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头条号发布的文章,还可点击左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

民间歌谣是一个时代社会现象的直接或间接映像。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并亲自删定《诗经》,让其成为中华诗歌的源头,绽放出别样的光华,其中《国风》即为周朝时各国民歌。古语又云:不平则鸣。鸣的方式,士大夫写成文章,形之笔墨;平头百姓,文化不高,只能哼哼几句,发发牢骚,声口相传,就成了民歌民谣。

历代统治者对民间歌谣极其重视,有采之以观风俗、察民情的传统。《汉书·艺文志》载,古代设置采诗官采集诗歌,并配好音律演唱给天子听,让天子足不出户而知天下,利于“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柳宗元《捕蛇者说》篇末引用孔子“苛政猛于虎”的名言,并点明写作此文的目的: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观人风即观民风,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而改。可见采集民风的传统,唐代还存在。

景德镇古窑的歌曲(这些讲述景德镇故事的民歌民谣你都听过吗)(1)

作为千年古镇,历史上的景德镇商贾辐辏,人口蚁聚,号称“千猪万米码头”,形成了悠久厚重、内涵丰富的陶瓷文化。(嘉明 摄)

景德镇作为千年古镇,工匠八方来,商贾辐辏,人口蚁聚,号称“千猪万米码头”,形成了悠久厚重、内涵丰富的陶瓷文化。民间歌谣等民俗文化也不例外。经有关部门收集整理,还将民歌民谣列入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景德镇民间歌谣琅琅上口,注重押韵,易记易诵,方言俚语夹杂其中,所以在下层人民中流传较广。约略划分,有如下几类:

诉说工人劳动辛苦和生活辛酸

“手持火把进坯房,照得一副好家当。左边摆的匣钵桶,右边搭的料板床。料板床上猪油絮,臭虫虱蚤闹嚷嚷。翻来覆去睡不好,苦苦熬挣到天亮。”“杉木料板七尺长,日里托坯夜当床。一粒豆豉吃两餐,一盆馊饭两天粮。”明白如话,借用了白描、夸张手法,让做坯工的生活环境和艰苦一目了然。

“茭草工人泪汪汪,累死累活苦难当。冬天身披猪油絮,夏天赤膊到天光。头发拖地无钱剃,盐水当菜糠当粮。十有九个光棍汉,老死丢葬在山岗。”茭草工,就是包装工,用竹篾、稻草等将瓷器打包,以便于长途运输。缺衣少食,没菜没钱,娶不起老婆,而且累死累活,足够让人同情。

“坯房佬,坯房佬,捣(或淘)泥做坯双手搅。弯腰驼背受压榨(或煎熬),死了不如一棵草”。这是清时流传的一首歌谣,入编《景德镇历代诗选》,还有幸成为高中历史卷的多选题。最后一句尤其让人心酸。老百姓命如草芥,自古皆然。

制瓷各工种还被比作动物,如忙个不停的淘泥工叫牛,说是“一条牛,江边游。江边又没草,还说江边好”。跑来跑去的摔坯工为马;背驼腰弓的修坯工为虾公;为坯底剐余泥、做成圆洞状的剐(方言音同挖)坯工为土狗(一种钻土打洞的昆虫);因膝关节变形而走路摇摆的拉坯工叫螃蟹;朝泥模不停拍打的印坯工为鹅;慢步行走的小器装坯工为骆驼。都足见辛苦之一斑。

“如今世道天下,窑场牢房是一堂。把头屋里酒肉臭,可怜窑工饿断肠。”窑场如同牢房,把头和窑工的生活两相比较,云泥之别,称为“鬼天下”似不为过。

“你吃的什么饭?我吃的梗颈红(只剥谷壳的糙米)。你吃的什么菜?我吃的臭烘烘。你做的什么事?我做酒令盅。师傅打你不?抓住两头打当中。”据说这是学徒工的哭诉,吃得差,常挨打,其遭遇泪汪汪一片。

新中国成立后,陶瓷工人当家做主,生活有了大起色。据说当时一些人都不愿进机关,要进瓷厂。为啥?工资高、待遇好呗。而且瓷厂兴办有托儿所、医务所、宿舍楼、夜校、食堂等配套,社区功能齐全。民歌云:“不嫁农人不嫁干(部),嫁个瓷业工人最划算。”变化天翻地覆,连姑娘的择偶标准都变了,陶瓷工人不再是旧社会的“十有九个光棍汉”。

反映瓷都民俗风情

景德镇过去被称为“草鞋码头”,还有一条草鞋弄。民谣云:草鞋四根筋,路路都是亲;草鞋码头,能通四方;草鞋没样,边打边像。草鞋物美价廉,轻便防滑,是瓷业工人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以致用“草鞋”作为陶瓷生产能力的计量单位,从草鞋数可推算出用工数量,还把开除工人叫作砍(剁)草鞋。

“扁担是条龙,一生吃不穷。”挑柴、担泥、挑坯、运瓷……搬运工作都离不了扁担。只要吃苦,肯出力气,在景德镇这地方,有口饭吃不成问题。“老磨明料(青花颜料)幼学艺,妇画青花男辘(方言,指加工制作)坯”,男女老幼都有分工,各忙各的,也难怪周边省县、四乡八邻都涌来景德镇讨生活。

