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史子集主要内容(事林广记之后集)(1)

新编纂图增类羣书类要事林广记卷之七【后集】

○文籍类 【经 子 史】

  经史述作

上古之世结绳而治,自龙马负图,伏羲视河图而画八卦,神龟授书,大禹因洛书而阐九畴,文籍之生盖始,诸此河图洛书,实出于天,六经则出于圣人之手,诸载籍者浩如也,然皆有所本始,今考其制作之原,各以序列于左使来者有考焉,是亦记闻之一助也。

   河图

龙马出于孟河,高八尺五寸,长颈骼上有翼,旁有垂尾,圣人在位,天不爱地,道不爱宝,龙马出焉。

   洛书

尧沉璧于洛,玄龟负书出焉,背上赤文朱字【书注云】天锡禹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皆九。

   河图

经史子集主要内容(事林广记之后集)(2)

【晦庵曰】河图之数,一与六居北二与七居南,三与八居东,四与九居西,五与十居中,盖其为数不过一阴一阳,一奇一偶,以两其五行而巳阳数奇,故一三五七九属天阴,数偶,故二四六八十属地,天数五,地数五,各以类相求五位之相得然也,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所谓各有合也,积五奇为二十五,积五偶为三十,是为五十有五之数。

经史子集主要内容(事林广记之后集)(3)

   洛书

【邵康节曰】圆者星也,河图之数方者,土也,洛书之文。

【蔡】【元定曰】洛书九宫之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正龟背之象也,关子明邵康节,皆以十为河图,九为洛书,惟刘牧意见以九为河图,十为洛书,其易置图书并旡明验,但谓伏羲兼取图书则为可疑,其实天地之理一而已,图象圆圆者天也,书象方方者地也,图数十偶赢而奇乏全数也,书数九奇赢而偶乏変数也。

   伏羲八卦图

干 三 连

坤 六 断

震 仰 盂

艮 覆 椀

离 中 虚

坎 中 满

兊 上 鈌

巽 下 短

经史子集主要内容(事林广记之后集)(4)

   大禹九畴图

九畴本河图之数,一合九而为十,二合八而为十,三合七而为十,四合六而为十,河图以虚数相合而为四十九畴,则以实数相合而为五十自然之数也。

  文籍本末

   千文

南史文斈传周兴嗣传,云武帝以三桥旧宅为光宅寺,敕兴嗣与陆倕各制等碑及成俱奏,帝以兴嗣所制自题及铜表铭栅塘碣檄魏文,王羲之书千字并使兴嗣为文,每奏帝称善赐金帛,刘禹锡嘉话梁武教诸王书令殷铁石于大王,书中榻一千字不重者,每字一片纸,杂碎叙帝召兴嗣,曰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兴嗣一夕编次进上,须发皆白,赏赐甚厚,国朝宝训,太宗甞行草千文,赐李至至请模刻,太宗曰千文乃梁武得锺繇破碑,非垂世立教之道。

   孝经  【唐明皇注】

按书序,鲁共王好治宫室,坏孔子之宅,以广其居,壁中得所藏古文孝经,凡十有八章共一千九百单三字。

   论语   【何晏集觧】

孔子弟子记诸善言,凡二十篇成于曾子有子之门人,有斉论又有鲁论又有古论斉论,有问王知道二篇,凡二十二篇,古论分尧曰下章,子张问为一篇,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孔子鲁人故谓之鲁论,鲁语又谓之论语,共一万五千九百一十六字。

经史子集主要内容(事林广记之后集)(5)

   孟子   【赵歧注并序】

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记其师弟子难疑荅问为书,七篇二百六十一章,大抵皆言仁义道德,辟杨墨之异端,明夫子之正斈,孟子邹人也,名轲故谓之邹书轲书,又谓之孟子,共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

   周易   【王□注】

自伏羲氏王天下,龙马负图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文王重三爻为六爻,推八卦为六十四卦,后夫子作十翼,凡更三圣而成书,其书言吉凶作咎悔吝之象,可以占卜,故秦人焚书而易以卜筮之书独全,其经十翼者,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说卦序卦杂卦是也,其书画于伏羲,谓之羲经,羲易,文王作卦辝,周公作爻辝,谓之周易,其书分上下经共二万四千一百丹七字。

