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各大国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并日益加剧,引起政治、军事发展不平衡的加剧,从而强化对现有政治格局的冲击力,最终必将导致按新的实力重新瓜分世界的帝国主义战争。从战争爆发之初到战争结束,短短4年时间共有约6500万人参战,战争造成约1000多万人丧生,他们或被子弹打死,或被活活烧死,或被饿死,或被战争中是病毒折磨而死。还有约2000万人受伤,到底是什么样的疯狂让世界绝大部分国家都参与到了这场浩劫之中?二这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的全世界范围内的大战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呢?这场战争的过程是怎样的?它给人类和世界又带来了哪些伤痛和隐患?今天,我就来带大家了解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始末和战后它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希望大家动动自己的小手,大家的点赞和关注就是我们更新的最大动力,爱好历史的小伙伴们可以在评论区多多交流。
一战为何会发生?这场人类的灾难,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从1870到1913年,美国的工业生产由原来的世界第三位升至第一位,德国升至第二位,而英国则从第一位降为第三位。到20世纪初,世界已被瓜分完毕,英国占有的殖民地最多,面积是俄国的两倍,法国的三倍,德国的十一倍。而德国经济迅速增长,它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19世纪末,德国为了自身利益改变了其过去的外交政策,抛弃了大陆政策开始推行世界政策。德国外交大臣皮诺夫在1897年12月的一次演说中诠释了这一政策,即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在日光下的地盘。
一战前的欧洲
在欧洲大陆,德法矛盾特别尖锐,成为左右欧洲大国关系的主要因素。在世界范围,英德两国逐渐成为争霸的主要对手,使原来在殖民地问题上激烈争夺的英俄、英法之间的矛盾有所缓和。帝国主义列强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寻找同盟者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并压倒对方。于是,在欧洲逐渐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集团。
1879年10月,德国和奥匈帝国为了联合对付俄、法两国首先缔结了秘密的军事同盟条约。规定:一方受到俄国的攻击时另一方以本国的全部军事力量予以援助;一方受到俄国以外的大国攻击时双方互守善意的中立。1882年5月,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托尼斯失败后,在德国的拉拢下也参加德、奥同盟,签订三国同盟条约。该条约规定如果法国进攻意大利,德、奥给予意大利军事援助;如果法国进攻德国,意大利负有同样义务;如果三个盟国中任意一方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强国的攻击时,其他两国保证给予援助。这个军事同盟集团以德国为主,奥匈帝国是依附于德国的伙伴,而意大利则是一个随时带价而估的动摇的盟友。
三国同盟的矛头直接指向法国和俄国,促使它们迅速接近。1891到1894年,两国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协定逐步建立起同盟关系。在1894年批准的军事协定中规定:如果两国中有任何一方受到德国的单独进攻或德国与意大利或奥匈帝国的联合进攻时将相互提供军事援助。由此可以看出,法、俄同盟同样是为了准备战争而不是单纯的防御。
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图
在欧洲大陆国家形成两个相互对峙的营垒时,英国尚置身于集团之外,坚持对欧洲的军事政策和自己的光辉独立地位。但是面对德国经济的强烈竞争和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英国深感恐惧,于是,英国调整自己的外交战略。在1902年与日本结成同盟以遏制俄国在远东扩张的同时,在欧洲开始与法国接近以对付德国。1904年,英、法缔结协约;1907年英国与俄国缔结协约。英俄协约与英法协约和法俄同盟一起构成了三国协约。列强在建立军事同盟的同时,竞相扩军备战,刷新军事技术。其中,英德两国的海军竞赛更是呈现不断攀升的激烈态势。
20世纪初,由于欧洲各国之间争夺的加剧,在地中海沿岸和巴尔干地区不断出现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和局部战争。1905年和1911年,法国和德国两次争夺摩洛哥所引起的危机曾使两国到达了战争的边缘并进一步加强了英法关系。俄国与奥匈帝国对巴尔干地区的明争暗斗与该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和内部斗争交织在了一起,使得巴尔干的形势异常复杂多变。1908年,俄、奥向巴尔干扩张引起了波斯尼亚危机;在1912年和1913年引起两次巴尔干战争,战争并没有解决巴尔干半岛的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尖锐。大国干预更使得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20世纪初期发生的这些局部战争更加剧了帝国主义集团之间的矛盾和分化,激化了欧洲列强之间的冲突和对立,强化了战争气氛和战争情绪。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妇前往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28日,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洛·普林西普枪杀。这个在欧洲历史上屡见不鲜的暗杀皇族的事件点燃了欧洲的火药桶,最终演变成了一场世界大战。
萨拉热窝事件中的斐迪南大公