“一道生,二道熟。三道四道成师傅。”制瓷虽是手艺活、技术活,但只要肯下功夫,熟能生巧,可成名师。一些工匠也是在各自工序上,修炼成“精”成名的。

“珠山八友,四海名扬,八支画笔,四根烟枪。父子一对,亲家一双。碧珊先生,不幸早亡。”对珠山八友作了概述。据载,王琦以刘雨岑为干儿子,王大凡之女嫁毕伯涛之子。珠山八友及“月圆会”的创作,在景德镇陶瓷史上有开拓意义。

景德镇管辖的乐平市,戏曲文化深受欢迎,村村建有古戏台,据统计,达400余座之多。民谣云:“三天不看戏,肚子就胀气。十天不看戏,做工没力气。一月不看戏,见谁都有气。”言词活泼滑稽,让人仿佛瞧见了一个没戏看、倍受煎熬的村民形象。

传扬瓷工斗争精神

有两首《打派头双文》民歌,“县长县长,你听端详。街上物价,天天上涨。一日工资,辣椒五两。工人生活,苦不堪想。下抚子女,上养爹娘。要求加资,理所应当。万恶劣绅,操持窑场。若不加资,就打派头。一天不加,踩你坯坊。两天不加,打你釉缸。三天不加,要你蚀光。四天不加,簸箕装肠。你有官兵,我有棍棒。不取胜利,决不收场。”

“老阎王,莫疯狂。加工资,理应当。你有刀枪我不怕,我有棍棒你难挡。工人大众齐团结,当心你的五斤四两。”

打派头,就是罢工。据说清末罢工时,窑场老板与官府串通,同意满足工人要求,但须“派人头一颗”,工人领袖熊知四挺身而出,甘愿献头,故名。物价飞涨,生活困苦,陶瓷工人强烈要求加工资。如果不加工资,就如何如何,纵有官兵,也不惧怕,极像一篇战斗檄文,表明了“不取胜利、决不收场”的坚决信念。

停工罢工是工人们不得已而用之的一种手段。龚鉽《景德镇陶歌》云:“年年七月中元节,几处坯房议事来。每到停工总生事,好官调护要重开。”受生活压迫,受窑主、官府盘剥,无可奈何。最终经调解,仍然要重新开窑生产。

串连景德镇的地名

“嘀嘀咯,卖膏药,三闾庙到观音阁;观音阁,拐个弯,一走走到赛宝坦;赛宝坦,千佛楼,一走走到南门头;南门头,人好挤,一走走到小港嘴;小港嘴,往回走,一走走到中渡口;中渡口,冇有船,一走走到塘旁堧(方言音同弦);塘旁堧,有人挡,一走走到御窑厂”。嘀嘀咯,方言,指物件很小很小。九处地名,连成一串。一句一韵,用方言读来饶有趣味。

述说瓷工或其他有关情况

“嬉新春,坐二春。东奔西走过三春。四五六月定位子,七死八活九翻身,十月以后日夜干,严冬腊月转乡村。”这首《瓷工一年歌》用数字串起,对瓷工各月份的情况作了总括。定位子,就是定生产岗位。上半年几乎虚度,九月份才有起色,十月以后是旺季,加班加点,日夜赶工。以瓷工的口吻道来,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瓷业生产、销售的规律。还有一首《一年到头歌》与此相类似,从“正月里嘞,潼台分别”一直唱到冬月,引用戏曲典故分述各月份情况,较为典雅,需加注释,方能明白大意。

“装坯开了禁,乡下得了信。丢了田不作,漏夜赶上镇。三吊二百钱,买根压肩棍”。开禁就是开门收徒。瓷业各工种都有不同的开禁时间间隔,或三年,或五载,长的达十年。开禁信息一公布,都昌、鄱阳等邻县村民,纷纷抛妻别子,田地不做,来景讨生活,希望挤进窑场学徒做工。“漏夜(连夜)赶上镇”,可以想见期盼已久、心情急迫之状。

“冯余江曹大似天,张王刘李站两边”,对都(昌)帮在景德镇的资产、势力作了概述。都(昌)帮为景德镇三帮之首,以冯余江曹四大姓为主,其中明末冯氏即来景从业,逐渐兴旺,终成首户;都昌多宝乡余氏独掌挛柴窑技艺,传子不传女,成为独门绝学,到新中国成立时已传承七代之久。至于名列全国四大姓的张王刘李,在这块地盘上,摸不着门儿,只能靠边站。

景德镇民国时有三尊大佛、四大金刚、十八罗汉之谓。据沈德新先生《民间瓷物语》载,三尊大佛中都(昌)帮余氏独占两家,四大金刚中都(昌)帮冯氏、余氏各一家,十八罗汉中都(昌)帮占半壁江山,九家,冯氏、余氏各两家。可见“大似天”之说决非虚言。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徽州以山林为主,“八山一水半分田,还有半分是庄园”。没田少粮,家里养不活,只能让孩子外出谋生,或学艺,或从商,世代相传,形成徽商,与晋商、潮商并称中国三大商帮,有“无徽不成市”之说。徽州与景德镇相邻,上镇谋生是自然选择,他们发挥经商才智和艰苦创业精神,让徽帮成为景德镇三大帮之一。

景德镇古窑的歌曲(这些讲述景德镇故事的民歌民谣你都听过吗)(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