   六十四卦緫栝歌

易卦八八六十四,乾坤屯蒙需讼师比与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及临观噬嗑贵剥复妄大畜颐,大过而后坎离継,咸恒遯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觧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次及兊涣节,中孚小过既済来,未済终焉緫包括。

   尚书  【孔安国序并传注】

旧有百篇,起于三坟,载伏羲神农黄帝之事,自孔子删去断自唐虞以下,迄于周所存四十九篇,虞书五篇谓之五典,夏商周之书,皆训诰誓命之文,秦人焚书,孔子以此书藏于屋壁,至鲁共王坏孔子旧宅,因得所藏之书,皆科斗文字,文世能知者,済南伏生口以传授二十五篇,孔安国考其文义定五十八篇,并序五十九篇,末二篇乃秦鲁书,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共二万五千七百字。

   毛诗  【郑康成注】

古者有釆诗之官,天子廵狩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其诗盖出妇人女子小夫贱隶之口,如今田野里巷歌咏之,意大抵皆美剌时事托物见意,多鸟兽草木之名,有风赋比兴雅颂六义,国风大雅小雅三颂,初有三千余篇,孔子删录凡三百一十一篇,后亡六篇,故艺文志云三百五篇。论语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邪者盖言其大数也,毛苌训诂故谓之毛诗共三万九千二百二十四字。

经史子集主要内容(事林广记之后集)(6)

   周礼   【郑康成注】

周成王时,周公所作谓之六典,盖其书有六官,天官家宰掌邦治,地官司徒掌邦教,春官宗伯掌邦礼,夏官司马掌邦政,秋官司寇掌邦禁,冬官司空掌邦土。每官其属六十共三百六十官,是书专言周官之职,掌百工技艺纤悉皆具惟,冬官考工记专言车舆等制,或云冬官乃秦火后汉儒所纂,起于周故谓之周礼,共四万五千八百六字。

   礼记  【郑康成注】

多言冠昏丧祭乡射燕享等礼,故谓之礼记,今其书四十九篇,非出一人之手,中庸则出于孔子之孙子思,王制则出于汉儒剌六经而为之,缁衣则公孙尼子制,月令则出于秦人吕不韦,皆因秦火散亡难以稽考,今之记出于二戴 【大戴德小戴圣】 故谓之戴经,共九万九千二十字。

   春秋   【杜预注】

纪周末十二诸侯二百四十二年之行事,周衰天子不能任赏罚之权,故孔子褒善贬恶,尊王黜伯内夏外夷可笔,则笔可削,则削以匹夫代天子赏罚,其书编年月日时错文,春秋二时以名其书时,有获麟之瑞,孔子以麟出非时见伤而绝笔于此,故谓之麟经,共一万八千字。

   三传

【左氏】或以为左丘明者,非北单姓左,名未闻,鲁人受经于仲尼为经作传。

公羊名高斉人,受经于子夏为经作传。

【谷梁】名赤鲁人受经于子夏为经作传

又有所谓【五传】者乃上三传并邹氏传郏氏传是也

   国语 【郑玄训注】

乃左氏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邦国成败,阴阳律吕天时人事,逆顺之数,以为国语凡五十一篇,其文不主于经,故号外传包罗天地,探测祸福,发启幽微,章表善恶,昭然甚明,与经艺并陈,非特诸子之伦也。

经史子集主要内容(事林广记之后集)(7)

   家语   【王肃注】

孔子二十二世孙孔猛家藏之书,皆圣人实事之迹,五帝之德三王之盛,冠昏丧祭刑政狱讼,山川物类,与夫门弟子之荅问而成书,皆类乎论语凡四十四篇。

   尔雅  【郭璞注】

周公所作孔子所增子夏所足凡二十篇,所以通诂训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咏,緫绝代之离词,辩同实而殊号也,诚九流之津涉六艺之钤,辖斈览者之潭奥摛翰者之,华苑可以慱物不惑,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莫近于雅。

   离骚   【朱文公注】

楚屈原所作,屈原名平字灵均,为楚怀王左徒,上官大夫,谗之王怒疏平,平嫉王听之不聦也,故忧愁思虑而作离骚,第一篇为经其余皆传。

   太玄经

杨子云作,凡一十九篇,观玄者数其画而定之,玄首四重者非卦之数也,其用自天玄一昼一夜,阴阳度数律历之,纪与太初历相应揲之,以三策关之以休咎絣之,以象类播之,以人事文之,以五行拟之,以道德仁义礼智主无名要合五经。

