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叫好不叫座已经两年多, 应用率很低,运维成本却很高,还是得想办法破题,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5g时期运维怎么改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5g时期运维怎么改变(5G叫好不叫座已经两年多)

5g时期运维怎么改变

5G叫好不叫座已经两年多, 应用率很低,运维成本却很高,还是得想办法破题。

对,这就是美帝千方百计打压的理由,主要是怕咱走弯路。

5g最大的应用场景不是消费端,而在工业、医疗等产业领域。另外,三大运营商这两年利润大增,5G刺激了流量的大爆炸,流量单位维护成本比4G低了很多,需要更新认知。

消费端现在缺少适合5G应用的软件,结合4G场景的App出现在网络建设3~5年后才陆续出现,多些耐心。

目前工业和消费端更现实一些,医疗还没有真正找到应用点。DICOM图像传输吗?它的速度、稳定性和保密性并不如有线网络,费用不如WIFI,中国的影像设备对于可移动性要求并不高,因为送医疗服务上门的情况并不多。远程遥控医疗展示的功能可能更多一些。

我想问的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如果中国有了成熟的低轨道星链,卫星覆盖以后,也就是说中国也发射3万或者5万颗低轨卫星,把整个通信网络用低轨卫星覆盖以后是不是国内的所有的通信基站就可以不要了,也就是说用低轨卫星完全取代了现在的通讯基站模式。

换言之,低轨卫星的星链覆盖能不能在建筑物内部得到精确的定位,包括你在20楼,你在地下1楼都能够分辨出来。

这些关键问题的研究,这位专家没有给我任何有用的参考答案,这反而是我们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吧。

如果低轨道的星链,通信网络解决不了建筑物内部的定位准确问题,那么我们就不做这个星链,也好利用北斗现有的系统和我们强大的地面基站形成5G网络覆盖也能完成我们国内的精确定位问题,起码国内的老百姓智能的汽车导航能够非常安全的运行,也就善莫大焉了。

多读几遍,它提供授时服务,保证多基站同步,这东西一旦绑定之后,后续的所有衍生产品以及服务就都将会是中国标准。

现在原子钟已经可以做到1cm见方了,对于移动设备或者车辆已经不是太大的体积问题了。

这关5G什么事?这技术早就有了。

搞笑吗?轮子在黄帝时期就有了,还要内燃机干什么?5g工业互联网特点就是几十毫秒的低延迟,保证全链路高并发低延迟还要同步,在大规模调度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你想想看在自动驾驶时,一辆时速60km/h的汽车位置信息如果误差个两秒,对于其他车辆来说,相当于那辆车比实际位置近了或远了16米,足够把人来回碾个五六次了,事实上差个0.2s都已经是1.6米了,所以它才不得不要求全链路低延时,尤其是车辆并排行驶,至少得保持2到3分米的距离。

一辆车的调度简单,五十辆呢?五百辆呢?没有足够的信号频道会直接堵死的,wifi2.4g只有12个频道,而且和很多环境电磁波有冲突,比如蓝牙和微波炉,它完全没能力处理五六百用户的高并发,5g的特点就是一般情况下它是挤不爆的。

这是在4g时代,比如杭州西湖几万人同时用手机,结果大家都卡爆没法上网后产生的需求,5g解决了高并发问题所以才叫5g,这就是不可替代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