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部编教材非常重视写字教学:直指写字现状,直接写字指导,直面写字素养。本文对部编教材第一学段写字教学进行初步的学理分析,包括写字起点分析、写字难点分析和写字特点分析。通过“点对点”的分析,为写字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必要的学理支持和学理解释。

关键词:部编教材 学理分析 写字教学 起点 难点 特点

“字如其人”“见字如面”都说明了写字的重要性。第一学段为小学生写字之始,是写字教学的关键时期,理应顶层设计,科学应对。对写字教材的编写、 写字教学的实施和写字教学的评价等都需要学理上的理据支持,及进行学理上的合理解释。下面试图对第一学段写字起点、写字难点和写字特点进行学理分 析,并提出一些写字教学建议。

一、写字起点分析

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认为,学生有两级水平:一是学生自主能达到的“现有水平”,二是经过教学后达到的“最近水平”,两者 之间的距离叫“最近发展区”。教学就是基于“现有水平”,达到“最近水平”,不断扩大“最近发展区”的活动。据此,对“现有水平”这个学习起点详细分析的重要意义可见一斑。“学起于基”,学习是基于学习起点的连续性活动,有效的学习必然是建立在了解学习起点的基础之上的。对第一学段写字教学中学生的现有水平的“写字起点”可作以下分析:

2.写字的教学内容

泱泱汉字,茫茫字海,识写难以入手。关于写字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也是难题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明文规定了“300基本字表”。先认先写“300 基本字表”中的汉字,就能逐步发展识字、写字能力。 部编教材一年级上、下册,要求用硬笔书写的300个 字中有225个都是“300基本字表”中的字。剩下的75个字绝大部分的部件也是在“字表”中出现过的。部编教材第一学段要求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8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

部编版词句段运用教学策略(汪潮部编教材第一学段写字教学的学理分析)(1)

纵观现有教材的写字教学内容,建议适时、适量、 适度地增加字形结构形状、写字运笔图例、书法文化欣赏等方面的内容。

3.写字的学习难点

明确写字的学习难点,有助于加强写字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

(1)写字姿势的养成。一般人总认为:写字技能是硬任务,而写字姿势是软任务,在写字教学中很容易忽视对写字姿势的关注和培养。这就使得当下语文 课堂上学生的写字姿势不令人满意:坐姿东倒西歪者有之,执笔杂乱无章者有之,写字本破烂不堪者有 之……写字姿势直接影响写字水平,姿势的缺陷往往影响写字效果。更为严重的是,不良的姿势会长久保持,影响人的一生。所以,写字姿势不是小事,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汉字结构的掌握。汉字由笔画、部件和结构组成。从总体上看,汉字结构是写字的难点。而形态结构的把握需要学生整体感知、立体思维,并具备审美能力,而这些都是小学生缺少的,因而成为书写汉 字的难关。字的形体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包括独体字、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等。在这些结构中,左右结构的字是书写的难点。很多错别字都是出现在左右结构的错误上。建议教材中的“语文 园地”适时展示汉字结构组合的块状图形,便于学生形象感知。

(3)写字习惯的培养。“书,心画也”。写字不只 是一种技能,而且也是一种心态,一种习惯。所以,写字能与人的心态联系在一起,正所谓“字如其人”。 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起于规范,贵在坚持。而这也是刚入学的小学生所缺乏的。所以,二年级上册教材在 “语文园地八”的“书写指导”中就提出“先看后写, 才能减少修改次数,保持页面整洁”。“先看后写”就是一种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写字特点分析

1.多认少写

本套教材对于识字写字的安排,遵循课程标准提出的“低年级阶段学生‘会认’与‘会写’的字量要求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认少写’,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同时要求会写”。这就是部编教材著名的“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教学策略。 这个策略具有生理学、心理学上的依据。从生理学上看,初入学的小学生手指发育水平缓慢,不易控制手指的精细活动,很难长时间进行书写活动。从心理学上看,识字、写字分别遵循不同的认知规律。一 般来说,识字的难度与笔画的多少基本无关,有时甚至由于笔画较多的汉字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从而使其更易识记。而写字则与之高度相关。再从认字、写字与阅读的关系来看,“多认少写”可以促使学生在 不加重负担的情况之下,大量认字,尽早阅读,体会阅读的快乐和兴趣。

(1)减少一年级的写字量。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要求学生会写100个字,下册要求会写200个字。比 过去教材的35 个字少了50个字。

(2)减少重复书写的次数。部编教材对每个字重复练写的次数都是三次,一年级上册描红两遍,独立练习一遍。而过去教材重复练写的次数最多高达七 次。一年级下册描红一遍,独立练写两遍,这与过去教材是一致的。

