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伤逝朗读(世说新语话说孝顺)(1)

一位老人这样告诉他的孩子:“人这一辈子,只有站在先辈的坟墓前,才知道自己从何处来?将要往哪里去?”也往往在这个时候,人们才会思考这样一个话题,那就是“孝顺”。百善孝为先,那么,究竟什么是“孝顺”?稍谙世事的人都知道,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孝顺”就是晚辈对长辈的善待和付出,它体现在老人健在的时候。随着时代的发展,“孝顺”的含义也有所不同。封建时代的“孝顺”,是对父母长辈的无条件服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就连儿女终身大事都由父母掌管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知丧送了多少年轻人的幸福的未来。“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儿奉母”的做法更是残酷,说的是晋代河南人郭巨对母极孝,因家境渐贫,担心养儿子影响侍奉母亲,于是对妻子说,儿子可以再有,而母亲死后不可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供养母亲……,于是他们真的埋掉了年幼的儿子。故事虽无从考证真伪,但显示出了封建礼教下的“愚孝”观,这种做法是残酷的,我们不但要抛弃,而且要批判!但是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我们决不能丢,而且要要与时俱进、发扬光大。

那么,怎样才算是真正的孝顺呢?有人说,给父母好吃的好喝的,让他们衣食无忧就是孝顺;也有人说,在使父母衣食无忧的前提下,每年抽出一定的时间带父母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这也是“孝顺”;还有一部分人说,“我们年轻人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外打工,除了定时寄一些钱回去而外,还经常打几个电话给老人,陪他们唠唠嗑,这也算尽孝啦……”,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这些都有道理,但都不全面。

魏晋时代的王祥,为救继母“卧病求鲤”。数九寒天,卧病在床的继母想喝新鲜的鱼汤,那时物质匮乏,哪里去弄?于是他来到湖边,坦胸露臂、伏于寒冰之上,用体温融化着厚厚的寒冰。不一会儿,两条红鲤从冰窟窿一跃而出……,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之所以流传至今,说明“孝”在国人心中根植颇深,那个时代的王祥做到这个地步就是最大的“孝”了。历史的车轮驶入了今天,孝道文化更要传承和发扬,我们的周围,也时时有打动人心的孝道故事发生。

一个叫杨晓丽的浙江姑娘,9岁时父亲病故,2年后母亲带着她改嫁;她16岁时继父也不幸病亡,接着母亲又突发脊髓炎导致高位截瘫。从此,这个可怜的姑娘苦难的生活开始了。但是,她没有忘记中华民族的孝道,认为照顾母亲天经地义!于是,正上高二的她在学校旁边租了一间10平米的房子,把瘫痪在床的母用一辆平板车从大山里一步一步拉到了出租屋内。从此她每日很早起床,侍候母亲洗漱、吃饭完毕,然后再去上学!下课回来后,就是忙着洗衣做饭,帮母亲翻身、擦洗、导尿,然后再是写作业。平日里得空她还要拾易拉罐、捡废纸变钱给母亲治病、补贴娘俩的生活和自己的学习用品的购买……。这个坚强的孩子从来没有在外人面前叫过一声苦、流过一滴泪,用勤劳和坚强诠释着中华之大“孝”。

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的故事发生。我们宿松县孚玉镇古塔社区,有一位叫王玉荣的女子,她勤劳善良、坚强乐观、孝老爱亲。虽然她身有残疾,却勇敢地面对厄运带来的挑战,悉心照料智障的公公和父亲,用一只手承担起赡养两位老人的责任,支撑起这个特殊的家庭。她一家五口,其中三个残疾。这在外人看来是多么地艰难,可对于坚强而又乐观的王玉荣来说,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因为她丈夫在乡下中学教书,平时吃住在校,工作十分繁忙,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因此,照顾家庭、赡养老人的重任都落在了她柔弱的的肩上。切菜、洗衣、做饭、拖地……每每下班回来,她还要拖着疲惫的身躯忙活所有的家务,精心照料着一家老小。虽然生活的压力让王玉荣的身材显得更加瘦小,但每当别人问家里生活怎么样,她总是张嘴一笑:“我什么活都能干,能把两位老人照顾好。”可以说,她就是我们身边孝老敬亲的模范!

当然,孝顺的内容随时间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有些举手之劳,老年人需要我们帮助,譬如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出现,年轻人个个都会玩,老年人难免不羡慕,他们也想从这些小方块里了解外面的世界,也想玩微信,跟晚辈视频。但是,当他们十指张开完全不知道摸哪里才能拨出电话时,当他们想跟孙辈视频不知触碰何处时,当他们不慎关闭了正在使用的网页时……我们做晚辈的,能做到和颜悦色、笑语盈盈、不厌其烦、手把手叫他们使用吗?我就目睹过有些年青人对此没有耐心,针对老年人的诉求,他们要么置之不理,要么自顾自乐。这种对我们晚辈来说轻易而举能办到了事,对有些老年人来说都成了奢望,这种现象如何令人不伤心?

有些老年人则十分害怕孤独。一位年过花甲的姓涂的老头子在老伴去世后,唯一的女儿在外地,且与他产生了隔阂,一年半载联系不了几次,因为思亲之情无法抑制,他有时把女儿电话拨通,对方却以忙为借口不愿多谈,更拒绝与他相见!就连老头儿想跟小外孙说句话的权力都没有。老人伤心之至、心灰意冷,后来干脆犯罪——帮一位朋友从境外托运毒品,终被查获,锒铛入狱!被抓后,老人这样跟记者说,我贩毒不是为了钱,也不是为了别的什么,为的是到了“号子里”有人陪我说说话……

这是一个真实的、令人心酸的故事,它证明老年人害怕孤独、渴望交流;生活中,有些老年人甚至把精神生活看得比物质生活更重要!这说明我们所说的“孝”不能仅仅停留于给老人房子住、给他饭吃、给他衣穿,还包括精神赡养。很多年前那则电视广告大家应该还有印象:假日里父母辛辛苦苦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午餐,等待儿女们回家吃顿团圆饭。一会儿,电话响了,儿子要外出,女儿要会朋友……,电视里的母亲噙着泪水无可奈何地絮叨:“忙、都忙……”令人心酸而无奈!有人这样描述过我们的父母:是他(她)教你学走路,教你拿筷子,教你吃饭、穿衣、穿袜子……如今,他(她)老了,吃饭有时掉饭米粒,衣服有时扣错口子、袜子也许反着穿,但你不应该对他吼叫,因为,人老了,“老小老小”,变成了孩子,我们不要试图用理性、说教去改变老人。我们只能“顺”,孝顺本来就是连在一起的词儿,“顺”是体谅、是包容、是“弯腰”,更是一种方法,一种崇高的境界!

但愿人人都“孝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