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刘程辉 编辑/陶立烽】
全国两会即将开幕,经济发展也必将成为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今年是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后的第一年,如何抢抓经济复苏窗口,打开社会经济发展新局面,是一项充满期待又不乏挑战的任务。
上海有着自己的解法。
新年伊始,上海接连发布《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上海市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行动方案》等文件,指明了新阶段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上海着力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强势开局;高端制造业扩产增能、扩大招商“朋友圈”、让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上海经济在韧性中昭示着信心。
“尽管外部形势严峻,但上海有底气。”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唐忆文对观察者网表示,把握好结构性机遇,发挥创新人才资源集聚优势,从提升竞争力等方面着手,上海不仅有望实现5.5%以上的经济增长的乐观目标,也将进一步为中国式现代化做出上海贡献。
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上海,正处于新的时代坐标,踏上一段崭新征程(IC photo)
今年增速目标5.5%以上,“上海是有底气的”
去年,上海全年经济走出了一个“V”字,二季度受疫情影响较大经济下滑,但随着复工复产加快推进,上海经济触底反弹,在上半年GDP被北京超过后,上海全年GDP重回全国城市榜首。
这种韧性从何而来?
“首先离不开政府及时出台的各种政策支持。”唐忆文说,去年3月底,上海市政府出台了“抗疫助企21条”;5月底出台了“经济恢复和重振50条”;9月底又出台“稳增长22条”。正是这些政策切实解决了企业的实际困难,提振了市场信心,拉动上海经济自6月起快速持续复苏。
2022年8月18日,上海闵行电机厂线圈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制造线圈定子,上海企业复工复产按下“加速键”(澎湃影像)
惠企政策,贵在落地。唐忆文提到,通过领导干部的实地走访,协调解决实际难题,及时与外资外企沟通对话,种种措施极大提振了市场信心。去年,上海实际使用外资239.56亿美元,可比增长0.4%,创下历史新高。
另一方面,这种韧性与上海自身的经济结构不无关联。
唐忆文表示,近年来上海一直在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培育新动能,产业竞争力比较强,在经济快速复苏中发挥了根本作用。上海的金融和信息服务业一直保持平稳增长,在经济增速骤降的去年二季度,上海金融业仍旧保持了6.1%的同比增速。同时,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等服务业也实现了5.3%的同比增长,可以说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
上海社会科学院近日发布的《上海经济发展报告(2023)》指出,上海新发展动能引领了城市经济复苏;上海持续推进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促进新动能快速成长;内外部因素共同促进上海外贸快速恢复;以及促消费政策有效地推动了城市消费的复苏等。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上海城市的核心功能在疫情期间基本保持正常运转,这为疫情后的复苏重振奠定了基础。”唐忆文说。
2023年1月9日,上海,外高桥码头,一艘来自沙特的"海丰广州"轮停靠码头(澎湃影像)
撸起袖子“拼经济”,上海动作为人瞩目。
春节假期一结束,上海就立刻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大会,发布了《上海市加强集成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涵盖27大项195项任务举措。
在《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中,上海提到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为:经济综合实力在提质增效中稳步提升,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等,并根据总体要求重点提出了十二个方面的工作。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日前发布报告预测,2023年上半年上海将延续2022年的缓慢复苏态势,基于去年前11个月的数据分析,有望实现乐观情景下5.3%的经济增速。
唐忆文说,今年的外部形势依然会比较严峻的,上海提出5.5%以上的增长目标是一种乐观情景下的增速。从自身特点来看,“上海的产业竞争力较强,改革开放力度较大,创新活力较足,企业黏性较高,营商环境也在不断提升。”
“上海是有底气的。”她说。
从六大支柱产业到3 6产业体系,上海一直前瞻布局新动能新赛道
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是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今年上海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着重强调,要深化提升三大先导产业“上海方案”,“促进重点产业提能升级”和“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集群”,推动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等行业扩产增能。
过去五年,上海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持续提升,工业总产值迈上4万亿元新台阶,首架C919大飞机正式交付,开放枢纽门户功能持续完善。外高桥、虹桥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中欧班列“上海号”开通运行......
