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接着讲《春秋》,在昨天的内容中我们知道了:《左传》是《春秋》的解释,却不是唯一的解释,在西汉的时候《春秋公羊传》碾压《春秋左氏传》,其根本原因在于《公羊传》是从政治角度解释了《春秋》,并且发挥出了《春秋》的“微言大义”。

春秋大义讲的什么(什么是春秋中的微言大义)(1)

什么是微言大义?

现在我们的方言里还有“褒贬”一词,这个词的源头就可以追溯到春秋的“微言大义”。“微言”可以微小到一个词,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大义”又可以大到为万世垂法,主要的方式就是“褒贬”。

这也就引申出了《春秋》的核心作用是表扬好人好事,批评坏人坏事。通过《春秋》记载中的一个小小细节,进行“褒贬”这就是春秋的“微言大义”。

春秋大义讲的什么(什么是春秋中的微言大义)(2)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今天某培训学校招聘了两位老师,一位姓王,一位姓李,可是在人事档案里却出现了不一样的记录:王老师是一名老师,李老师是一个老师。就是“名”与“个”的区别。

如果用《春秋》的“微言大义”来理解则是:王老师一定是做了很多好人好事,所以档案里用“一名”来称呼他,是表扬他的人格和学养;李老师一定是做了很多坏人坏事,所以档案里用“一个”来称呼他。

这就叫做“一字之褒,一字之贬”,这种“二元”划分的认知模式就是由《公羊学》奠定下来的政治解释。那么《公羊学》的权威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春秋大义讲的什么(什么是春秋中的微言大义)(3)

纪侯大去其国

在西汉的时候中国出现了一位千古一帝,就是我们熟悉的汉武帝。汉武帝独断专行,一生与匈奴死磕,在这个过程中他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解释才能服众,于是他从《公羊学》中找到为攻伐匈奴的理由。

简单的来说是《公羊学》对《春秋》一个故事的解释:纪侯大去其国。这个记录关键在于对“大去”的理解,“大去”就是灭亡、完蛋、被消灭的意思,整段话就是纪国被消灭了,被谁消灭了呢?

齐国,齐国为什么要灭亡纪国呢?答案很简单:遵循弱肉强食的法则,大国吞灭小国而已,但是这种说法缺乏意义。所以《春秋》公羊学家们,从字里行间与历史记录发现了其中的秘密。

春秋大义讲的什么(什么是春秋中的微言大义)(4)

他们认为:孔子用“大去”来描述纪国被灭亡是为齐襄公隐讳遮掩,吞灭纪国的不好行为。然而中国传统中有“为贤者讳”的说法,所以孔子描述这件事情并不是要批评齐襄公的恶行,反而是一种表彰。为什么?

因为齐国与纪国之间在很久远之前有很龌龊的事情发生:纪国的国君在天子面前诬陷了齐国的齐哀公,导致齐哀公被天子用大鼎煮死,齐襄公消灭纪国不过是为祖先复仇而已。这个祖先有多久呢?九世,如果以20年为一代人计算的话,刚好180年,也就是说如果这个理解成立,那么中国现在很有必要为180年前的鸦片战争,追责英国。

汉武帝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将《公羊传》拔高成为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要知道:匈奴人在初汉的时候着实狠狠的伤害了大汉王朝,汉武帝刘彻的先辈汉高祖刘邦被匈奴人玩的团团转,差点小命不保。汉武帝要攻伐匈奴,《公羊传》对孔子《春秋》中“纪侯大去其国”解释,给足了他相当充足的理由,这也是《公羊传》能够碾压《左传》的主要原因。

春秋大义讲的什么(什么是春秋中的微言大义)(5)

不幸的是,《公羊传》虽然在后世逐渐没落了,但是它遗存下来的“褒贬之说”、“微言大义”却被广泛运用,哪怕到了我们今天依旧四处可见。“褒贬”的核心在于“二元对立”非善即恶、不好就坏、不是就非所以才会有人说“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

但是我们现实世界并不是这样的,事实的真相是永远不可能“二元对立”,我们这个世界是遵循“因果逻辑”在运行,任何人所做的恶事,或者善事,都可以追寻到“因果”中来,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只是“因果”中的最佳选择。

我经常说我们千万不要轻易的以道德好坏,智力优劣去评价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它背后的“因果逻辑”我们是不清晰的,或者连当事人自己都不清晰,做出这样的选择,不过是“因果逻辑”下的不得已而已。

春秋大义讲的什么(什么是春秋中的微言大义)(6)

好了,关于“什么是《春秋》中的微言大义”的内容就到此结束吧。今天的内容您只需记住三点:第一、“微言大义”就是从《春秋》中极其细微的地方,去发掘“褒贬”之别;第二、“微言大义”是由《公羊传》奠定下的政治解释;第三、我们这个世界的运行是遵循“因果逻辑”的。

谢谢赏阅,您的关注是对“王庶文讲坛”最大的鼓励。“王庶文讲坛”致力于中西方文化、历史、美文、诗词创作,谢谢您的支持。

#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