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论语励志及解析?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论语励志及解析(论语解析10)

论语励志及解析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我们来看各大名家的解释:

朱熹:令尹,官名,楚上卿执政者也。子文,姓斗,名谷于菟。其为人也,喜怒不形,物我无闲,知有其国而不知有其身,其忠盛矣。故子张疑其仁。然其所以三仕三已而告新令尹者,未知其皆出于天理而无人欲之私也,是以夫子但许其忠,而未许其仁也。崔子,齐大夫,名杼。齐君,庄公,名光。陈文子,亦齐大夫,名须无。十乘,四十匹也。违,去也。文子洁身去乱,可谓清矣,然未知其心果见义理之当然,而能脱然无所累乎?抑不得已于利害之私,而犹未免于怨悔也。故夫子特许其清,而不许其仁。愚闻之师曰:“当理而无私心,则仁矣。今以是而观二子之事,虽其制行之高若不可及,然皆未有以见其必当于理,而真无私心也。”在这里,朱熹认为,当理而无私心则仁,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理解孔子不许其仁的真正原意。

钱穆: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当令尹,不见他有喜色。三次罢免,不见他有愠色。他自己当令尹时的旧政,必然告诉接替他的新人,如何呀?”先生说:“可算是忠了。”子张说:“好算仁人了吧!”先生说:“那只是这一事堪称为忠而已,若问其人那我不知呀!但哪得为仁人呢?”子张又问道:“崔杼弑齐君,陈文子当时有马四十匹,都抛弃了,离开齐国,到别国去。他说:这里的大臣,也像我们的大夫崔子般。’于是又离去,又到别一国。他又说‘这里的大臣,还是像我们的大夫崔子般。’于是又离去了。这如何呀!”先生说:“可算是清了。”子张说:好算仁人吧?”先生说:“那只这一事堪称为清而已,若问其人,那我不知呀!但哪得为仁人呢?”

以上可以看出,大家对上面二个故事的基本论述没有什么异议,但是对孔子最后的结论“未知,焉得仁?”这句话的理解确实不得要领,因此也就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令尹子文三次当令尹,不见他有喜色。三次罢免,不见他有愠色。他自己当令尹时的旧政,必然告诉接替他的新人,说明什么?只能说明令伊子文心理素质强大,宠辱不惊,忠于职守,有着很好的职业操守和优良品德,但是孔子只是说他“忠矣”,对于他是否”仁”,一句“未知,焉得仁?”表明了孔子的态度。“忠”当然很好,但是三次让你上位,三次又把你拿下来,只能证明你的能力不够,还有不少欠缺,不能胜任目前的工作,没有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因此被孔子打上了“未知”的标签,也就是“没有智慧”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出来,给你机会,一而再,再而三,虽说忠心勤勉,但是还是差强人意。所以孔子说他没有智慧。这件事也让我们对孔子的“仁德”标准有了一个认识,那就是“忠 智=仁”,一个人很忠于职守,只能是平庸,而没有智慧当然办不了大事,难堪重任。只有开启智慧,有所创新,才是“仁德”的表现,才能称呼为“仁”。历史上三上三下的故事多了,最著明的就是小平同志三上三下的故事,最后小平同志完成了中国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建设,使我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这才是大智慧啊!这才是大仁啊!

我们再来看: 崔子弒齐君这件事,陈文子家有十乘车四十匹马,都不要了,离开了齐国,为什么?因为看不惯或者不想与之同流合污。到了一个新的国家,发现,这里的环境和原来齐国差不多,留下一句“犹吾大夫崔子也。”,就又离开了这个国家再到另外一个国家,发现天下乌鸦一般黑,还是一句“犹吾大夫崔子也。”就又离开了。那么,这样一个人,孔子给他一个评语就是“清矣”,什么意思呢?就是“清楚、明了”的意思,但是,光清楚明了是非,只是一味的逃避,这样的人有什么用呢?清楚困难,明了是非不难,难的是要有智慧去解决问题,这个世界需要的是将“人不知”的社会转变为“人不愠”的社会,逃避是没有用的,只能是废物一堆,只有智慧才能转“不知”为“智”,否则,这个世界没有发展,没有进步,崔子弑齐君的事就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因此我们看到,孔子给陈文子的结论也是“未知,焉得仁?”,就是“没有智慧,怎么算是仁呢?”,所以,通过第二件事崔子弑齐君后陈文子的一再逃避,我们明白了另一个孔子心中“仁”的标准,那就是“清 智=仁”。当然“清 忠 智”同样等于仁,从中我们看出,任何一种优良品德,没有智慧都算不得仁,所以本章又对“智者利仁”进行了很好的诠释。

好,我们来看本章的白话直译: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当令尹,不见他有喜色。三次罢免,不见他有愠色。他自己当令尹时的旧政,必然告诉接替他的新人,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是忠了。”子张说:“他仁吗?”孔子说:“办事没有智慧,怎么算是仁呢?”子张又问道:“崔杼弑齐君,陈文子当时有马四十匹,都被抛弃了,离开齐国出走到别的国家去。他说:‘这里也像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于是再次离去,到另一国家。他又说‘这里还是像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于是又离去。他怎么样呀!”孔子说:“他算是清了。”子张说:他算仁吗?”先生说:“没有智慧改变现状,怎么算仁呢?”

谢谢大家,今天就到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