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图发个u同一个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中国,是中华儿女世代繁衍生息的地方。关心社稷民生,维护民族独立,为报效祖国而英勇斗争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这种传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结晶。古代先哲都强调为民族整体而献身的精神。《书经●周官》提出“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想主张,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表现出忧国优民、眷恋故土的爱国精神,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国耳忘家,公耳忘私”的重要论断,《汉纪》谓“欲使亲民如子,爱国如家”等,都渗透着为国家、为民族的公利而应当牺牲个人私欲的强烈信念。

中华民族战天斗地的精神(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1)

屈原雕像

此后,范仲淹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文天祥以身殉社稷,“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林则徐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都显示了真诚炽烈的为国家、为民族的献身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百世不衰,千古流芳!这种爱国主义传统,激发了世代炎黄儿女为祖国的独立、统一、进步、繁荣而英勇斗争。爱国主义作为人们对于“生于斯,长于斯,衣食于斯”的祖国的一种神圣的感情,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最大限度地团结了各种社会势力,为祖国的前途和命运而顽强拼搏。

中华民族战天斗地的精神(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2)

范仲淹雕像

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在各种不同的战斗岗位上,无数仁人志士,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和推动下,把自己毕生的精力以至生命贡献于祖国。这其中,有为反抗外敌侵略、捍卫祖国独立而英勇献身的战士,有顺乎时代潮流、为争取祖国进步和发展而同反动腐朽势力进行殊死搏斗的改革者和革命者,有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而做出重大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有为发展祖国的经济和文化而殚精竭虑的实业家、教育家、艺术家、科学家等。至于更多的为祖国利益而无私奉献的爱国志士,就更无法数计了。“祖国高于一切”,这是所有爱国志士仁人的崇高信念和力量源泉。

中华民族战天斗地的精神(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3)

爱国志士钱学森

中国人民将永远祭奠爱国先驱的不朽英灵!他们真正是“中国的脊梁”!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在古代,爱国主义在激励民族前进的途程中,往往与忠君观念、笼统排外的心态有着某种不可避免的联系,是一种旧式的爱国主义;在近代,爱国主义始终是同“救亡图存”的英勇奋斗和“强国之路”的艰难探索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随着社会革命的发展而步步升华;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国际主义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总之,作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其实质是肯定个人与社会、个体与祖国的统一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中华民族战天斗地的精神(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4)

李济深雕像

这种精神所产生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无法估量的。它曾使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的风风雨雨中,万众一心,披荆斩棘地开辟前进的道路,始终巍巍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它将使我们民族在迈向21世纪的征程中,更加众志成城,不断开拓进取,创造出无愧于前人、无愧于当今世界的新的伟大业绩!以上五种精神表现了中华民族在对待个体生命的存在与发展、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国家的关系、民族与民族的关系、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根本立场,成为处理各类关系的基本原则。

中华民族战天斗地的精神(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5)

众志成城,抗洪救灾

在这五种精神中,刚健自强精神是其他精神的基础、总纲。只有刚健自强,努力奋斗,才能真正重德和务实,而刚健自强本身也是种道德要求和务实表现;只有刚健自强,才有广阔胸怀和宽容精神,而刚健自强本身就包含“厚德载物”;只有刚健自强,才能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建设祖国。重德、务实、宽容、爱国都不能离开刚健自强。可以说,刚健自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就是以刚健自强为中心的宏大体系。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且在人类文明宝库中占有特殊而重要的位置。这是值得后世每一代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并加以发扬光大的。

中华民族战天斗地的精神(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6)

少数民族文化活动

但是,随着时代的推移、历史的变迁,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当数量的内容,其所使用的语言,当时虽然明白易晓,今天却变得古奥难懂了;其所反映的生活,当时虽然真切实在,今天却显得遥远隔膜了;其所表达的观念,当时虽然几乎妇孺皆知,今天却已经逐渐被人淡忘了。虽说时间的樊篱隔不断人性的沟通和共鸣,但这些实际的困难,毕竟有碍于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世精神生活的滋养。因此,我们要想让现在的人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体会其美感、领悟其神韵、吸收其精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文推进社会精神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就必须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与现代化。

参考资料《中国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