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是具有鲜明实践性的学问,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儒学,处处需要儒学。很多方方面面的事物都遵循着儒学道德,正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正好表明儒学是能适应现代生活的活学问,而非仅存于故纸堆的死学问。

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德(儒学中关于一道五德)(1)

"道”的概念从出现伊始,便是一个富有理性的哲学范畴。在儒家理论中,“道”是集政治、伦理、道德于一体的主宰性观念。它有道路、原则、引导、学问、境界之义。儒家所论之“道”,尽管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含义,但其主要含义,也是指信仰的原则、政治的理想与战略。孟子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下》)、“行天下之大道”(《孟子·滕文公下》),荀子讲“先王之道”(《荀子·礼论》)、“修其道,行其义”(《荀子·正论》),其所论之“道”,就是人生信仰和政治理想意义上的“道”。但最重要、最根本的是以“道”为根本之德,作为人生根本原则、政治理想和治国安民的战略。所谓的“一道五德”,即指儒学的根本大道及体现根本大道的五大德目。

那么,儒家的根本大道是什么?在儒学诸多价值观念中,有没有一个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念?其实,这个最根本、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念就是“仁”,儒家的根本之道就是“仁道”。孔子说“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就是对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的确立,是儒学道德主体性特性的确立。“仁”的含义丰富多彩。其基本内涵,第一是人,所谓“仁者人也”,有道之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第二是德,所谓“仁者爱人”,那么,该如何体现这个仁道呢?

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德(儒学中关于一道五德)(2)

体现这个仁道的五常大德是“义、礼、信、和、敬”,以此来概括儒学“五常之德”比较恰当。

义:“义者宜也”。“义”的本义是指合乎“仁”的行为,是“仁”的体现,“义”在儒家道德伦理系统中的基本含义,就是立足仁道,追求合理、适时、正义、公正。

礼:“礼”,在儒家道德伦理体系中,既是德行原则,又是伦理原则。“礼”是内在仁心、善性的外在表现,是规范人际关系、区分社会等级差别的准则和制度。

信:《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是真实没有半点虚假成分的客观实在,是天道。“诚之”就是要人们要遵守道义,要诚实,要归于自己的内心,就是“信”,是人道。

和:即提倡中和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等,都说明了和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从国家还是个人来看,和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凡事都要和谐发展。在当代,尤有必要坚持执两用中、多元和谐的精神。

敬:敬源于“仁”而合于“礼”。“礼”主要是制度习俗,“敬”则是行为态度。敬的内涵极其丰富:一日敬天,即敬畏天道,追求“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整体和谐局面。二日敬祖,敬畏祖宗,孝敬长辈。三曰敬师友,敬师者必重文德,好学深思,敬友者重视人际和谐,团结互助。

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德(儒学中关于一道五德)(3)

儒学是具有鲜明实践性的学问,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儒学,处处需要儒学。在日常生活中谨守仁道,用义、礼、信、和、敬的道德原则处理人际关系等,甚至生老病死,婚丧节庆,都奉行着儒学的道德原则。为了应和当今时代的精神需求,同时又最具有普世的价值观念而言,还是以义、礼、信、和、敬来概括儒学的五常之德比较妥当。他的讲述透露着这样一种意味,儒学即使发展到今天乃至今后,仍然要秉承和保持着其核心大德精神的,也就是在其理念根本之处,不应受到任何影响和改变。儒学传统的道德人文精神及其“一道五德”价值观是大有用武之地的。真正尊重人的生存发展权力,真正认识“以人为本”,真正抱持对人类的仁爱之心。这才是“一道五德”所秉持的与时俱进。

以上所说的“一道五德”论,不但从本质上体现了儒学的道德人文精神,而且具有鲜明的现代性与普世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