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专业大牛(牛眼观简约而不简单)(1)

最近,话题#南开胡金牛教授简历太好笑了#冲上热搜。媒体报道,这位教授在学院主页上的个人介绍自带“弹幕”,比如教育经历中,他2006年本科毕业,2007年开始读研,遂补充说明“不要问中间有一年经历了什么” ;提到目前担任中国核物理学会理事时,他谦虚表示“承蒙各位前辈大佬的支持”;荣誉称号方面,包括“2008年感动中国特别奖获得者”(获得者是“全体中国人”)。幽默的语言,让网友大呼“想选他的课!”而有网友又发现了同一学院另一位有趣的教授:陈璟教授,这位在荣誉称号方面直接放了一张图:那些只是虚名而已……

这些最近特别火的教授简历,给几位高校教授带来了坦诚亲和的人设形象,让网友大呼“有趣的灵魂”,好可爱的教授。这种人设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从看似不费力、其实很厉害的简历内容中透露,从轻松幽默的简介语言中自然流露,因此让网友倍感亲切。其实近年来,大学教授们再也不仅仅是带着一味严肃的刻板印象,教师们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教给学生专业知识,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他们平时和学生在使用网络语言、获取最新信息方面的代际差距,事实上已经随着网络传播而缩小,比如胡教授不仅简历介绍得风趣又实在,还会加上可爱的表情,要说和Z世代学生沟通无距离,也是相当可信的。这种变化,既是科技飞速发展和时代变迁客观带来的,也有助于促进师生更好地交流。

除了教授的自我介绍十分实诚之外,这些教授从毕业时间来说,其实也还相当年轻,突破了“白发的先生”这种固有印象。而近些年,很多网上出圈、获得交相称赞的教授、博导,很多本身是85后甚至90后,不仅自身就是互联网原住民,也让教授这一词有了更加富有活力的具象。当然,个人简介、沟通风格跟年龄、专业都不是简单挂钩的,是不是平易近人、语言风趣,跟年龄、专业也没有必然联系。但这些出圈的教授简历之“简约而不简单”“字数不多但信息量不少”,确实让人不禁联想到,在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不断完善的同时,高校广纳英才,涌现出源源不断、年轻有为的师资人才,给大学校园以及校园文化更添一抹抹亮色,也给高等教育增添了勃勃生机。

这些教授简历,可以说相当简洁,要打印成纸张,大概也就薄薄的几张,但如果仔细看看,就能从中看到知识的力度、厚度。被网友大呼有意思的简历看似低调内敛,实则充满了知识带来的力量和自信,比如提到教学经历时,胡金牛教授偶尔也会不那么谦虚,提及本科生课程原子物理学,他就在括号内备注:有时候会全英文教学。 陈璟教授则写到,能在30岁之前出了趟国逛逛,读完了书,还顺便拿到了一些文凭。请注意,这里的“一些”指的是:两个学士、两个硕士、一个博士。

同时,简历可以“调皮”一下,但该严肃的地方还是得严格起来,比如陈璟教授在研究方向中写上了对组内学生的要求,还有招收研究生的毕业最低要求,“请同学们慎重考虑”。网页中一长串的研究成果、丰富的科研经历、专业的研究方向和课程……浏览这些简历,只需要几分钟,但是多年寒窗苦读、埋头研究的汗水和艰辛,分明在字里行间闪现。还是那句话: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如果这些简历背后没有知识和努力的加持,只是单纯的“自黑”,纯粹的“搞笑”,还会让人如此笑中有赞吗?简历确实是简约的介绍,而几句话的“背景”却一点点也不简单,还十分厚实——汗水才是能“轻松”写就一份坦诚简历的最大底气和背景。文字的简洁和知识的厚重,语言的接地气和教学研究的“高大上”,带来的“反差萌”,或许正是几份简历出圈的最大原因。网友们因围观这些简历而笑,笑过后又不免叹服:如果自己或者下一代能写出这样不简单的简历,是不是很值得骄傲。

都是大实话的简历出圈了,这大概就是“想低调但实力不允许”吧。而现实中,毕竟“火”的简历还是少数,还有更多的教授,或其简历不能完全概括他们的成就,或其简历风格没有那么幽默有趣,但是其研究路上的孜孜以求、对科研教学的一丝不苟,同样值得我们尊敬。愿更多的网友,在围观这些简历时,都能理解其中的“不简单”,看到“有趣的灵魂”,更看到知识的力量和不懈的追求,在欢乐围观之后,能够有更多的人也带着从容坦诚的心态,去从事奋发有为的工作和事业。

评论员 薛蓓

校对 王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