产付之一炬,可口可乐也能在很短时间内重新崛起?因为可口可乐这个百年品牌自身的价值在那里。为什么褚时健从人生巅峰跌入谷底,沦落到锒铛入狱、一无所有,出狱时尽管年迈却仍能重新取得事业辉煌?因为褚时健的能力在哪里——他的自身价值。

对此最生动的表达,就是电影《1942》里张国立饰演的角色所说的那句话:“地主之所以是地主,长工之所以是长工,是有原因的。我知道怎样从穷人变成富人,只要活着到陕西,给我十年,我还是地主。”

所以想成为人生赢家,就必须从提升自我价值开始。只要自身价值足够大,按照吸引定律,人脉、圈子等其它因素就都是不费力的,不必刻意经营也能聚集身边。

八、间接定律:不懂给予,不成大事

要提高自我价值(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必须通过提高他人价值间接实现。例如:你要提高自己的自尊,必须通过首先提高别人的自尊间接实现。你要有所成就,必先通过成就别人间接达成。

又例如:有些公司创立的目的只是赤裸裸地追求最大利润,这些公司往往昙花一现,一两年内就消失;而那些致力于为客户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和优质产品的公司往往长盛不衰,越做越大。这就是间接定律在起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间接定律中提高自我价值和提高他人价值往往是同时发生的,即当你在提高别人价值的时候,你的自我价值马上就提高。

老子言:“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又说:“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真正的高人,一定是通过给予来得到的。因为他掌握了一门最高明的智慧。

这种智慧就是:只想去得到,所得到的顶多只是想得到的东西;而给予,得到的是人心,得到人心则什么都能得到,因为可以把人聚集起来,需要的时候再组织起来,去共同完成一些事情,需要众人完成的则必定是大事,最大的获利者则一定是作为组织者的自己。

想想古往今来那些成大事的人,是不是都是这个套路?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是有着大道理、大智慧在的。打天下、治国如此,做事业同样如此——人脉的实质,不就在这里吗?

刘邦曾问谋士陈平:我与项羽有什么区别?陈平回答说:大王粗野傲慢,项王谦逊有礼。刘邦又问:那你为什么弃项羽而归我?陈平说:对于有功之人,大王不吝惜赏赐,项王则很少封赏。

正是因为项羽不愿意与有功之臣分享天下的利益,也就没有多少人愿意追随他,最终就是一个“独利则败”的结局。而刘邦则把自己的所得利益与部下共享,得了人心,才得了天下。所谓“财散人聚,财聚人散”。

九、布施定律:你给出去的,都会回报给你

布施就是“给出去”的意思。这个定律是说,你布施出去的任何东西,终将成倍地回报到你身上。例如:你布施金钱或物质,你将会成倍地获得金钱或物质回报;你布施欢喜心,让他人衷心愉悦,你将会成倍地得到他人回报给你的欢喜;你布施安定,让他人心安,你将会成倍地得到安乐。

相反,如果你施加于别人的是不安、憎恨、怒气、忧愁,你将成倍地得到这些报应。

十、不图报定律:你越不望回报,你的回报越大。

这是布施定律的补充。这个原则是说:你布施的时候永远不要企望获得回报,你越不望回报,你的回报越大。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例如,类似的情况不知你有没有碰到过:一天你开车赶着去会见重要客户,路上看到一对年老夫妇的汽车爆胎了。

你因为赶时间不想管,但又觉得必须管,于是你停下车帮他们换轮胎。你把轮胎换好了,老人家想付你一笔钱表示感谢,你婉拒了老人家并且祝他们好运然后你继续上路。

当你赶到约会地点,却发现客户比你来得还晚,而且客户很爽快地就和你签了协议。你会不会觉得很走运呢?

但这不是运气,而是定律。所以请记住:施比受更有福,施本身就是很大的福,而无需从受者处获得回报。给大象(施)称重量,大家说如果再给大象加一条丝巾(回报),大象的重量会增加多少呢?

十一、爱自己定律:爱自己及,才能爱众生。

一切利他的思想、语言和行为的开端,就是接受自己的一切并真心喜爱自己。只有这样,你才能爱别人,才能爱世界,你才可能有真正的欢喜、安定和无畏,才可能有广阔的胸襟。

你如果不喜欢不满意自己,那么你是无法真正喜欢别人的。这点非常重要。有些人把爱自己等同于自私自利,这是误解。如果仔细体会,就会发现你如果对自己不喜欢、不满意,就会很容易生出嫉妒心和怨恨心。

自己也是众生中的一员,爱众生的同时为何把自己排除在外?所以请先好好认识自己,先跟自己做好朋友,再谈爱其他众生。

十二、宽恕定律:人最该宽恕的,是自己

如果把消极思想比作一棵树,那么其树根就是“嗔心”,把这个树根砍掉,则这棵树就活不长。要砍掉这个树根,必须懂得如何宽恕。

第一个需要宽恕和原谅的对象是父母,不管你的父母对你做过或正在做什么不好的事,都必须完全、彻底地原谅他们。

第二个需要宽恕的对象,是所有以任何方式伤害过或正在伤害你的人,记住你无需与他们勾肩搭背嘻皮笑脸,你无需与他们成为好朋友,你只要简单地、完全地宽恕他们,就可以砍掉消极之树的树根。

