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湘江之滨,岳麓山下,风景秀丽,书香四溢,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办岳麓书院。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亲题“岳麓书院”四个大字。

岳麓书院对联惟楚有材(湖南长沙岳麓书院的楹联)(1)

岳麓书院(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笔者二十多年前曾数次与好友同游岳麓书院,对其大门两侧的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印象深刻,一方面觉得当仁不让大气恢宏,另一方面也不知其出处也不晓其深意,直到后来细读《论语》和《左传》,才明白其来龙去脉。

清嘉庆年间岳麓书院大修,山长袁名曜欲为正门撰写楹联,他先想了一个上联“惟楚有材”,然后让学生们对下联,正当大家苦思冥想之时,贡生张中阶至,立即对出下联“于斯为盛”,由此集成千古名联。

上联“惟楚有材”的典故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初,楚伍参与蔡大师子朝友,其子伍举与声子相善也。伍举娶于王子牟。王子牟为申公而亡,楚人曰:“伍举实送之。”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声子曰:“子行也,吾必复子。”及宋向戌将平晋、楚,声子通使于晋,还如楚。令尹子木与之语,问晋故焉,且曰:‘晋大夫与楚孰贤?’对曰:‘“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子木曰:“夫独无族姻乎?”对曰:“虽有,而用楚材实多。”

岳麓书院对联惟楚有材(湖南长沙岳麓书院的楹联)(2)

声子与伍举(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以上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当初,楚国的伍参(伍奢的祖父、伍子胥的曾祖父)与蔡国太师子朝(公子朝,蔡文公的儿子,为蔡国太师)很友好,伍参的儿子伍举也与子朝的儿子声子很友善。伍举娶了王子牟的女儿做妻子,王子牟任申邑长官时获罪逃亡。楚国人说:“伍举一定护送过他。”伍举(因害怕被牵连而)逃亡到了郑国,并打算再逃亡到晋国。声子要到晋国去,他在郑国都城的郊外碰到了伍举,两个人把荆草铺在地上坐著一起吃东西,谈到了伍举回楚国的事。声子说:“您走吧,我一定要让您回楚国。”

后来宋国的向戌来调解晋国和楚国的关系,声子到晋国去当使节,回到楚国后,楚国令尹(执掌军政大权的职位,有如宰相)子木同声子谈话,问起晋国的事,并且还问:“晋国的大夫和楚国大夫比谁更贤明些?”声子回答说:“晋国的卿比不上楚国(这话明显是在恭维子木),但是它的大夫却很贤明,都是做卿的人才。正像杞木、梓木和皮革,全是从楚国去的。虽然楚国有人才,实际上却是晋国在使用他们。”子木说:“难道晋国没有同族和姻亲当大夫吗?”声子回答说:“虽然有,但是使用楚国的人才的确很多。”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说话含蓄典雅,常常同音假借,比如“材才”“晴情”之类,说话或写诗时经常用前者指代后者。声子对子木说楚国物产丰富,但出产的杞木、梓木、皮革都被送往了晋国使用,言下之意是借此劝说楚国令尹,不能再让楚国的人才为他国所用了,以此来帮助好友伍举回国,最后楚国令尹终于被这一番话所触动,就加封了伍举的爵位,伍举也终于体面地回到了楚国。

湖南在楚地之南,人杰地灵,岳麓书院以“惟楚有材”为上联,可谓实至名归。当然,值得说明的是,这里的“惟”,只是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语气助词,并不是“唯独、唯有”的意思。

下联“于斯为盛”则出自《论语·泰伯》: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孔子说:)舜有五位(能干的)大臣,因而天下得到(很好的)治理。周武王说:‘我有十个造纣王反的谋士和将领(不愁战胜不了纣王而一统天下)。’”孔子接着评论说:“(古人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尧舜以后到周武王那个时期(人才)才称得上兴盛。(不过周武王说的十个人中)有一名妇人(主管内务的武王夫人邑姜),实际不过九个人而已。”

由上可见,岳麓书院的这副楹联巧妙地借用《左传》和《论语》里的两个典故,表明书院人才荟萃,且来自五湖四海,可谓“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古人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我们晚学后辈,对此不能不细细思量反复揣摩啊!

岳麓书院对联惟楚有材(湖南长沙岳麓书院的楹联)(3)

孔子像(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