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最初听闻“乞力马扎罗的雪”的这个名称,是少年时,在央视六套。

作为央视节目当中的“电影频道”,央视六套总是会全天候的播放些海内外的电影作品,而「乞力马扎罗的雪」,是其中之一。

九十年代初,影视作品并不似如今这般量产,因此央视六套的很多电影都反复播放过多次,我印象最深的是「泰坦尼克号」,其次就是「乞力马扎罗的雪」。可奇怪的是,同样作为经典著名的爱情片,前者我反复观看了很多遍,而后者却从未能完整看完过,只是深深记住了它的名字。

而后,再次听闻这个名称,是在高中时期的语文课上。

因为语文考试知识点的需求,背诵记忆过诸多国内外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作为美国“迷惘一代”的代表人物,“冰山理论”的开创者,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自然曾被反复诵读过多次。直至如今,我依然能记得他的代表作品有《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以及《乞力马扎罗的雪》。

至于这位最终吞枪自尽的传奇人物,他的其他诸多作品因为未曾记忆过,所以并不知道名称。而且,彼时我们并不被要求背诵他的全名,只要记得叫做“海明威”就好。

再之后,日常的阅读里,曾了解过关于非洲的种种,关于撒哈拉,关于东非大裂谷,关于乞力马扎罗山。但却再未想起过,曾有本挺感兴趣,但未读过的书,唤做《乞力马扎罗的雪》。

「贰」

前阵子,因为工作忙碌心烦意乱,懒于阅读,索性开始补番,做些不太需要耗费脑力的消遣娱乐,把前两三年没看过的日本动画翻出来看。

意外扫到一部名为「颤栗杀机」(原名:BANANA FISH)的动画作品,这部以美国为文化背景舞台的古早少女动漫中,曾多次提到“乞力马扎罗的雪”,提到“雪山西峰顶附近有一具风干冰冻的花豹尸首,没有人知道,花豹跑到这么高的地方来做什么。”

漫画原作者吉田秋生,在作品中多次隐喻男主ASH(亚修)如同雪山上冻死的花豹,而ASH一词原本的意思是:灰烬。

于是又想起那本未读过的海明威的作品,出于对雪山上那只花豹的好奇,以及这些年来从未读过这部作品的亏欠感,最终一点点耐着性子读完了《乞力马扎罗的雪》。

这部短篇小说集的开篇,便是THE SNOWS OF KILIMANJARO(乞力马扎罗的雪)。

开篇第一段上,有一行小字,写道:“乞力马扎罗是一座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19,710英尺,据说,是非洲最高峰。它的西峰在马赛语里被叫做’恩伽耶-恩伽伊’,神之居所。西峰顶附近有一具风干冰冻的花豹尸首。没人知道,花豹跑到这么高的地方来做什么。”

「叁」

年少读书时,曾读过海明威作品《老人与海》中的几个片段,语文课上管这种“片段阅读”叫“阅读理解”。其实那会儿真心不太读得明白,只能听着语文老师结合海明威的生平事迹来做一些解析,对于十来岁的少年而言,这种言简意赅且意蕴丰富的翻译性文学,真的不太好懂,毕竟这之间还相隔着中美文化的差异,即便追溯到更深层的意义层面上,文学的表达都是相通的。

所以这部短篇小说选集,算得上是自己严格意义上第一次完整阅读海明威的文学作品。译者杨蔚的中文造诣,以及对于海明威的了解,让中文译作读来非常流畅。

其中很喜欢「乞力马扎罗的雪」、「印第安营地」、「大双心河」、「两代父子」这几篇,描写的词汇和手法很精妙,读来有着非常强烈的画面呈现感。

整部作品的阅读,其实都需要结合海明威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个人的一些喜恶,才能读得比较顺畅些,不然总有些隐喻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比如说,海明威在作品中多次提到好友菲茨杰拉德,本意是想敦促他写出更优秀的作品,但若是不明白两人关系的读者,读来多半会以为他们在互撕(我自己一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

另外,作品中有些言辞比较激烈,尤其是对于女性角色的描述上,会让尊重平权的人有些难以接受,但这些都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抛开时代性来看待书中的不少表述,就显得有些无力、尴尬,且莫名其妙。

每一篇作品都在展示着海明威的极简文风,文字背后隐藏的深意,需要人深度挖掘,这无疑让阅读海明威的作品显得有些吃力。像这样阅读要求比较高的世界性文学作品,真不明白,为何当年会被列入中小学课外阅读书目。我个人比较怀疑,中小学生能否读懂作品想要表达的内容。

作为一代传奇文学巨匠,海明威的作品有着非常深刻的时代印记,初读译作,只能说对其有些浅显的了解,而自己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文字精炼且有深度,关于其他,很难说有太多感受。毕竟,身为一个普通读者,与作者之间隔着诺贝尔文学奖和一个传奇的距离。此后,或许该先读一读原著,再读一读其他译者的译作,才会有更多的了解。

但不论如何,终归读了“乞力马扎罗的雪”,了解了那只冻死的花豹,以及山顶终年不化的冰雪。

乞力马扎罗的雪容易读懂(乞力马扎罗的雪)(1)

BY HARSHIL GUDK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