在事件发生后不到40天时间里,尽管两大军事集团列强之间进行了相当频繁、紧张而复杂的外交活动,但是在各国的决策者当中几乎没有人对避免战争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相反双方在各自极大地野心驱使下都没有真正打算用妥协的方式解决问题而是企图通过盟国的支持来加强自己的力量。于是,战争的机器迅速地发动,局势很快发展到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
奥匈帝国为实行瓜分甚至吞并塞尔维亚的目标,利用这一事件把战争强加给塞尔维亚。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俄国一向对巴尔干怀有扩张野心,以斯拉夫东正教小国的保护者自居。7月30日,俄国宣布支持塞尔维亚并下令实行总动员,法国决定支持俄国,于8月1日实行总动员;德国立即抓住时机介入战争,7月31日,德国向俄法两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国在12小时之内停止动员,要求法国承诺在德俄战争中保持中立,俄法两国断然拒绝。德国于8月1日和3日分别对俄、对法宣战;8月4日,英国借口德国入侵中立国比利时对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一场以欧洲为主要战争的帝国主义大厮杀就这样开始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在以后的战争进程中,土耳其、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集团,日本、意大利、罗马尼亚、美国和希腊先后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意大利原属同盟国集团,考虑到利害关系,也加入到协约国一方作战;日本为了能够进一步侵略中国获取更多在华利益,以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在1914年对德国宣战并迅速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力范围;许多殖民地和附属国也被帝国主义国家强行地拖入了战争。在大战刚刚爆发的时候中国宣布中立,最后也于1917年8月14日加入协约国一方向德、奥宣战。战火蔓延到亚洲、非洲和大西洋、太平洋等广大地区,给全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战争开始后,交战双方从自己将会夺取最后胜利的设想出发,制定了战后瓜分世界的计划。除此之外,战争期间还达成了诸多以牺牲敌国、弱国的领土来争取盟友的秘密协定。这些都证明了这场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
战争主要在欧洲的四条战线上进行,即西线:英法比军队与德军的对抗;东线:俄军与奥匈、德军作战;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希腊的军队与奥匈、保加利亚的军队作战;意大利战线:意大利在英法的支持下对抗奥匈军队,另外还有海上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
各个战场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其中西线和东线是主要战场,西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西线,德军按“史里芬计划”首先发起进攻。该计划是由德国总参谋长史里芬在1905年制定的,假设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对俄、法两国作战的情况下,先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北部越过比利时和卢森堡攻入法国北部迫使法国在4到6周内投降,然后把主力调到东线会合奥军以同样的闪击方式全歼俄军,以3到4个月时间结束战争,在一战前夕,继任的总参谋长小毛奇根据形势的变化对该计划的兵力部署做了修改。但是在实际的作战中,德军的机动能力比预期的低得多,又遭到了比法军队的顽强抵抗,史里芬计划开始就遭到了挫折。德军于8月4日入侵比利时直到20日才占领布鲁塞尔,9月3日,越过马恩河遂即进行了大战中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马恩河战役。战役持续八天,双方参战人数150多万,最后以德军的失败而结束。这场战役标志着德军速决战的破产。德国必须面对它最不愿面对的东、西两线作战的现实。此后,战争转入了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基本奠定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样式。
正当德军入侵比利时之时,俄军于8月17、18日在东线分北路和南路向同盟国发动进攻。8月底,德军在北路打败俄军,但是在南部战线俄军迅速击败了奥军。由于西线战局呈胶着状态,德军把主力转至东线于1915年5月向俄军发起进攻,迫使俄军退回本国领土。之后德军又将主力转到西线于1916年2月,发起凡尔登战役。该战役历时10个月之久,双方伤亡共70多万人,是大战中时间最长的消耗战,凡尔登战场也被称为“绞肉机”。凡尔登战役使德军士气低落,同盟国在西线丧失了作战主动权。
凡尔登战役士兵
当凡尔登战役正在进行时,英法联军从6月24日到11月中,发起了索姆河战役。该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双方投入的兵力超过150个师,双方损失达112万人,英法联军只夺回了40平方公里的土地但牵制了德军在凡尔登的攻势。在东线6月至9月,俄军发动夏季攻势取得了胜利,但俄奥军队在交战中各损耗约100万人,把奥匈帝国推到灭亡的边缘也埋下了俄国覆灭的种子。
经过上述三次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动权开始逐渐转移到协约国一边,同盟国在西线逐渐转入战略防御。在海上主要是英国与德国之间的较量。1916年5月到6月,英德在日德兰进行海战。这是大战期间最规模、参战兵力最多的一次海战,英国出动大约150艘军舰;德国出动约100艘军舰。交战结果英国的军舰损失数大于德国但仍然掌握着制海权。1917年2月,德国为了打破英国对自己在海上进行的封锁下了一招臭棋宣布实行无限制潜艇战,所谓无限制潜艇战就是不管是敌对还是中立,不管是军舰还是商船一律不经警告直接进行无差别攻击,试图用切断海上交通线的办法迫使英国投降。潜艇战实行之初,协约国方面损失较大,但不久英国实行护航制度,用以制约潜艇战。
