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立先生出身于曲艺世家,是“寿”字辈的相声艺人,他德高望重,德艺双馨。

马三立不但相声技艺高超,而且他的相声辈分也高。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京、津两地的相声艺人中只有张寿臣、马三立、常连安、郭荣起这四位是“寿”字辈的,“宝”字辈的相声艺人看到他们都要尊称“师大爷、师叔”,“文”字辈的相声艺人则要喊他们为“师爷”。

相声界有句话叫“无人不宗马”,说的就是“马氏相声”。

马三立作为马氏相声的代表人物,自然是倍受尊敬,他家里也经常是高朋满座,不过来往的大都是曲艺界的朋友。这些人看到马三立自然要按各自的辈分称他为“三叔”或“三爷”了。

马志明谈相圈里称他叔或爷爷(马志明为何对刘奎珍说)(1)

马三立

马志明作为马三立的长子,虽然当时还没有拜师,可按相声界的规矩,马志明因为马三立的原因自然就是“宝”字辈了,按他们的行话就叫“自然辈”。

然而马三立却一直不允许马志明充大辈,下面我先简单介绍一下马志明。

马志明简介

马志明祖籍甘肃永昌,1945年出生于天津,回族。

马志明出生于曲艺世家,他的曾祖父马诚方擅长说评书,他的祖父就是被誉为“相声公司”的马德禄,他的大伯马桂元是“万人迷”李德钖的得意弟子,他的父亲就是马氏相声的开创者马三立。

马三立一共有八个孩子:五女三男。马志明出生的时候,马三立已经31岁了,再加上他已经有了三个女儿,所以马三立还是非常疼爱马志明这个长子的。

马志明谈相圈里称他叔或爷爷(马志明为何对刘奎珍说)(2)

马志明5、6岁的时候,马三立就经常带着马志明奔走在各大曲艺园子和电台之间。

马志明天天待在园子里,一待就是七八个小时,听了数不清的相声,时间久了就记住了不少相声段子。

据马三立在回忆录中说:马志明小的时候,也曾经嗲声嗲气地说:“我姓马,长大了跟我爷、我爹一样说相声。”

马志明慢慢长大以后却食言了,他发现自己逐渐不怎么喜欢相声,开始痴迷京剧了。

1957年,12岁的马志明自作主张考上了天津戏校。可当时没有京剧班,马志明只能上了河北梆子班,学习文丑。没多久,马志明又自作主张,改学以武打为主的武二花。

一年多之后,马三立被定为右派,马志明也受到牵连,在戏校成了被排挤、被孤立的对象。

1962年,马志明被借调到天津市京剧团跑龙套,认识了武生大家历慧良先生。

历慧良闻知马志明是马三立的儿子,对马志明是格外亲近。日子久了,历慧良对马志明说:“你再唱这个武行,能有什么发展?你听我的,干脆别干了,回家学相声去,你为什么放着你爸爸那相声不拿呢?”

历慧良语重心长的话让马志明如醍醐灌顶,他当时就醒悟过来了,于是他就开始回家学相声。

马三立约法三章

马志明的回归也让马三立喜出望外。马三立早就认为马志明口齿伶俐、反应敏捷,是个说相声的材料,现在儿子终于愿意回来说相声了,马三立非常高兴,不但自己教马志明,还让他去找别的相声艺人请教。

马志明谈相圈里称他叔或爷爷(马志明为何对刘奎珍说)(3)

马三立、马志明

马三立还语重心长地对马志明说:“大河(马志明的小名),你既然回归相声了,我就要给你立几条规矩。”

马志明赶紧问道:“爸,您要立什么规矩?”

马三立认真地说:“这个规矩就是你不能充大辈!我的辈高,有的人年龄比我大,还得管我喊“三叔”,这没办法。咱家以后来说相声的人了,甭管他们是什么辈分,也甭管他们喊我什么,你都得管人家喊大爷、叔叔。”

马志明不敢怠慢,立即回答:“爸,我听您的。”

马三立接着又说:“这第二个规矩就是家里来客人了,你可以在旁边听,但是记住不能插嘴。”

马志明乐了:“爸,我已经17岁了,是大人了。不让我插嘴,我想请教问题怎么办?”