   七书   【魏武帝注】

孙子吴子司马法唐太宗季卫公荅问尉缭子,黄石公三畧,太公六韬,共一百一十四篇,皆武经也,三畧者上畧中畧下畧,六韬者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是也,国子司业朱服奉圣旨校定,合七书为一故谓之七书。

   老子   【传弈注】

周末老聃所著,上下八十一章,凡五千余文,其书微妙难识,皆原于道德之意,故谓之道德经,又曰老子。

   庄子   【郭象注】

周未庄周所著,有内篇外篇杂篇,凡三十三章,其言内圣外王之道深根固蔕之理所不备,故谓之南华经,又谓之庄子。

   荀子   【杨倞注】

战国荀况所作,其书尊王黜伯,贵仁义而贱功利,韩退之读荀篇曰其辝若不粹,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抑犹在轲雄之间,荀子甞作兰陵令,故谓之兰陵书又曰荀子。

经史子集主要内容(事林广记之后集)(8)

   扬子   【五臣注】

西汉扬雄所作,其书拟论语荅问之意,其序云扬子之文简而奥,韩愈读荀篇曰扬雄书益尊信,孟氏则雄者,亦圣人之徒扬子设,或人之问自谓之法言又曰扬子。

   文中子   【院逸注】

隋季王通所作碑,曰孟子踵孔圣而赞其道,后千世而可継,孟氏者复何人哉,先生亭述六经敷为中说,讲道于河汾,门人自远而至者,千余人,其书曰河汾书,又曰文中子。

   列子   【张湛注】

郑人列御寇所作,其书名曰冲虚至德经

   孔丛子   【宋咸注】

孔子八世孙鲋所作,鲋字子鱼仕陈胜为慱士

   管子  【房玄龄注】

管仲所作

   文子   【默希子注】

姓辛名妍字文子,周平王时蔡丘汉上人,其先晋公子也,甞南游范蠡得而事之,老子弟子也,着通玄真经。

   刘子

名昼字孔昭梁朝大夫刘孝标撰

   抱朴子

晋葛洪稚川仙道之斈

   韩非子

韩之诸公子也,刑名法术之斈而帰,其本于黄老作说客解

   淮南子

刘安厉王长子也着鸿烈解

   公孙龙子

战国时辩士赵平原之客也

   邓析子

郑人着刑名之书

   子墨子

孔子之弟子也

   鬻子

名熊楚人也

   子华子

名本晋人也

   尹文子

周人斉宣王时居稷下与宋钘彭蒙由骈同斈于公孙龙公

   商子

名到例阳人也

   鹖冠子

着道家之书

   聱隅子

着歔欷琐微论聱隅者枿物之名也,歔欷者兼叹之琐微者述之之谓也

   亢仓子  【何粲注】

经史子集主要内容(事林广记之后集)(9)

着洞灵真经

   十七史

<史记> 【系一史】 司马迁 【汉武帝时人续父太史公之业作史记】  裴骃 【宋人】  司马贞 【唐明皇时人撰史记索隐三皇记】  刘向 【着新序说苑】  孔安国 【前汉人谏义大夫】  徐广 【晋人】  谯周 【蜀人】  张晏 【魏晋□人】  韦昭 虞翻 【并吴人】  郑玄 贾逵 马融 【并后汉人】  王肃 【魏人】

以上并裴骃注所引

   西汉史   【系一史】

班固 【广父彪续史作前汉书】  刘德 荀悦 应劭 文颕 李奇 大俨 【并后汉人】  邓展 张楫 孟康 如淳 崔浩 【并魏人】  郭璞 刘宝 晋灼 【并晋人】  苏林 【宋人】  蔡谟 【东晋人】  巨瓒 【不详所出】  张晏 韦昭 李裴 郑氏 项昭 【以上并头注引用】

   东汉史   【系一史】

范晔 【宋文帝时人】  章怀太子贤 【唐高宗子集诸儒注】  刘珍 【安帝朝校定东观记撰建武以来名臣传】  谢氶 【吴人】  谢沈 薛莹 华峤 袁崧 司马彪 【并晋人】  刘昭 【梁人】  刘义庆