(3)减少描写印刷体。硬笔写字之目的主要是个体在书面语言表达中进行实际书写运用。小学生硬笔写字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应用性。所以,小学生写字 要从描写印刷体起步,但要减少描写印刷体,逐步过渡到描写手写体。建议从二年级开始,在教材的“书写指导”栏目中编入著名书法家的楷书的手写体,提 供给学生进行描红练习。

2.写字指导

如前所述,第一学段的学生写字刚刚起步,既没有常识,又缺乏经验,教师对他们的写字指导就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此时学生的书写活动不应是随意写, 而应该呈现教师“导写”的态势。

(1)“书写提示”栏目。部编教材在“语文园地” 中设置了专门的“书写提示”栏目,这在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史上是第一次。旨在让学生每一次学习一种汉 字笔顺书写规则,为学生写字提供操作规则要求。书写提示主要是笔顺规则的重点提示,其中一年级上册教材3次,一年级下册教材3次。“无规矩不成方圆”, “先入为主”,所以,在学生写字初期对其进行“书写 提示”是很有指向意义的。 (2)“小贴士”要求。部编教材把学生要达成的书写要求具体地用“小贴士”的形式呈现。已出版的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教材各出现3次写字“小贴士”。例如,一年级上册第8页对汉字在田字格中所 居的位置,第16页对坐姿、握姿,从上到下、先横后竖的笔顺规则,第 77 页从左到右、先撇后捺的笔顺规 则。二年级上册教材也安排了3次写字“小贴士”。

(3)教师示范写字。学生写字之始,其形必陋。 这就需要教师的细心指导、谆谆善诱。一是教师的“范 写”。对于第一次出现的笔画、部件和结构,需要教师范写,为学生做出示范。二是教师的“改写”。对于学生写错、写不规范的地方,需要教师用红笔对此加以纠正和调整。三是教师的“导写”。对于写字初步的知识和要求,如执笔姿势、汉字构形、运笔法则等,教师要提出具体的指导性建议和方法。

3.技能训练

大概谁都不否认“好字是练出来的”。因为写字是一种技能,需要进行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专项的、长期的训练,才能使技能达到熟练化、自动化程度, 进而形成写字技巧。当写字成为技巧后才能快速组词、造句和写文。所以,写字技巧才是书面语言运用的坚实基础和真实保证。

(1)操作技能训练。 写字的操作技能涉及众多的具体因素,这里只探讨三个问题:

①练习的“时”。这里有三个时间指标:一是语文 课堂的写字练习时间。《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 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二是集中练习还是分散练习。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分散时间对于写字练习效果较好。就是说:每天练习 10 分钟比一 周上一节写字课,效果要好。三是业余写字练习的时间。教师和家长要鼓励学生校外多练习写字。“拿笔即是练字时”,应成为写字练习的常态。

②练习的“序”。程序是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先后排列。不同的写字练习程序,就有不同的练习效果。 例如,正式学写汉字笔画之前应该先学识图形和画线 条,学习合体字之前应该先学独体字,学习左右结构的字之前要先学上下结构的字。

③练习的“度”。对写字学习跨度、坡度、速度的 设计很有必要,但也很有难度。一年上册教材第一次写字的内容是“一二三上”,但第二次要求写“口耳目 手”,第三次写的是“日田禾火”。你看,从“一二三上” 直接就跳到了“口耳目手”“日田禾火”。横都写不平, 马上过渡到了横折、弯钩。这样安排似乎跨度太大,坡度过陡。符合学理的安排应该是:在写好“一二三上”后,后写“木、禾、土”这些字,再慢慢过渡到横折为好。如何科学地设计写字的“度”是一个亟待研 究的重要课题。

(2)智力技能训练。 如果学生写字时注意力、思维、想象力都参与了, 就能把字写好。要一边写一边想、一边想一边写。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比较学习。特别是形近笔画的对比。 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对于形近笔画的掌握是书写的难点之一,为此,部编教材在形近笔画的对比方面做了 积极努力:一是及时对比。例如一年级上册第 13 页, “云”字中的笔画“撇折”与“山”字中的笔画“竖折” 的对比。二是延时对比。如一年级上册第 73 页的“卧 钩”与第 81 页的“斜钩”的对比。之所以有及时与延时之分,全由难度大小而定。撇折与竖折书写难度小, 可以同时比较。卧钩与斜钩书写的难度大,要间隔一段时间,等学生掌握以后再进行比较效果更好。笔者建议:从二年级开始,对学生一次练写的多个字要尽可能按偏旁归类分组,便于比较和鉴别,从写好一个字到写好一类字。

当小学生写字能够初步协调写字与智力、情绪、 审美、生理变化等之间的关系时,就是写字效果、效率、效益提高之日了。这就是一种写字的“整合效应”。

(作者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