马三立严肃地说:“那也不行,一定得有规矩。你真想请教什么问题,可以等大人说完话再规规矩矩地问。”

马志明又问道:“好!那您还有别的规矩吗?”

马三立的声音不高,语速也较慢:“这第三个规矩嘛,我们是说相声的,不是耍贫嘴的,所以在外面不能耍贫嘴,更不许油嘴滑舌。”

马志明赶紧表态:“爸,您放心,我都记住了。”

马志明登门求教

马志明把马三立的约法三章牢牢记在了脑海里,又传给了自己的儿子马六甲,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马志明谈相圈里称他叔或爷爷(马志明为何对刘奎珍说)(4)

马三立、马志明、马六甲合影

咱们接着说马志明学艺。马志明除了跟随父亲马三立学艺,他也到别的相声艺人家里请教、学艺。

马志明经常到张寿臣、耿宝林、张宝茹等人家里求教,他最喜欢去的还是刘奎珍家里。

刘奎珍(1912—1993年),天津人。刚开始从艺时演唱太平歌词,后改说相声。上世纪三十年代拜焦少海为师,是中国相声第六代传人,为“宝”字辈。

1956年刘奎珍加入到了天津红桥区曲艺团,是主要的相声演员之一。刘奎珍的单口相声、对口相声都不错,还擅长创作,因为风格独特,被誉为“相声怪才”。

侯宝林先生曾经这样谈到刘奎珍:“我们这辈儿的相声艺人中,有一位造诣高的,就是天津的刘奎珍。别看到现在,他还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可是内行都知道,他有不少口头创作。比如他的《画扇面》,多好啊!可是大伙儿都说这段儿时,他就改了,从生活中找素材,用原来的路子改成了《补袜子》,后来相声演员又都学他这段儿了,他又改了……”

马志明谈相圈里称他叔或爷爷(马志明为何对刘奎珍说)(5)

刘奎珍

刘奎珍早年曾经和马三立搭档,为马三立捧哏,两个人到南京等地演出,颇受好评。后来因为某种原因,两个人分开了,但他们两个人交情依然很好。

刘奎珍性格耿直,不善与人交往。不过他每次路过马家门口,总会去串门,问候一下。

刘奎珍虽然比马三立还大两岁,可他看到马三立总是规规矩矩地喊“三叔”。

马三立也非常佩服刘奎珍的艺术,多次称赞刘奎珍是一位杰出的相声艺人。

马志明正式学相声之后,就经常到刘奎珍家登门求教。

按相声辈分,刘奎珍是马志明的师兄,可马志明非常敬重钦佩刘奎珍的艺术和为人,所以他在刘奎珍面前从来不讲相声辈分。

马志明第一次登门拜访时就称刘奎珍为“刘大爷”。

刘奎珍赶紧摆手:“志明兄弟,你可别这么叫,我还得管你爸叫三叔呢。”

马志明嘿嘿一笑:“刘大爷,您管我爸叫三叔不假,您叫您的,我喊我的,咱爷儿俩单论。”

刘奎珍推辞道:“志明兄弟,这可使不得,辈分可不能乱啊。”

马志明赶紧说道:“刘大爷,您可别怎么说,您也别管那么多,咱爷儿俩单论!以后我喊您刘大爷,您喊我志明就行了,您要是再喊志明兄弟,那就是不想给我过活(传授相声段子)。”

马志明这么一说,刘奎珍才不再坚持。

相声界历来对“活”(相声段子)都非常保守,他们有一句行话“宁送一锭金,不教一句春”,“春”就是“春典”,也指相声段子。

刘奎珍一生没有收徒弟,他对马志明到家问艺、求教是非常高兴,每次都是倾囊相授,毫无保留。

像《封建婚姻》就是刘奎珍创作表演的拿手段子,他就一字一句都传授给了马志明,令马志明感动不已。

刘奎珍去世的时候,马三立因病住院没能到现场悼念,马志明和几位相声同行亲自为刘奎珍送葬。

2009年的时候,马志明还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刘奎珍先生二三事》,追念刘奎珍先生的教诲之情。

(全文完,感谢阅读。码字不易,欢迎朋友们点赞、关注@兰石读书习字​、转发、留言,批评指教,谢谢)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创作挑战赛#​#我要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