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被誉为是世界上最会赚钱的超豪华品牌,这其中可少不了中国消费者的“资金扶持”。

就拿2020年来说,在疫情冲击与车市寒冬双重压力之下,保时捷全球累计交付27.2万辆,虽然同比下滑3%,但是营收却增长了1亿欧元。在这中间,中国市场为其贡献了88968辆,同比上涨3%,占保时捷全年总销量33%,再度成为保时捷全球最大单一市场。而这一年保时捷在美国市场、德国本土市场都有不小幅度的下滑。

所以可以看出,中国消费者是拿着真金白银、真情实意来支持保时捷的。

保时捷国内建厂(保时捷确认在亚洲建厂)(1)

可这似乎是一场郎有情妾无意的“悲情戏码”。

从2009年开始至今,关于“保时捷国产”的消息便不断传出,官方的态度都是辟谣,甚至直接表态:保时捷暂时没有在中国国产化的计划。

在此前,保时捷全球只有两家工厂,且都在德国本土,如果说基于品质把控、豪华调性等方面的考量,保时捷只允许在老家德国建立工厂,这也无可厚非,毕竟是超豪华品牌嘛,有一些执拗、个性、坚守都是非常正常的。

但是,当保时捷决定在亚洲建立第一家海外工厂,且选址在马来西亚时,网友们就坐不住了。

保时捷国内建厂(保时捷确认在亚洲建厂)(2)

明明中国是保时捷全球市场份额最大、销量最高的市场,保时捷要在海外建厂,怎么着也得优先考虑中国,怎么会选择在马来西亚呢?

保时捷官方给出了几个明知是借口但是又反驳不了的理由。比如说,马来西亚整车进口关税较高,如果在当地生产、组装,无论是关税、生产成本还是劳动力成本都会降低;再者,马来西亚位置优越,能助力保时捷提升其在东南亚市场的市占率。这些的确是反驳不了的事实。

保时捷国内建厂(保时捷确认在亚洲建厂)(3)

但为何称其为借口呢?因为马来西亚的市场并不大,去年保时捷在马来西亚也不过是卖了400多辆,这个数据相较2019年而言,还增长了9%。如果说要抢占东南亚市场,中国的地理位置也不差,不仅临近东南亚,也能辐射全亚洲。

说白了,保时捷就是吃准了中国消费者对于保时捷“纯进口”身份的爱戴,认为它作为进口超豪华车,格调更高,排面更大,更能彰显车主的社会地位或身份象征。保时捷早就通过这一“诀窍”,在中国市场混得风生水起。

保时捷国内建厂(保时捷确认在亚洲建厂)(4)

以前从德国生产,再运往中国,成本较高,如今在马来西亚投产,再进入中国市场销售,运费、人工等相关成本大幅降低,最重要的是,这时候的保时捷车型依旧是头顶光环的“进口车”,能对中国消费者产生较大的吸引力。

我想,这便是保时捷打的如意算盘。保时捷首席执行官奥利弗·布鲁姆曾对外表示:“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在欧洲生产仍然是一种质量和品质的保证,中国消费者追求高品质的要求。为了保持保时捷在中国消费者中的高端品牌形象,中国市场上销售的产品要付出更高的生产成本是值得的。”

保时捷国内建厂(保时捷确认在亚洲建厂)(5)

我们姑且可以将这段表述视为“高情商发言”。那么“低情商发言”是怎样的呢?

大概是:没办法,中国消费者就是认准保时捷纯进口的身份,这对他们来说是更高端、更逼格的象征,对我们来说是更好赚钱的武器,我们怎么能够轻易放弃呢?即使在马来西亚投产的成本比直接在中国生产、销售更高,但这点成本在巨额利润面前又算得了什么?

值得细品的是,保时捷官方一直以欧洲品质说事,那么在马来西亚生产,是否依旧能保证原汁原味的“欧洲品质”?如果能,那么为何在中国不能?

说到底,还是那句话,保时捷找到了大赚特赚中国消费者钱的路子,其他理由都是浮云。

保时捷国内建厂(保时捷确认在亚洲建厂)(6)

不过,相比于同样坚持进口,不在中国设厂反而在印度投产的雷克萨斯而言,保时捷做得更为“厚道”些,它在上海成立了研发中心,美名其曰:洞察中国消费者的高端需求并积极响应。

接下来,就看看中国消费者对马来西亚产的“纯进口”保时捷是否买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