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打墙,又称鬼砌墙、鬼挡墙,传统上民间对夜里或郊外、坟场独自在路上迷路的一种说法。也就是在夜晚或郊外行走时,分不清方向,自我感知模糊,不知道要往何处走,所以老在原地转圈。当把这样的经历告诉别人时,别人又难以明白,所以被称作“鬼打墙”,其实这是人的一种意识朦胧状态。鬼打墙也一种常见的迷路现象,意思就是指在同一个地方不同的走,但还是走不出那个地方,虽然小编还没有遇到过鬼打墙,但是却是不少听其他人说的。

鬼打墙怎样形成的(科学解释流传民间的)(1)

奶奶辈流传下来的故事。

因为爷爷去得早,奶奶年轻的时候需要做很多重活来养家,很苦的。有一次她上山砍柴,原来是和别人结伴去的,但同伴们下山时把她给落下了。不知不觉到了傍晚,奶奶发现四周无人于是赶紧下山。但是无论她怎么走都找不到回去的路了,天越来越黑,奶奶就愈加害怕和急噪,最后走得筋疲力竭只好在地上坐了下来。稍稍镇静了点,她便想起村里的老人家跟她提到过在深山老林找不到路时就用沾满尿的裤子套在头上可以自救。情急之下只好照做,结果奶奶说当她把裤子从头上拿掉后,发现回家的山路就近在脚边。

鬼打墙怎样形成的(科学解释流传民间的)(2)

这个时候肯定是奶奶失去了方向感,也就是说,你迷路了。你的眼睛和大脑的修正功能不存在了,或者是给你的修正信号是假的是混乱的,你感觉你在按照直线走,其实是在按照本能走,走出来必然是圆圈。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人的左右腿有高有低走路会走偏,更何况是崎岖不平的山路;还有到了傍晚植物开始呼吸作用排放二氧化碳,浓度过大山中行人容易缺氧而视力下降,而尿液中氨水的刺激性气味能在短时间刺激大脑神经,使奶奶精神为之一振,恢复了视力,于是找回了归路。

鬼打墙怎样形成的(科学解释流传民间的)(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