第三个需要宽恕的对象,是你自己!不管你过去做过什么不好的事,请先真诚地忏悔并保证不再犯,然后——请宽恕自己。内疚这一沉重的精神枷锁不会让你有所作为,相反会阻碍你成为面貌焕然一新的人。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人的一切痛苦,都来源于不接受——没有取得好成绩,没有考上一个好大学,没有找到一份好工作……失去了一个心爱的人,失去了一份好工作,失去了一个好机会……因为不愿接受、心有不甘,痛苦因之而生。

不接受,从根源上则不是不能接受那些事,而是不能接受自己,因为人有无数的欲念,最大和最深的欲念则是“自我”,它是所有欲念的总司令。一切因得失而生的痛苦,都源于自我受到了伤害——觉得是自己无能、卑微、怯懦、幼稚……所以不能接受。

而一旦接受了那些不能接受的事,心便能立刻归于安宁。一旦接受了自己的不足,心便能登时万念俱息。想要出离痛苦、超脱执念,这就是那个最彻底、最妙的法门。当你宽恕了自己,也便宽恕了全世界。

接受不是放纵,放纵和宽恕的差别正在忏悔。没有忏悔的接受是放纵,有忏悔的接受才是宽恕。宽恕的实质,是承认自己的不足,但是放下,以全新的姿态,去追寻更好的自己。否则,便是违背当下定律的。

万法阴阳,没有失就没有得,没有错就没有对,这是天道本来、万物常态,没什么不能放下,也没什么不能宽恕。

十三、负责定律:你只需对自己负责,天自会对你负责

人必须对自己的一切负责,当人对自己采取负责任的态度时,人就会向前看,看自己能做什么;人如果依赖心重,就会往后看,盯着过去发生的、已经无法改变的事实长吁短叹。事实上,对你负责的也只能是你自己。请时刻提醒自己:“我对自己的一切言行、境遇和生活负完全的责任。”

每一个都落在了人自身,归结到最后就是以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做好人、行善事、走正道。自己的命运,自己是主心骨;自己的主心骨,是自己这颗心。从修造自己这颗心开始,就是最本质的修造命运之途。

佛不渡人,唯人自度。你对自己负责,天自会对你负责。

十四、墨菲定律: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它总会发生

1949年,一位名叫墨菲的空军上尉工程师,认为他的某位同事是个倒霉蛋,不经意间开了句玩笑:“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

这句话迅速流传,并扩散到世界各地。在流传扩散的过程中,这句笑话逐渐失去它原有的局限性,演变成各种各样的形式,其中一个最通行的形式是:“如果坏事情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

十五、马太效应定律:凡是你有的,连同你没有的

《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 于是国王便奖励了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那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它反映了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

对企业经营发展而言,马太效应告诉我们,要想在某个领域保持优势,就必须在此领域迅速做大。当你成为某个领域的领头羊的时候,即便投资回报率相同,你也能更轻易地获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而若没有实力迅速在某个领域做大,就要不停地寻找新的发展领域,才能保证获得较好的回报。

十六、手表定律:选择你所爱,爱你所选择

手表定理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你要做的就是选择其中较信赖的一只,尽力校准它,并以此作为你的标准,听从它的指引行事。记住尼采的话:“兄弟,如果你是幸运的,你只需有一种道德而不要贪多,这样,你过桥更容易些。”

如果每个人都“选择你所爱,爱你所选择”,无论成败都可以心安理得。然而,困扰很多人的是:他们被“两只表”弄得无所,心身交瘁,不知自己该信仰哪一个,还有人在环境、他人的压力下,违心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道路,为此而郁郁终生,即使取得了受人瞩目的成就,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

手表定理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的管理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这个人无所适从。手表定理所指的另一层含义在于每个人都不能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你的行为将陷于混乱。

十七、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似乎再简单不过了,但它的重要性却时时被人们疏忘。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哪些事值得做呢?一般而言,这取决于三个因素。

1、价值观。关于价值观我们已经谈了很多,只有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事,我们才会满怀热情去做。

2、个性和气质。一个人如果做一份与他的个性气质完全背离的工作,他是很难做好的,如一个好交往的人成了档案员,或一个害羞者不得不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3、现实的处境。同样一份工作,在不同的处境下去做,给我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在一家大公司,如果你最初做的是打杂跑腿的工作,你很可能认为是不值得的,可是,一旦你被提升为领班或部门经理,你就不会这样认为了。

总结一下,值得做的工作是: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适合我们的个性与气质,并能让我们看到期望。如果你的工作不具备这三个因素,你就要考虑换一个更合适的工作,并努力做好它。

因此,对个人来说,应在多种可供选择的奋斗目标及价值观中挑选一种,然后为之而奋斗。“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才可能激发我们的奋斗毅力,也才可以心安理得。而对一个企业或组织来说,则要很好地分析员工的性格特性,合理分配工作,如让成就欲较强的职工单独或牵头来完成具有一定风险和难度的工作,并在其完成时给予定时的肯定和赞扬;让依附欲较强的职工更多地参加到某个团体中共同工作;让权力欲较强的职工担任一个与之能力相适应的主管。同时要加强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同感,让员工感觉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值得的,这样才能激发职工的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