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里,纵横交错的立交桥上总是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而桥下,大量宝贵空间却成了尴尬的“灰色地带”。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一些桥下空间存在垃圾散落、乱停乱放的情况,还有部分桥下空间被用作内部停车场。当城市发展从增量走向存量,唤醒这些“沉睡”的角落便有了新的意义。

杂乱

桥下垃圾散落环境堪忧

作为交通要冲,位于北京二环路西南角的菜户营桥设计精巧而复杂,桥下空间相当可观,但环境和秩序不容乐观。

记者从菜户营桥北进入桥下的无障碍通道,发现尽管通道旁立有禁止机动车通行和禁止停车的交通标志,但路两侧还是被数十辆私家车塞得满满当当,骑着自行车或电动车来往的人们只能在中间小心穿行。这些停放车辆中,有的车身已经落满积尘,还有的索性披上了罩衣,显然是打算长期在这里“安营扎寨”。

现实中的老旧小区停车(调查宁可闲置)(1)

“这边停车不收钱,但未必能找到空位。”有市民表示,眼前的景象不足为奇。

根据《北京市公路桥梁桥下空间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第十条规定,桥下空间应保持清洁卫生,保证空间内干净整洁,地面无垃圾、杂草、堆放物、污水、污迹,墙面无乱贴、乱画、乱挂以及小广告等。然而,菜户营桥下很难满足这样的要求。

沿着通道向南,记者看到地面上散落着不少干枯的落叶和烟盒、饮料瓶、塑料袋等垃圾。一处墙面上,还贴有招聘火锅服务人员、茶饮师的小广告。出口处的角落里,堆放着多个黑色快递包装袋。一旁的绿地里,北京二锅头的空酒瓶被丢弃在树丛下。

在通道尽头,一名中年男子正收拾三轮车里的工具准备回家。“早上7点多过来,下午4点多收摊儿。”车身上,“修理电动车、自行车”“换电瓶”“电焊”等字样十分醒目。

不远处的桥下,记者在墙上看到一块蓝色通告牌。其中提到,“菜户营桥周边区域和交通道路属公共场所,请勿在此地聚集、逗留、违规停放车辆。菜户营桥周边严禁擅自摆摊设点、无证无照经营,对于上述行为将依照《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进行处理。”

记者调查发现,利用桥下空间摆摊设点从事经营的情况并非个例。在光明桥下,同样藏着一处修车摊位,摊主表示自己“早上6点就在这儿,晚上8点左右走。”除了简易货架上大大小小的零件以外,地上还堆有轮胎、水盆、纸箱等杂物,同时停放着一辆电动自行车。十多米外,在机动三轮车上卖水果和蔬菜的临时摊位更是直接占道经营,从事装修的工人则在桥下“趴活儿”。

现实中的老旧小区停车(调查宁可闲置)(2)

设在光明桥下的修车摊位

占用

“内部停车场”圈地自用

相比起这些立交桥而言,位于东三环的国贸桥下环境倒是整洁许多,但寸土寸金的地段被不少周边单位据为己有。

在国贸桥南边,一块空间较为规整的区域被栏杆围起,开辟为停车场。不过,出入口的牌子显示,这里是“内部车场”。记者观察发现,停车场内有一大半车位处在闲置状态,但并不对社会车辆开放。

现实中的老旧小区停车(调查宁可闲置)(3)

国贸桥下的“内部停车场”有大量闲置车位

记者沿着西侧路向北,又在国贸桥与建国门外大街交叉口下看到一处停车场。据了解,一家共享汽车曾将此处设为取还车点。如今,地面刷有绿漆的新能源车专属车位依然清晰可辨,但这里俨然已经易主,成了另一家公司的“内部停车场”。国贸桥东侧,一处桥下停车场也鲜有车辆进出,工作人员表示,“这里是汽车租赁公司的车位。”

在国贸桥下走访过程中,记者陆续看到多处类似这样只对特定单位开放的“内部停车场”。其中,闲置车位最多的一处位于国贸桥北边。透过围栏,记者发现这片停车场划分为四排,大约能停下一二百辆车,对于停车位紧张的国贸区域来说称得上“奢侈”。不过,宽敞的停车场内几乎空无一车。值班的工作人员指了指附近的高楼告诉记者,“这儿是内部停车场,外面的车不能停进来。”

