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的张庄寨镇(水乡张镇变城记)(1)

生机勃勃的玉湖新城

60年代的张庄寨镇(水乡张镇变城记)(2)

玉湖新城“党建+”邻里中心

60年代的张庄寨镇(水乡张镇变城记)(3)

市民在木兰溪防洪堤健身步道散步。

60年代的张庄寨镇(水乡张镇变城记)(4)

“张镇水乡”安置区

60年代的张庄寨镇(水乡张镇变城记)(5)

张镇村成为莆田新城区的一部分。

拔地而起的住宅楼、簇新的综合走廊景观带、风景宜人的生态溪岸……又一个10年过去,莆田荔城区拱辰街道张镇村再次变了模样。这里的村民环湖而栖,如同住进了温柔水乡。

张镇村地处木兰溪下游,过去常年遭受洪患灾害。1999年底,木兰溪防洪堤工程于此启动。12年后,木兰溪防洪堤顺利闭合。其间,地处张镇村的一段旧河道被裁弯取直,犹如一条天上的彩带遗落人间。随着城市扩张的步伐,当地政府顺势而为,在此开挖了一个人工湖泊,并以“玉湖”冠名之。如今,张镇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水兴城 梦就现代水乡

“一下大雨,山洪就暴发。轻则农田被淹没,重则房屋倒塌。”在79岁的郭明成记忆中,连年肆虐的水患让村民夜不能寐。

当时,张镇村村民住的都是瓦片屋顶的土坯房,大水一冲就倒。为了生计,郭明成只好到外地发展。

木兰溪防洪工程实施后,张镇村村民迎来新生活。“当初听说家乡重建就回来了,现在每个月有300元失地补偿款,还分了多套安置房,丰厚的租金足以让我们老有所养。”去年,郭明成搬到张镇水乡社区,每天都可以在社区邻里中心休闲娱乐,日子过得富足。

眼下,张镇村大部分村民都已回迁,搬进环境优美的“张镇水乡”安置房。社区设施完善,人们安居乐业。张镇水乡分为A、B、C三区共23栋楼房,错落有致地矗立在木兰溪畔,成为见证木兰溪巨变的一道印记。

为提升木兰溪水质,近年来张镇村先后投入资金近百万元,持续开展河道清淤、河岸护坡、河岸一体保洁等行动,既提高了排涝能力,又美化了环境。同时,建立常态化保洁机制,村居环境大变样。

“以前从村里到市区,要坐船1个小时才能到水关头码头。”回想起过去出行经历,张镇村村干部何子鹏仍记忆犹新。现在从玉湖到文献路步行街,步行只要5分钟,昔日的郊外现在成了城区一部分。

得益于木兰溪综合治理先进的治水理念,当初木兰溪旧河道在张镇村经裁弯取直后,再经人工开挖形成了面积达700多亩的城市内湖,名为“玉湖”,又连片开发成综合性水生态公园,环湖而建的市青少年宫、科技馆、图书馆与湖岸的现代高楼相互呼应,水城联动,这座面溪濒湖的生态人文新城如今已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新乐土。

作为打造“木兰溪十里风光带”重要一环,今年3月,总投资5460万元的绶溪公园与白塘湖、玉湖水上岸上连通工程(水上巴士)正式启动。荔城区投资1.56亿元,在玉湖新城新扩建、疏通5条河道并与外围的北渠、下磨溪、延寿溪相连接,为绶溪公园至玉湖的“水上巴士”通航创造条件。

“到时候,我们就可以乘着游船,看玉湖新城两岸景观,体验绶溪钓艇,赏白塘湖秋色。”何子鹏畅想着即将到来的美好画面。

业态集聚 丰富创收渠道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62岁的彭金珠再次忙碌起来,像往常一样,她在果蔬大棚里来回走动,熟练地修剪青枣的枝条,为下一次的丰收做准备。

“类似这种杂工,每天可以赚150元。工作内容比较简单,对技术要求不高,适合普通农民打点零工,彭金珠就是其中一位。”何文魁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村民,几年前嗅到绿色休闲农业的商机,选择回乡创业,通过土地流转,经营着一片90亩的采摘园。

在何文魁的精心管理下,原本利用率不高的田地重新焕发生机,一年四季瓜果飘香。春季,草莓、圣女果、奶香青枣甜蜜登场;夏季,甜瓜、西瓜、葡萄轮番上市;秋季,水果玉米一枝独秀;冬季,肾豆、大白菜、油麦菜绿满阡陌。

“采用大豆有机肥,确保果蔬的品质。目前,葡萄和奶香青枣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何文魁说,节假日高峰时期,每天前来采摘的游客有2000多人。

与采摘园仅一路之隔,张镇村安置区的面貌却大不相同,这一边仍然是传统的田园景象,那一边俨然是新兴的城市景观。回迁后,当地群众给安置区取了个雅名,称之为“张镇水乡”,这里高楼林立,道路四通八达,商铺临街密布,活跃着形形色色的商贸业态。

