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为战疫尽一份力(青春在疫线只要不)(1)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我们中心一共有160多名医护工作者,目前一半以上被感染了。”虹口区曲阳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办干事武敬意告诉记者,“近期,发热哨点每天的接诊量在140-150人左右,从这周开始,第一批‘阳康’正在陆陆续续返岗,但兵力依旧吃紧。”采访当日,也正好是她返岗第一天,沙哑的嗓子和不断的咳嗽,似乎在不断提醒她,应该再多休息一会儿,但是,她和所有的同事们都知道,现在正是关键时刻,只要不阳,哪怕抱恙,也要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因为病人们,尤其是老病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他们。

// 时隔3天 //

// 80后康复技师重返岗位 //

从上周五下班感觉不适到周二抗原转阴重返岗位,80后康复技师任英亮的这段“阳康”经历实在有些非典型。

“真的是担心那些病人们,原本约好周一见的,谁知道就在周末,我突然‘阳’了!我的病人绝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平时不太用手机,我都无法一一通知到。”任英亮回忆,“当时我们科室的所有人都被感染了,病人们来了都找不到人问,一定会很着急。好在,我年纪比较轻,症状也比较轻,很快转阴了,虽然依旧有点咳嗽,不太有力气,但还是撑得下来,我就赶忙申请返岗了。”

今年已经是任英亮在曲阳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第14个年头,据他介绍,这些年来,自己所接触到的老病人大多数都是与子女分开住的,对他的依赖性很大,也正因此,自己肩膀上的责任更重了。“原以为,对于周一的‘爽约’,老病人会怪我,但并没有,取而代之的是嘘寒问暖的关心。老年人其实和小孩子一样,比较敏感,我也没有把自己的这段经历告诉他们,怕他们担心。在这样的特殊时期,除了用医术为他们排忧解难,心灵上的安慰也至关重要。”

随着科室里其他同事的回归,这周,任英亮又接到了一个新任务——前往由中心负责的一个境外来沪人员集中隔离点工作3周。“那个点位的同事全都阳了,所以由我来临时接替一下。来之前,我和老病人们都打了招呼,3周后见,爷爷奶奶们都鼓励我加油干。我现在最放心不下的,还是汤爷爷。” 任英亮说。原来,这位汤爷爷是任英亮负责照顾了十多年的老病人,今年已经94岁,目前住在养老院里。每个月,任英亮都会去养老院探望他,并且给他带去自己亲自配置好的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我想过了,如果到时候来不及亲自过去的话,我就通过电话视频的方式,了解一下老爷子的身体情况,然后让我妈妈去帮我送药,这样我才安心一点。”

任英亮透露,明年,他将报考全科医生,希望由康复技师转向家庭医生,从而为社区卫生服务做出更多的贡献。

// 身怀六甲 //

// 90后家庭医生坚持看诊 //

出生于1993年的吴明星今年夏天刚入职曲阳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交大医学院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的她学以致用,成为了一名家庭医生,对口2个居委。短短4个月的职业生涯,确切说,是在最近一周的时间里,她迅速成长成为了一名可以独当一面的业务能手。

“我的预产期是在明年5月,相信到了那个时候疫情早已经散去,大家都要加油!”电话那头,传来了吴明星无比温柔又略带沙哑的声音。记者了解到,目前,曲阳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一半的家庭医生都被感染,目前还有7位家庭医生坚守岗位,吴明星正是其中之一。吴明星的家人曾劝吴明星请假在家,躲过这一波疫情,但是被她拒绝了,在她看来,既然选择当一名医生,那么在面对任何危险的时候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更何况,现在正是需求大、缺人手的时候:“来看病的大多数是老年人,他们出门一次不容易,应看尽看。虽然现在每天的看诊量加倍了,但是只要身体还吃得消,我在岗位上能多待一天是一天。同事们都很照顾我,他们都在努力坚持着,作为全中心最年轻的医生,我当然也不能怯场。”

上周的一次出诊,让吴明星这名“新兵”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作为家庭医生的任重道远。“当时已经是晚上7点多了,居委工作人员给我打来了电话,说有一个孤老情况不太好,让我过去看看。我听了后立刻穿好防护服,从家里冲了过去,果然,一测量,这个奶奶的血氧饱和度偏低,很危险,赶紧给她安排吸氧,救了回来,目前她正在医院里接受治疗,等她回家后,我再继续去跟进。”吴明星表示,在她对口的这些小区里,住着不少都是孤老家庭,很多时候不是病人找她,而是需要她和居委会去找病人,就像这次的出诊,也正是因为居委的密切关注,第一时间发现了情况并采取了措施,挽回了一场可能发生的悲剧。

“经过这段时间的实战,让我更加明白要做好一名家庭医生,除了学校里学到的医术,还必须要有真诚与耐心,有一个99岁的老爷爷,经常来看我的门诊,这份信任给了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医生很大的鼓励,希望自己可以成为这些居民最牢固的依靠。”吴明星说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编辑:梁文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