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情到深处之时越是看懂人心(纸短情长情虽悠远)(1)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出身贫寒,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成为了知名小说家、演说家。在他三十二岁那一年,他结识了欧利维亚并对她一见钟情。尽管当时的马克.吐温已经小有名气,欧利维亚也对他颇有好感,但是当马克.吐温第一次向欧利维亚求婚时,她却拒绝了他。原因是在欧利维亚看来马克.吐温出身卑微与自己的身份不相匹配,并且他还有抽烟、喝酒的不良嗜好,这些都是她所不能接受的。

被拒绝的马克.吐温并没有放弃对爱情的追求,一方面他为了能够配得上心爱之人的身份而更加努力写作,另一方面他开始戒烟戒酒,并且恳请欧利维亚对她进行监督。在他为了爱情而努力改变的两年时间里,他还坚持给欧利维亚写信。对于身为作家的马克.吐温来说,用书信文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的感情没有丝毫困难,一百八十四封信件,每一封都承载着他对心爱姑娘的满腔热情。

越是情到深处之时越是看懂人心(纸短情长情虽悠远)(2)

“倘若有人要把你从我身边夺走,我的爱便会随你而去,让我的心永远成为一片死寂。空空如也的废墟。”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你的每一封信都是一缕阳光,让人心潮澎湃,即便是有时因为其他事情苦闷,你的信也会让我开心。”

类似这样的情话在马克.吐温给欧利维亚的信中几乎处处可见,他在表达自己爱意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改变净化自己,也正是因为他的诚挚打动了欧利维亚,同意了马克.吐温的二次求婚。事实证明欧利维亚所做的决定是正确的,在他们三十四年的婚姻中,一直是温柔相伴,恩爱有加。

越是情到深处之时越是看懂人心(纸短情长情虽悠远)(3)

同样是知名作家追求心爱的姑娘,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历与婚姻的最终结果却与马克.吐温截然不同。

列夫.托尔斯泰三十四岁时爱上了朋友十八岁的女儿索菲亚,尽管他知道自己年龄大、样貌不够英俊配不上索菲亚,但还是鼓起勇气写了一封信向年轻的姑娘求婚。虽然这封信并不算长,但显然他那恳切地祈求文字打动了索菲亚,最终答应了他。

相比马克.吐温的一百八十四封信才娶到老婆,而列夫.托尔斯泰一封信就能抱得美人归实在是太过于轻松,以至于索菲亚的婚姻生活与欧利维亚的相差甚远。

越是情到深处之时越是看懂人心(纸短情长情虽悠远)(4)

从托尔斯泰的求婚信中可以得知索菲亚是一位非常有才情的姑娘,也曾写出令托尔斯泰印象深刻的小说。然而结婚后的索菲亚为了支持丈夫的理想与追求,开始为丈夫的创作进行誊写工作,再加上不断的生育孩子,以及因为生育而造成的身体健康问题,她根本无暇顾及别的,于是便放弃了自己的写作。

托尔斯泰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男子主义者,尽管索薇娅一再提出说家里的孩子实在是太多了,请求不再生育,而托尔斯泰却根本无视妻子的情况,甚至还认为是家庭的琐事给自己造成了困扰,在八十二岁那一年留下一封信闹了一场离家出走来逃离自己的婚姻。

他的出走不但使他离开了这个家,还离开了这个世界,在出走十一天后,托尔斯泰逝世。

同样是婚前并不相配的男女,同样也是因为书信的往来而促成的婚姻。马克.吐温夫妇明显要比托尔斯泰夫妇幸福得多。

越是情到深处之时越是看懂人心(纸短情长情虽悠远)(5)

上述故事以及故事中所涉及到的部分信件,都将在一本名为《纸短情长》的书中找到。此书与那本以展现书信的方式讲述中国民国文人故事的《见信如面》一样,都属于“最美情书系列”,而《纸短情长》中收录的则都是国外名家们的书信。

雨果、贝多芬、卡夫卡、弗洛伊德这些知名的国外名人大咖们的名字会依次出现在书中所收录的70余篇信件中,他们的爱情故事同样让人感慨不已。如同马克.吐温夫妇一生伉俪情深的自是不少,而如同托尔斯泰夫妇那样的怨偶也有许多,更多的还是那些爱而不得,抱憾终身之人。

越是情到深处之时越是看懂人心(纸短情长情虽悠远)(6)

爱情是这个世界上最为美好的情感之一,从这世界知名人物所留下来的纸张文字来看,爱情或许带给他们的并不一定完全都是幸福与快乐,也有痛苦与折磨,可无论是哪一种情感都是刻骨铭心难以忘却的。

这些的书信,曾经在他们的生命中将生活点亮,甚至因此而影响改变了他们的一生。然而生活中并非只有爱情,还与诸多别的因素共同组成了生活。

一封信或许能够道尽对心爱之人的情爱倾诉,却无法预知未来生活是否有荆棘在前方等待。

读完这些名家们的所书写的书信,再回过头去思考他们的现实人生,不免有些唏嘘。情虽悠远,但奈何现实的生活就如同这记录文字的纸张,到底还是不够绵长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