一战中的潜艇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美国宣布中立,但在以后的三年里,它同协约国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德国宣布无限制潜艇战后严重影响了在海上有大量贸易的美国,美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宣布同德国断交并于1917年4月6日正式对德宣战。美国参战后,大量建造并派出驱逐舰和猎潜舰参加反潜作战,迫使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走向失败,英国海军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其无法支援其他战场,从而赢得了战略上的胜利。美国的参战加强了协约国一方的力量使德奥集团在战略上进一步处于劣势。同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权提出了《和平法令》向所有交战国提出休战建议并宣布俄国退出战争。1918年3月3日,苏俄政府与德奥集团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俄国正式退出战争,为苏俄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赢得了喘息的时间。美国的参战和苏俄的退出,加快了战争的结束。
一战中的俄军
俄国的退出极大地减轻了德国东线战场的压力,使得德国可以把全部力量集中到西线想要抢在美国主力部队抵达前结束战争。1918年3月到7月,德军在西线发动了5次大规模攻势,头两次攻势在损失14万人后没有取得什么进展,而这时美国的军队抵达欧洲,协约国兵力大增。5月底德军发动第三次攻势,虽然这次攻势成功突破了英法联军的防线但依然不能歼灭联军主力而自己则损失了近13万人。6月9日,德军发动第四次攻势,企图将德军在亚眠和马恩河的两个突出点连接起来,以集中兵力攻击巴黎但并未取得成功。7月15日德军发动第5次攻势,此战也被称作第二次马恩河战役,但在损失了15个师以后一无所获反而让自己的军力消耗殆尽只能撤退至兴登堡防线,从此再无力量反击。8月8日,协约国开始反击,很快将德军驱赶出了法国和比利时的领土,德军主力迅速瓦解。9月15日保加利亚向协约国投降,10月31日土耳其投降,11月3日奥匈帝国投降,同盟国迅速瓦解。德国陷入绝境,内部政治危机加剧,最后,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同意在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和平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停战谈判。从11月3日起,德国国内爆发“十一月革命”,9日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11日德国代表团在贡比涅森林,协约国西线联军总司令法军元帅福煦的行军火车上签署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战后的世界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4年零3个月,有30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这场主要由于欧洲列强的争斗而引发的世界性战争,是世界历史的转折点。它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是世界中心地位,实际上结束了欧洲的全球霸权时代。世界大战使得欧洲的衰弱过程完全不可逆转,因为没有一个发动的国家是真正的胜利者。战后的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战争使得参战各国的经济惨遭破坏,欧洲不仅失去了大量的海外投资,它的海外市场也不断萎缩。欧洲已经不再像19世纪那样是世界的工厂和世界的银行家了,这两方面的领导权都在向美国转移。
一战后的欧洲形势
持续四年的战争使欧洲失去了几乎整整一代最有才华和最有创造力的青年,从而在根本上损失了它的经济发展前景。战争还给欧洲造成了其巨大的心理和精神创伤。它使得欧洲人民第一次深深怀疑西方文明的基本走向并引发了世界上无与伦比的精神危机。在学术文化领域,发动了对欧洲中心论的猛烈批判。
这次大战的极其残酷性也使欧洲人更加渴望和平,形成了更加广泛而普遍的“反战、厌战和恐战”的社会思潮。战胜国以塑造和平的名义,对战后世界做出的安排,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也深刻地影响着战后的国际格局。
战争对于欧洲的政治打击更为沉重,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第一次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使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极大地激励了各国人民并引发了战后欧洲的革命高潮。
一战后的欧洲社会
以我们今天的视角来看,一战的结束并未能很好地解决各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复杂的矛盾,反而由于各方签署了一个极不公平的《凡尔赛和约》为短短40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欧洲列强们的矛盾与冲突远远没有结束,不过那是另外一个故事了。我们纵观人类历史上的两次世界大战无论是战争规模、死亡人数亦或者是其对文明的破环程度都是空前的和让人触目惊心的,发动战争的罪犯们高坐于辉煌的宫殿之内,享受丰盛的美食和奢侈的生活,而在前线的年轻血肉却屈身于狭小、阴暗充满各种蚊虫的战壕之中,对于他们而言,战争的每一天都如同在地狱中度过,死亡对于他们来说反而是一种解脱。
我们在思考战争爆发原因的时候,我想“资本主义”是其绕不过去的四个字。在今天欧美意识形态的宣传下,我们许多人只看到了它自由民主的一面。不过我相信通过近年爆发的疫情,我们大家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中国这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