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徐志摩乘坐的飞机在济南附近触山而机毁人亡。正值英年的诗人,却如此这般的辞世,其人生可说是残破的,令人长痛不已。

当我们回过头来看他死之前几个月发表的诗作《残破》时,却感到这首诗似乎成了他自己人生的谶语。

那么,“残破”的含义是什么呢?读了这首诗,或许我们能明白一点什么。

六首悲壮绝伦的绝命诗:写了一首诗却一语成谶(1)

残破

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

  当窗有一团不圆的光亮,

风挟着灰土,在大街上

小巷里奔跑:

  我要在枯秃的笔尖上袅出

  一种残破的残破的音调,

  为要抒写我的残破的思潮。

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

生尖角的夜凉在窗缝里

  妒忌屋内残余的暖气,

   也不饶恕我的肢体:

但我要用我半干的墨水描成

一些残破的残破的花样,

因为残破,残破是我的思想。

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

左右是一些丑怪的鬼影:

焦枯的落魄的树木

   在冰沉沉的河沿叫喊,

  比着绝望的姿势,

正如我要在残破的意识里

重兴起一个残破的天地。

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

闭上眼回望到过去的云烟;

啊,她还是一枝冷艳的白莲,

  斜靠着晓风,万种的玲珑;

但我不是阳光,也不是露水,

我有的只是些残破的呼吸,

  如同封锁在壁椽间的群鼠

追逐着,追求着黑暗与虚无!

六首悲壮绝伦的绝命诗:写了一首诗却一语成谶(2)

就一般意义而言,夜是寂静的,夜是属于睡眠的。人在睡梦中会不知不觉度过黑暗、寒冷、凄惨甚至恐怖的漫漫长夜。然而,诗人却坐着,而且坐在“深夜里”,这不仅会引起读者的思索:他肯定是因为什么不顺心的事而长夜难眠。可是,这难眠的长夜不仅不能使诗人消解或逃离他的不顺心,反而使他感受到常人看不到的夜的阴暗与恐惧,正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于是他自然而然多了一份对生活和人生的反省和思索。

六首悲壮绝伦的绝命诗:写了一首诗却一语成谶(3)

应该说,“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是全诗诗境的起点,一开始就让人感到冷峻扑面,而多次的重现又强化了这种感觉,它就象一首宏伟乐章中悲怆的主弦律。天地灰暗,夜深人寂,一个人孤独而坐。这种反常便激起了读者的想象力,它必然具有象喻意义。其实,诗中描写的黑夜具有二重意义,一个是坐着的自然时间,一个是生存的人文时间,而环境与人、夜与坐者便构成了一对矛盾关系。夜之深,表明夜的力量之强大,而人采取了一种超乎寻常的姿态,则表明主体的挣扎与反抗。第一句诗在全诗中屡次复现,就是把环境与人的冲突加以展开,从而表明这一冲突的不可调和性和尖锐性。

六首悲壮绝伦的绝命诗:写了一首诗却一语成谶(4)

诗题叫“残破”,原来诗人是在告诉人们:如果世界是黑暗、恐怖的,那人只能活得象老鼠,人生也自然是残破的。残破的人生是由残破的社会造成的,诗人正是借个人的残破来批判残破的社会。

其实,说到这里,我们还可以从当时徐志摩的生活情况来了解一些更多细节。

1926年8月14日,徐志摩与陆小曼订婚。10月结婚,并移居上海。婚后陆小曼继续过着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并开始抽食鸦片,家中入不敷出债台高筑。于是,从1928年,徐志摩不得不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三所学校讲课,课余还赶写和翻译诗文以赚取稿费。

六首悲壮绝伦的绝命诗:写了一首诗却一语成谶(5)

后来他应胡适之邀北上,兼任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想尽各种办法挣钱,甚至学着做生意。而陆小曼不愿意离开上海来北京,于是徐志摩常年奔波于北京和上海之间成为常态。仅1931年上半年,徐志摩就在两地之间来回奔波了8次之多。

为了节省旅费,徐志摩经常托朋友关系搭乘免费飞机。其实朋友们和陆小曼一直都很担心他乘坐飞机的安全,然而徐志摩一心只求省钱。结果,他搭乘的“济南号”邮政飞机,恰恰在济南遭遇大雾,飞机触山坠毁,机上三人全部身亡。

六首悲壮绝伦的绝命诗:写了一首诗却一语成谶(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