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
谋得利钢琴厂旧址位于江浦路627号。
如今,钢琴厂已搬迁至宝山,
这里留下的是
已改造为连锁酒店的厂房
和一座原先的办公楼,
它们成为“E朋汇”创业园区的一部分。
原厂房坐北朝南,是现代派建筑风格的三层房屋,于1976年加建一层。外墙为红砖与水泥粉刷相间,原三层西式檐部出挑宽大,施有琴键样装饰板。沿路立面有装饰简洁的水泥雨棚。办公楼同样采用水泥粉刷与红砖相间的外墙,为英国式花园住宅,带有哥特式建筑风格。它们见证了自谋得利钢琴厂起,中国钢琴事业百年来的成长。
时代风尚 琴行初立
1709年,第一台现代意义上的钢琴诞生于意大利人B.克里斯托弗(Bartolommeo Cristofori)之手。鸦片战争之后,大批传教士进入中国,开办的教会学校以钢琴演奏为必修课程,钢琴成为教学的必备工具。19世纪六、七十年代间,英国商人谋得利(S.Moutrie)开办了上海乃至全国第一家琴行——谋得利琴行。
谋得利在伦敦百老坞公司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的琴行主要从国外进口钢琴到上海销售,并承担钢琴的维修和组装。1903年8月23日的《申报》曾刊登谋得利公司的一则广告:“本行开设上海三十余年,专办英美德法各国名厂大小各样八音洋琴以及各国军营中所用之战鼓号筒、喇叭,笙箫乐器一应俱全。”到二十年代,谋得利公司已经不只是著名品牌钢琴的远东独家代理,也是最大的演出代理,还分销“胜利”牌唱片机。
谋得利总公司广告
20世纪早期,钢琴教学在中国的精英阶层中流行,尤其是在像上海这样的城市,上层阶级的年轻女性将钢琴演奏视为个人修养的重要象征,一个颇具潜力的钢琴市场在悄然生长。谋得利顺应这一趋势,对钢琴生产给予了更多投入,在倍开尔路(今天的惠民路)新建了3700平方米的厂房,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谋得利钢琴厂旧址。
钢琴制造 品牌故事
谋得利钢琴厂建立后,主要零部件由国外进口,再进行组装和出售。最多时月产量达到80台左右。谋得利钢琴厂主要采用英国工艺,开始是从英国进口击弦机、琴键等部件,后来从加拿大多伦多进口击弦机、螺丝钉,此外还有德国的机芯、巴西红木和美国白松。油漆和钢丝等金属配件也是进口获而来。钢琴的音板和外壳等是国内生产的,采用的木材则产自东南亚。
1937年,谋得利钢琴厂及其员工迁往南京,继续制造钢琴。日军占领期间,江浦路627号的工厂被充作军械库。1956年,南京摩德利钢琴有限公司成立,转而引进德国的制造技术,并形成了新的品牌“摩德利”。
现在留存于世的谋得利钢琴不少,它们的外壳用柳桉和柚木制作,弦轴板也为实木材质,键盘则使用赛璐璐。
青岛卜雷鸣别墅所藏谋得利钢琴
宁波工匠 产业之路
谋得利钢琴厂自其创始,就一直需要技术较高的木工与油漆工。被称为钢琴行业祖师爷的毛文正,就是在一艘外轮上做木工时被发现并雇佣的。他带领一众宁波工匠进入了钢琴制造行业。随着谋得利钢琴厂规模不断扩大,杨树浦的新厂成立,先后进入谋得利琴行的宁波工匠有将近200人。
尽管老板对钢琴的设计、调律、整音等关键技术都严格保密,但宁波工匠还是用尽各种办法学习。第一批从谋得利“偷”学到技术的华工,很早就开始自立门户,开枝散叶。如原谋得利工人黄祥兴创办祥兴琴行,祥兴琴行的工人又开办了永兴琴行。这样,到1895年,上海已陆续涌现了永兴、上海、鸣凤、美惠、罗半巨等十几家小规模的钢琴厂。其中永兴琴行生产的施特劳斯牌钢琴最为出名。传统的民族乐器制造业也顺应这一潮流,转向了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乐器制造。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不仅谋得利钢琴厂规模扩大,上海也成为亚洲最大的钢琴生产基地,东南亚地区的钢琴全部从中国进口。1935年,上海约有钢琴制造工人500余人,一年可以生产钢琴2400架。
50年代,国内的琴行进行了公私合营。包括谋得利钢琴厂在内的29家工厂组建了上海乐器厂,厂址仍在“谋得利”的原址。当时全国还有北京、广州、营口三个钢琴厂生产钢琴。改革开放后,一些上海钢琴厂的师傅南下广州,提升了广州珠江钢琴厂的工艺水平。
至今,谋得利已走过一百多年的岁月,很多与其同时的欧洲品牌已经消失,谋得利仍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可以说,谋得利的制琴技术已嵌入中国钢琴的基因之中,并继续影响着钢琴制造的更新发展。
谋得利钢琴标志
江浦路627号
更多更详细的历史呦~
信息来源:杨浦区文化和旅游局
编辑:张允允
杨浦区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