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但今天要说的不是他的词,而是一篇短文。

描写苏轼的优美句子(苏轼这篇短文真实自然)(1)

记承天寺夜游

宋代: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描写苏轼的优美句子(苏轼这篇短文真实自然)(2)

  •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有四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记录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 第一层叙事:交待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使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

  • 第二层写景: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清。

  •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

  • 第三层:惋惜无人赏月

  • 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它委婉地反映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

描写苏轼的优美句子(苏轼这篇短文真实自然)(3)

  • 全文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抓住瞬间的感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虚、动)。

  • 写作特点信笔疏意,随物赋形。描写月色,如诗如画。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描写苏轼的优美句子(苏轼这篇短文真实自然)(4)

参考资料:

唐满光 .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