事实上,“内部停车场”遍布京城多处桥下空间。广安门桥下,写有“内部停车场”的蓝色牌子高高立在停车场出入口,提醒着往来车辆此地“非请勿入”。在天宁寺桥下,一处围栏圈起来的停车场虽然没有挂牌明示,但工作人员还是对试图把车停进来的司机摆了摆手,“这儿不对外,社会车辆停不了。”

现实中的老旧小区停车(调查宁可闲置)(4)

许多桥下空间被用作“内部停车场”

家住二环附近的居民梁先生对此深感不解。“这边好多老旧小区停车都很困难,晚上回来找不到车位,眼看着桥下好多车位白白空着,却都不让进,既浪费又不合理,是不是该管管?”

整治

按照“一桥一策”进行改造

在石景山区,桥下空间也曾是问题重重的“灰色地带”。“最突出的就是环境秩序脏乱差,一些立交桥的管理单位和使用单位失管失控,桥下大量堆物堆料,不美观也不安全。”据石景山区城市管理委员会市容环境科科长王文昌介绍,今年4月上旬,由石景山区城市管理委牵头,与公联公司、养护集团、首发集团等桥下空间产权管理单位一起,对莲石路、阜石路、五环路、六环路的桥下空间进行现场查看、逐一核实,建立桥下空间基础台账。

“全区‘两高、两快’桥下空间共计39处,面积约281150平方米,存在暴露垃圾、地面裸露、外立面非法小广告、地面设施破损、垃圾乱堆乱放、停车秩序混乱等现象。”王文昌谈到,考虑到桥下空间情况各不相同,整治过程中按照“一桥一策”的工作思路制定提升工作方案。

4月下旬,先后对西五环人民渠通道桥、西黄村桥、五环路跨衙门口绿洲路高架桥3处桥下空间开展整治试点工作。共清理垃圾渣土4立方,墙面粉刷160.2平方米,更新护栏66.6米,更换围挡板39平方米,平整、硬化场地938.52平方米。

“以西黄村桥为例,这里位于地铁6号线周边,共享单车停车需求较大。我们与养护集团、共享单车运营企业协调沟通,对西黄村桥下空间进行科学规划,施划停车线182米,设置共享单车停车场,让原本闲置的桥下空间得到充分利用。”王文昌表示,下一步,还会以“安全、整洁、有序”为目标,继续提升桥下空间品质和功能,激发城市活力。“新首钢大桥的桥下空间改造正在制定方案,未来将建设一个具备休闲、游憩功能的‘大桥公园’。”

声音

桥下空间属于公共空间

“目前,城市建设进入由增量转向存量的发展阶段,桥下空间的更新和利用有着重要价值。”近年来,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侯晓蕾带领团队成员对北京市的桥下空间进行了深入调研,探索如何缝合和织补这些碎片夹缝空间。

“首先应当明确的是,桥下空间本身属于公共空间,那就意味着要满足公众而非个别单位的需求。”在侯晓蕾看来,桥下空间的具体利用方式可以“因地制宜”,体现多样化,但原则是要符合公共空间的属性,“现在政府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也正在努力将桥下空间还给公众,这样才能提高利用率,减少闲置浪费。”

据了解,今年印发的《关于“十四五”时期深化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的实施意见》中,也明确要求“梳理明确桥下空间管理责任主体,全面开展市政道路、公路、轨道交通桥下空间违规侵占、无序使用行为的治理,保持安全、整洁、有序。推动桥下空间安全合法利用,提升品质和功能。”

记者联系了部分桥下空间的管理单位。负责人称,一些单位的内部停车场大多属于历史遗留问题,目前正在着手清理。以国贸桥为例,由于周边“停车难”问题突出,将对桥下空间重新规划备案,“接下来,有条件的区域将作为公共停车场,对全社会开放,满足更多人的停车需求。”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宗媛媛

编辑 王雯淼

流程编辑 吴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