2022年9月1日,一款由机器狗加机械臂组成的复合机器人吸引观众。当日,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拉开帷幕(澎湃影像)
在唐忆文看来,上海的产业发展是一个持续迭代升级的演进过程。
从早期的六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精品钢材、成套设备、生物医药),到“十四五”提出的“3 6”创新型产业体系(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六大主导——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制造、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再到去年上海陆续提出的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新赛道”行动方案和《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 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上海进一步谋划了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五大未来产业集群。
2022年8月30日,航拍上海临港“生命蓝湾”产业园。“生命蓝湾”是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五大特色产业园区之一(IC photo)
“应该说,上海一直注重新动能新赛道的培育,并进行前瞻布局,”唐忆文说,“我们发现新动能、新赛道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具有‘技术跳变、融合交叉、组合创新’的特征,上海布局这些产业,对持续保持上海的产业竞争力乃至对提升我国的产业竞争力、构筑现代产业体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唐忆文认为,上海“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集群”,积极筹建航空发动机、大飞机、核电装备等创新中心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产业都是国之重器,上海有很好的产业基础,成立创新中心就是要利用上海创新人才资源集聚的优势,聚力解决卡脖子技术,补创新链短板,为国家的创新发展做出上海贡献。”
2022年12月9日,上海,国产大型客机C919全球首架交付飞机,由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飞)正式交付C919全球首家用户中国东方航空公司(IC photo)
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而在今年的发展计划中,上海市将“全力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加快打造国际数字之都”单独列了出来。
“这非常令人振奋。”唐忆文说,数字化是未来趋势,数字化赋能千行百业。早在2021年10月,上海便专门发布了《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明确了上海将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提出了经济领域、生活领域、治理领域、底座支撑等四个方面的目标,“应该说这是一个全方位的发力,体系性的构建。”
外贸风险加大,但“还是有结构性机遇的”
根据上海市商务委1月发布的数据,去年全市货物进出口达到4.1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其中出口1.71万亿元,增长9%,成为稳住上海经济大盘的支柱之一。
然而新的一年,国际局势仍然风高浪急,也是外贸无法绕过的难题。去年11月以来,出口也有所下滑,今年1月降幅达一成。
上海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提到,外部环境动荡不安,世界经济滞胀风险加大,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上海发展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
怎么办?
“我觉得还是有结构性机遇的。”唐忆文认为,在全球需求收缩之际,要把握好这些结构性机遇,从提升竞争力上着手。一是用好自贸区等政策优势,创新外贸新模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二是用好进博会等重大展会平台,拓宽企业接单通道;三是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国际贸易协定,支持企业拓宽外贸渠道。
2022年5月15日,上海,出口海外的特斯拉电动车正在装船。当天,装载着4027辆特斯拉电动车的"泰邦"(THEBEN) 滚转轮船从上海南港码头出发,驶往比利时的泽布吕赫港(澎湃影像)
对于具体政策,上海海关关长高融昆此前曾建议,要大力发展国际中转贸易,同时争取中央对国际船籍港和沿海捎带更大的政策支持。
今年11月,上海又将迎来“进博时刻”,已有超500家海外企业签约参展第六届进博会,展览面积超20万平方米。
作为中国开放升级的重要平台,进博会溢出带动效应持续放大,全方位、多层次地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
在去年8月“中国这十年”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指出,进博会这个大平台,助力上海实现了“四大升级”——贸易升级、开放升级、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全球数字贸易港加快建设,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进出口商品集散地持续强化。
上海社会科学院1月发布的《2023年上海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概括了中长期上海发展的五大相对优势,包括上海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对外贸易恢复强劲、投资结构趋于合理、投资结构趋于合理、是长三角经济主要驱动力。
唐忆文说,上海投资结构趋于合理,一是产业投资的比重逐年提高,二是外资和民间投资也持续增长,这反映了资本对上海的信心。
启动经济复苏引擎,离不开激发消费潜力。
1月29日,上海市政府发布了《上海市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行动方案》,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进一步提振信心、扩大消费的政策和行动。
2023年1月10日,上海杨浦区控江路上一食品综合商店门众多顾客正采购年货(IC photo)
唐忆文分析,“要提振消费,首先是要稳预期,要切实保障就业,助企纾困,让大家看到希望,企业和个人有了增长预期和信心,才敢消费。”
“第二,要促进供应侧和需求侧有效对接。当下大家的消费需求也比较多元,从物质需求到更多的服务需求,旅游、文化、体育、健康等各种需求也不断增长,所以要支持和鼓励多种需求的供给释放。”
唐忆文说,上海还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开放优势。作为国际化的消费中心,要通过进博会等开放平台,加强世界各国与中国的贸易链接,把更多的国际产品引进上海,也把更多的中国产品以上海为窗口推向世界。
“稳预期,强信心,这比黄金重要。”她总结道。
“中国式现代化的上海篇章,最重要的是开放和创新”
在冉冉升腾的烟火气里,上海发展踏上新的征程。对这座城市来说,做“先锋”,是一以贯之的使命。
上海浦东陆家嘴摩天大楼夜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上海,必将以更加开放和主动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IC photo)
今年上海两会期间,上海明确提出要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这是“排头兵、先行者”在中国现代化征程中的最新内涵。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表示,上海要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贯穿上海工作全过程的一条鲜明主线,着力抓好高质量发展这个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勇当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上海篇章。
“从国家对上海的要求,以及上海自身的发展战略目标来看,最重要的两点就是开放和创新。”唐忆文指出,在开放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出一条中国式的人民民主、国强民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兼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道路。在这一过程中,高水平开放将始终成为上海的城市标签。
唐忆文说,上海集聚了各行业、各领域的人才的优势,勇当创新发展的先行者,也是上海不凡的使命。
“以开放创新为指引,无论是经济发展、法治建设、改革开放、城市文明、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上海都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为国家发展大局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