   三国志   【魏蜀吴系三史】

陈寿 【东晋人撰】  习凿齿 孙盛 【并东晋人】  裴松之 【宋人记三国志】  魏澹 梁祚 环済 以上并裴注引用

   东西晋史

唐太宗 【称制撰晋书】  高希峤 【注晋书】  何超 【撰晋书义】  王隐 虞预 【并东晋人】  于宝 【东邹人】  谢灵运 【宋人】  朱凤 并晋史所引

   南北史   【南史宋斉梁陈北史后魏北斉后周系七史】  

李延寿 【唐人追父志作南北史】  沈约 【梁人】  魏收 【隋人】  徐爰 【撰宋书】  孙严 【撰宋书】  李德林 【□此斉书】  顾野王 【陈人】  萧子显 【撰□书】  谢昊 【撰梁书】  传纬 【撰陈书】  以上并南北史所参附

   隋史   【系不史】

魏征 【唐太宗时人撰帝纪列传】  长孙忌 【唐人撰隋志】  王劭 【隋人】  张太素 以上并隋史参附

   唐史

欧阳修 【宋朝人撰唐书】  刘昫 【后唐人撰旧唐史通鉴多引用】  蒋系 【撰旧唐史赞】  宋祁 【宋朝人撰新唐书列传】  韩愈 【唐人撰顺宗实录】  王綝 【唐人撰魏郑公谏录】  吴兢 【唐人撰贞观政要唐春秋】  窦评 董冲 吴填

   五代史   【孙一史自史记五代共十七史】

欧阳修 徐无党 【并宋朝人同撰】

   通鉴

司马光 【撰资治通鉴】  刘恕 【撰外纪】  史照 【撰释文】  朱熹 【撰纲目】  李焘 【蜀人撰长编并宋朝人】

经史子集主要内容(事林广记之后集)(10)

   唐鉴

范祖禹 【撰一十卷】 石介 【撰五卷并宋朝人】

   史通

刘知几 【唐中宗时人撰】

   通典

杜佑 【唐德宗时人撰】

   编年通载

章衡 【宋朝状元作】

   两汉刊误

三刘 【歌攽奉世刊误互注汉唐节】  朱绘 【宋朝人撰历代帝王年运铨要】

  经籍名数

   二经

春秋 孝经

   三经

论语 孟子 孝经

   六经

周易 尚书 毛诗 周礼 礼记 春秋

   二礼

周礼 礼记

   三易

连山 【夏】  归藏 【商】  周易 【周】

   八卦

干 坤 艮 巽 震 离 坎 兊 【伏羲始画八卦文王重易作六十四卦】

   十翼

上彖 下彖 上象 下象 上系 下系 文言 说卦 序卦 离卦 【孔夫子作所以辅翼易道也】

   书十例

典 谟 贡 歌 誓 诰 训 命 征 范

   二典

尧典 舜典

   三谟

大禹谟 皋陶谟 益稷

   九畴

一五行 二五事 三八政 四五纪 五皇极 六三德 七稽疑 八庶征 九五福六极

   四诗

国风 小雅 大雅 颂

   六义

风 赋 比 兴 雅 颂

   四始

周南 【国风之始】  鹿鸣 【小雅之始】  文王 【大雅之始】  清庙 【周颂之始】

   十五国风

周南 召南 邯 墉 卫 王 郑 斉 魏 唐 秦 陈 桧 曹 豳

   二雅

小雅 大雅

   三颂

周颂 鲁颂 商颂

   周礼六官

天官 地官 春官 夏官 秋官 冬官

   礼记二戴

大戴礼 【戴德】  小戴礼 【戴圣】

经史子集主要内容(事林广记之后集)(11)

   春秋五始

元 【言之始】  春 【时之始】  王 【命之始】  正 【政教之始】  即位 【三国之始】

   三传

左氏传 公羊传 谷梁传

   五传

左氏 公羊 谷梁 邹氏 郏氏

   五子

老子 庄子 扬子 荀子 文中子

   十七史

史记 西汉 东汉 蜀志 【三国】 魏志 吴志 西晋 东晋 晋书 宋史 斉史 梁史 陈史 后魏史 北斉 后周 隋书 唐书 五代史

   八书

礼书 乐书 律书 历书 天官书 封禈书 河渠书 平准书

   十志

律历志 礼乐志 刑法志 食货志 郊祀志 天文志 五行志 地理志 沟洫志 艺文志

   两都赋

西都赋 东都赋 【班固作】

   二京赋

西京赋 东京赋 【张平子作】

   三都赋

蜀都赋 吴都赋 魏都赋 【左思作】

注:点击扩展链接可阅读完整原版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