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自孔子创立几千年来,与道家、佛家争正统地位几经起落与相互融合,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儒家学说的发展史?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儒家学说的发展史
儒家自孔子创立几千年来,与道家、佛家争正统地位几经起落与相互融合,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儒家创立-先秦诸子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哲学大家,欧洲的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中国同时代出现的诸子百家更多: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曾子、韩非子、墨子、管子、孙子、鬼谷子等一大批大家。
孔子就是最典型的大家,通过收集、整理、总结上古圣王之道,创立儒家学说。后经三千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儒家学说发扬光大,尤其以孟子、曾子、荀子、子思成就最高。“亚圣”孟子提出“人之初性本善”、“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思想为后世广为流传。荀子本是儒家,但他与孟子完全相对立的“人之初性本恶”思想,最大成就是培养出韩非子、李斯等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都是荀子的学生。
二、汉代儒家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主流思想
汉朝建立初期吸取秦朝快速灭亡的经验,前七十年采用道家与法家结合的“黄老”之学治国,无为而治,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到汉武帝时期,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融合阴阳家思想,与时俱进,将儒家学说进一步发展。第一提出“授命之说”,为汉代刘家皇权的正统性和合理性找到依据,因此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将儒家尊为大一统主流思想,后世一直延续到现在。第二为巩固皇权统治,提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第三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巧妙地约束了封建社会至高无上的皇权,也算是为百姓谋的福利吧!
三、宋代儒家的繁荣-形成“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新儒学
宋代是儒家学说发展高峰期,开始吸收道家、佛家思想,发展出新儒学,分成三个流派。《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是宋代儒学的奠基人,他的两个学生(兄弟俩)程颢、程颐分别吸收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开创了“理学”和“心学”。张载吸收佛教思想提出了以“气”为核心的宇宙结构说,发挥了孟子学说中的浩然之气,尤其是阐发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二者是相助相成的 ,其创立的学说被称为“气学”。
程颢的学生南宋朱熹将“理学”发扬光大,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对后世的影响堪比孔孟,可以说儒家学说的第二人,从元朝起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和标准答案。长沙的岳麓书院就建成在宋代,成为儒家学说最重要的讲学和传播平台。
四、明代儒学的继承-发扬宋代“心学”和“气学”
宋代程颐是“心学”的创立者,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是“心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精神内涵包括“心外无物,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阳明心学诞生后,王阳明兴办龙冈书院,授徒讲学,声名远播,后又受到贵州提学副使席书的邀请,讲学于贵阳书院。
宋代张载是“气学”的创立者,晚明的王船山王夫子是“气学”派的集大成者。船山先生以张载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己任,在反清复明失败后隐居石船山著书授课,所著《张子正蒙注》、《黄书》、《读通鉴论》、《宋论》、《周易外传》等皆为博大精深之作,曾有一联以表其志“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船山未有不食周粟,以病身存世实是苦心为流传中华之文脉继往圣绝学!
五、清朝、民国儒家的衰落-儒家学说进入低谷期
清朝皇室推崇信奉佛教的喇嘛教;西方列强的军事入侵、思想文化的渗透;鸦片战争失败后国人把落后挨打归咎于传统儒学,开始全盘西化;再加上1905年在袁世凯、张之洞的蛊惑下慈禧太后废除科举,读书人再不读“四书五经”;1919年“五四”运动的“打倒孔家店”,只学西方的“德先生、赛先生”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儒学逐渐走向衰落,再无大儒出现。
清代如果相对选一个儒学成就相对高一些的,只能是自称“南海康圣人”的康有为了,著有《大同书》,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做了详细的设计和规划,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实现了部分构想,如抽水马桶、外卖、房车等,康有为也难能可贵了。
民国到现在,儒学成就相对高一点有四位: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和冯友兰,但再难达到汉、宋的高度。但愿就像历史的发展呈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未来再出儒学大家,再现国学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