“拆迁改造以后,许多人无法再以务农为生了,但是有了更多的择业机会。”跟其他的莆田“80后”不一样,陈志伟二次创业时没有进入电商领域,而是选择在“张镇水乡”开了一家便利店,“小本经营,方便在家照看老人和小孩,也是一种小确幸”。

改善环境 全面居家养老

傍晚,漫步于木兰溪畔的张镇村,清新的空气拂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

“以前我们住的是低矮土房,每天要去田里劳作,现在,全村人都搬进高楼,老年人每月还能领到一笔补贴,逢年过节更是有额外福利!”张镇村老人协会会长彭金芳指着身后的高层住宅,笑得合不拢嘴。

玉湖新城“党建 ”邻里中心占地4000多平方米,按功能分为四层,涵盖便民代办、警民服务、卫生服务等,而设在其中的“长者之家”总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中心设有智慧养老平台、长者食堂、舞蹈室、云课堂区、书法区、健身运动区、康养区、多功能室等功能完备的养老模块,温馨的服务和舒适的环境吸引了许多老年人。

彭金芳正在象棋盘上专注地与对手激烈“厮杀”着,围观的老人时不时上前指点,笑声充满了整个中心。

如今,张镇村大多数老人每月都有养老金,老人们开始追求自己的精神生活。中心会在各个节日定期举办各类活动,涵盖医疗服务和心灵慰藉等,满足老人们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老人们唱歌、跳舞,有时也弹唱十音八乐,文化娱乐、康复护理、保健养生、精神慰藉等多层次多元化的综合服务,提升了中心养老的文化服务能力。

应有尽有 共享优质教育

春分一过,南方的暖意就来了。

这几日,彭丽珠把孙女送到托儿所,就转身忙活自己的事去了。

“孙女还小,之前见人都羞答答的,这送过去才几天,就感觉她进步很大。”

彭丽珠提到的托儿所,就建在玉湖新城“党建 ”邻里中心。作为莆田市早期的试点之一,这个中心有口皆碑。

托儿所、“四点半”课堂、舞蹈班……过去两年多时间,玉湖新城“党建 ”邻里中心也成为孩子们的好去处。

一场夏令营,小朋友共绘党史故事长卷,有的负责勾边,有的负责上色,童心妙笔,大家把自己对党对国家的爱融入线条、颜色中去;化身小小志愿者,排桌椅、扫卫生,从小事做起……一个个有趣的活动吸引了当地不少孩子前来参加。

彭丽珠是张镇村养大的女儿。在她记忆里,小时候村里的教育资源是贫瘠的。她记得那时的小学,只是一层平屋,一个年级只有两个班。

前些年,村里人纷纷住进了安置房。彭丽珠看到,昔日的村庄已是新模样,周边配套逐渐成熟。

家门口有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莆田市图书馆、市科技馆、市青少年宫环绕周边,羽翼渐丰的荔城区第四实验小学,正在建设中的新小学……教育资源不断提优提质,张镇村正在书写着新兴的历史。

服务到家 实现就近诊疗

“武大姐,头还晕吗?你的血压太高了,一定要坚持有规律地服用降压药物。”在张镇村卫生所内,村医傅碧红一边给村民看病,一边细心叮嘱着。作为一名慢性病患者,年过七旬的武云琴是卫生所的“常客”,这会儿又过来找傅医生开降压药。

位于玉湖新城“党建 ”邻里中心一层的张镇村卫生所占地面积约90平方米,诊断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和公共卫生室“五室”俱全,布局合理,宽敞明亮。“经过标准化提质建设,村卫生所的条件改善了很多,各种设备设施齐全,药品种类也比原先多了不少,百姓看病就医更加舒心,也更有保障。”张镇村党支部书记彭天富说。

20岁时,傅碧红成为一名乡村医生,一干就是32年。这份坚守,不仅源自一名医者的仁心,也来自她对父亲傅国瑞的承诺。从医近半个世纪的傅国瑞曾是十里八村有名的“赤脚医生”,当年他经常起早摸黑,背着药箱出诊,到村民家中看病送药。耳濡目染的傅碧红小小年纪就爱上行医,成为父亲的小跟班。父亲的言传身教,加上自己几十年的摸索,傅碧红练就了一身行医问诊的功夫。

在村级卫生诊所里,村医往往是医生、护士、药剂师等一肩挑,傅碧红也不例外。这么多年来,给多少病人看过病、打过针,她自己都说不清。不仅在卫生所坐诊,傅碧红还与拱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组成家庭医生签约团队,提供慢性病管理、孕产妇及婴幼儿保健管理、家庭护理等特色医疗服务。

去年6月,荔城区中医院正式搬迁到玉湖新城,为张镇村村民就近看病提供了新选择。这是一家以中医内科为基础,骨伤、康复、理疗为重点,集临床、预防、保健于一体的区级综合性中医院。医院总建筑面积近8000平方米,设置80张床位,设有中医骨伤科、针灸推拿科、中医外科、治未病科、预防接种科等特色专科。

荔城区中医院院长徐碧霞说,医院环境古典优雅,突显中医文化,科室设置齐全,专科特色突出,惠及玉湖新城及周边10多万人口,老百姓小病不出村成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