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科室都有需要活检才能确诊的疾病,但是没有哪个科室比肿瘤科更重视病理结果,病理结果是肿瘤诊断的金标准,这张病理结果决定了肿瘤科医生能否开展对应的抗肿瘤治疗,即使临床医生能99%确定患者得了肿瘤,但是病理结果没有最终下来之前,仍然是不能对患者行抗肿瘤治疗的。

病理肿瘤分级(肿瘤的诊断金标准)(1)

病理结果需要等待的时间不短,这也是患者跟家属最煎熬的时间,甚至觉得病人病情都这么严重了还一直在干等,不上治疗。但是这个结果急不来,组织需要进行对应的处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固定的时间以保证最后切片的质量,同时需要病理科医生一张张切片进行阅片,最后上级医师进行审核后才能发布病理结果,对于决定患者命运的报告,不能出一丝一毫差错,等待是值得的。

然而有一些患者在临床上发现自己要做二次病理活检,再次经历这个煎熬的等待,会觉得医院是在“坑钱”,延误了患者的治疗。其实,这是对患者负责的一种做法,有以下几种情况需要做二次甚至多次病理的。

临床医生诊断与病理结果不相符

这种情况最多见于患者CT、磁共振、抽血检查都指向是肿瘤,就差病理的临门一脚了,但是穿刺出来的结果报了大量坏死组织/炎症细胞/感染,结果与临床考虑不相符,往往会再次行穿刺取组织行病理检查。

病理类型复杂、初次取样组织量少

病理医生出具的报告对患者的诊断是最重要的,遇到疑难病理时候往往会加各种免疫组化、基因检查等,但组织是有限的,首次穿刺的样本过少,不足以诊断时候会二次穿刺,取出足量标本进行检查。

鉴别是肿瘤复发还是新发肿瘤

有些肿瘤患者治疗期间或者治疗后,某一次复查中发现在其他地方新冒出了个病灶,大多数情况下是考虑原本肿瘤出现了转移,但是如果患者体征、检查结果不符合原来肿瘤的特点,就会行新病灶穿刺活检明确病理。

肿瘤复发后判断有无转化

这尤其是肺癌患者遇到的多,因为肺癌里面可以出现非小细胞肺癌向小细胞肺癌转化,有意义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系统治疗一段时间后,发现肺里面又出现一个病灶,重新穿刺发现病理类型跟原来不同了,这时候就需要调整方案了。也有可能原来没有吃靶向药的机会,穿刺出来发现突变了,就可以调整为靶向药物了,有些肺癌患者甚至可能会经历三四次穿刺。

穿刺取组织行活检不同于CT、X片,这是一种有创性检查,临床医师、操作医生、患者都需要承担操作风险的,是一种不得已才会进行的检查,因此完善一次甚至多次病理检查都是因为病情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