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纽约时报》发出了一篇有关福耀美国公司的报道。其实事情并没有《纽约时报》所说的那么大,更不像国内一些“标题党”媒体渲染的那样“福耀美国公司的员工都上街游行了”。如果是那样,作为上市公司,福耀集团早就发出声明公告。而且在这个事情发生后,看看福耀集团在股票市场上的表现,我们的股价在上涨呢,这说明我们的股东充分相信福耀。

曹德旺霸气回应指责(曹德旺怒怼国内)(1)

曹德旺霸气回应指责(曹德旺怒怼国内)(2)

2016年10月7日,在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地区莫瑞恩市,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在福耀玻璃美国有限公司汽车玻璃工厂竣工仪式上致辞。新华社记者王乃水摄

2015年8月5日,在美国俄亥俄州西南部的中国福耀玻璃集团莫雷恩工厂,美国工人迈克尔·奥唐奈搬运玻璃。新华社记者殷博古摄

曹德旺说,厂方完全有能力处理好与工人的关系。目前工人非常稳定,事实证明福耀用工政策是正确的。“《纽约时报》并没有到福耀工厂参观,没有采访现场工作的工人,而是在外面找一些被解雇的员工和工会积极分子,带有一定偏见。”

针对《纽约时报》称福耀正面临激烈的工会运动,国内媒体又将这一内容转述为工人游行,曹德旺说并无此事。“福耀2000多工人里只有几十个参加了工会会议,而且这是工人在厂区外参加活动,福耀无权干涉。”

《纽约时报》目的何在

为什么这个事情我没有第一时间回应?其中有一些原因。

当地时间6月17日,美国举行一个大型的招商活动,中文名是“选择美国论坛”。而《纽约时报》那篇文章是6月10日发出的,中文版是6月12日发出的。这篇文章在报道中存在问题,起码有40%是道听途说的。其中主要是采用了被福耀开除的员工的一些说法,听他们发表一些议论。

之所以说30%-40%的内容不真实,我们的公关部门请《纽约时报》提供采访的内容来源,有些他们自己都说不清楚。

曹德旺霸气回应指责(曹德旺怒怼国内)(3)

美国政府17日举行这个对华招商活动,10日《纽约时报》发出这样一篇文章,后者到底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我不太清楚。《纽约时报》是为了拆特朗普政府的台,还是为了体现美国的绅士风度,告诉被邀请来美国投资的上千家中国企业,美国有这些“阳谋”,你们还投不投?

所以,在招商会的前一个星期出这样一篇文章,目的有些让人疑惑。

国内“标题党”让我惊讶

另外,中国国内一些媒体的“标题党”表现,让我实在是惊讶了,也接受不了。作为一个几十年来在中国成长起来的企业家,我为国家做了多少贡献,应该是有目共睹的,而且很多数据都是白纸黑字摆在那里的。而福耀作为一家中国企业,到美国发展也有利于中国企业的整体形象,打造中国的品牌影响。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中国国内媒体的严肃报道和分析,而不是夸大其词和编造谣言。靠谣言来吸引眼球并赚钱,不但卑鄙,而且也太可怜了。

曹德旺霸气回应指责(曹德旺怒怼国内)(4)

国内部分媒体转发《纽约时报》文章,但标题却……

比如,“曹德旺美国公司员工上街游行”,这个是中国一些标题党媒体在胡说八道。虽然这个事情是《纽约时报》挑的头,但中国国内的“标题党”却在利用机会大造舆论。他们可能有两个目的:一是想把一些中国企业家吓回去,二是想影响股市。

福耀几天来的股票价格并没有受到这一新闻炒作的影响。如果是一家小公司,经过如此折腾,可能损失不小。从最初办厂到现在,我一直是很规矩的企业家,如果真的在美国遇到什么问题,我们的公司会马上发出正式公告。

曹德旺霸气回应指责(曹德旺怒怼国内)(5)

新闻多看点

NEWS MORE

去年,一篇名为《曹德旺跑了,宗庆后还会远么?》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刷屏,由此带来了“别让曹德旺跑了”等一系列讨论。

曹德旺霸气回应指责(曹德旺怒怼国内)(6)

曹德旺回应跑路传闻:国家厚待我 我跑出去干什么

今年10月7日,由福耀集团投资的全球最大汽车玻璃单体工厂正式在美国俄亥俄州竣工投产。该项目投资6亿美元,是该州历史上最大的一笔中国投资。被问及原因,曹德旺表示“中国实体经济的成本,除了人便宜,什么都比美国贵”,这个回答迅速被解读为曹德旺准备“逃离中国市场、把制造业回流美国”。

对此,曹德旺12月20日再次接受媒体采访时反问:“我什么时候跑了?”他表示,福耀玻璃所有对外的投资,都是经过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批准的。“我们是全体产业的供应链,我们做玻璃的,都随着汽车厂走。汽车厂去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他说。

曹德旺表示:“福耀制造的市场销路65%在中国,我跑出去干什么呢?”但市场重点在中国不等于不出去投资,“因为你想变成全球公司,必须在国外投资。”据曹德旺介绍,在美国项目开通的时候,福耀玻璃在天津的项目也开通,同时在苏州工业园区刚刚拿了一块地。从福耀玻璃官网也可以看到,它在国内有十几个生产基地,销售网点更不计其数。

但不可否认,在当下中国,一方面,经济下行,竞争越发激烈,市场对提高产品品质、质量、品牌等要求不断提高,倒逼着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但另一方面,企业在成本、税收等方面面临着较重负担。

时评

我们该不该再“消费”一次曹德旺

去年12月曹德旺高呼在美国建厂的成本比中国还低,中国的综合税负比美国高35%,一度引爆舆论。如今美媒称他的美国分厂面临人工成本奇高,工会步步紧逼的情况,中国国内舆论又把他团团围住,并且再次分成两派。

一派多少有点幸灾乐祸,意思是,你曹德旺不是说美国的建厂成本比中国还低吗?这下你可尝到美国制造业“低成本的优越性”了。还有一种是要千方百计证明中国的不是,他们说:原来美国才是社会主义啊,那里的工人那么牛,工会真为工人说话,比咱这边的社会主义强多了。

不能不说,这两种反应都有问题,都多少有点“消费”曹德旺,借围绕曹德旺的关注度宣扬自己的固有观点,而且这两种声音由于相互排斥,有被对方逼向偏激的倾向。

曹德旺一次主动发牢骚,一次被动受到媒体的报道,但两次他都成了社会热点争论的噱头。他被不同的人当成了不同的符号,这大概也是一个他这样能见度极高的企业家经常会有的遭遇。

或许可以这样说,中国制造业的环境至今在世界上仍然是有竞争力的,对此我们不应为了一个具体问题而轻易予以否定。在保持这一信心的同时,我们需对中国一些生产要素快速的价格上涨保持警惕,要知道,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很被人眼红,想从中国手里抢工作的国家很多,我们不能把自己好不容易攥在手里的饭碗拱手让给别人。

对多数中国企业家来说,中国这块土地依然是他们的“热炕头”,他们偶尔发几句牢骚,并不代表这一事实的改变。中国企业家的更大挑战是闯世界,其难度是综合的。然而再难,也得有人做探路的先驱者们,中国社会也应对他们的勇敢之举给予鼓励和支持。这体现的其实是一个社会的集体能力和眼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