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里加,随处可见带有浓郁本土特色的纪念品,说明长期遭受压制的传统正在蓬勃复兴,此时你脑海里或许会出现一个想法:游览凯迈里国家公园。从里加前往这片超凡脱俗的沼泽景观进行一日游并非难事,何况倘若不“冒险”远离首都,你对这个国家的印象便算不得完整。所以,在拉脱维亚的黄叶即将飘零之际,不妨踏上通向东北部的公路,探索陆地和水上流传至今的传统。

波罗的海几月份去最好(这个波罗的海国度)(1)

第1站:戈雅河谷

波罗的海几月份去最好(这个波罗的海国度)(2)

俯瞰戈雅河湾。

800年前,戈雅河(Gauja River)是西方十字军的征战前线,旨在为基督教的传播拔掉欧洲最后几颗钉子。然而,若非见到守军修筑的城堡,仅仅面对这片景色,谁又能生出争斗之心呢?戈雅河是完全位于拉脱维亚境内的最长河流,1973年,它结束了将伐下的木材漂运至市场的使命后,全长456公里的河流约有五分之一被划入了戈雅国家公园保护区(Gauja National Park)。

波罗的海几月份去最好(这个波罗的海国度)(3)

在456公里长的戈雅河上划艇。

河水涨了不少,本地向导茜吉塔·克莱涅茨(Sigita Kletniece)会带领你坐进皮划艇。划向第一道河湾时,受惊的鸭子从芦苇丛中惊叫蹿出,它们飞得很低,翅膀差点儿扫过水面。河岸上随处可见被啃得千疮百孔的树木,这表明最近几十年里本地河狸的数量有所回升。不过,戈雅河的平静许是假象。“这些沙岸总在变。”茜吉塔指着某处说,从前从那个地方拖船上岸很容易,而今却变得极为陡峭。“来这儿游泳可不明智,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哪儿才是安全的地方。”

波罗的海几月份去最好(这个波罗的海国度)(4)

城堡小镇采西斯建于13世纪初利沃尼亚十字军入侵期间。

划艇的终点是鹰崖(Ērgļu klintis),这堵弧形的砂岩悬崖呈金黄色,从河上欣赏,景致最佳。戈雅河不断冲刷3亿年前形成的泥盆纪岩石,顺流而下,流向城堡小镇采西斯(Cēsis)。森林中间的红色天然墙壁名为红崖(Sarkanās klintis),上面刻着大大小小的姓名和画像,最早的痕迹甚至可溯至19世纪80年代。“都是推特出现前本地人干的。”茜吉塔解释道。

波罗的海几月份去最好(这个波罗的海国度)(5)

划艇后,喝一碗南瓜汤。

荡舟的犒劳是一顿河畔午餐,包括南瓜汤、猪肉炖秋菜和拉脱维亚风味的花楸苹果卷。随后,不妨前往位于戈雅国家公园下游终点的锡古尔达(Sigulda)。这段旅程令人难忘:乘坐缆车往来于戈雅河草木丛生的高地河岸,那里有三座彼此相望的破败城堡,其中,克里姆达城堡(Krimulda Castle)附近的庄园出产可以酿酒的各种浆果。

第2站:丘陵地带

波罗的海几月份去最好(这个波罗的海国度)(6)

18世纪的教堂,图雷达(Turaida)博物馆保护区内的建筑之一,附近的十字军古堡距离锡古尔达不远。

从锡古尔达向西南方向驱车,一路上风景颇多:摆着几桶苹果和几只大南瓜的折叠桌、后苏联时代重新生长出的森林,以及以“pils”(城堡)和“muiža”(庄园)结尾的所有地名。行驶约100公里,穿过发源于俄罗斯并几乎将拉脱维亚整齐分成两截的宽广河流——道加瓦河(Daugava River),你会见到一座“缩小版的凡尔赛宫”,这是伦达尔宫(Rundāle Palace),昔日库尔兰公爵(Dukes of Courland)的夏季行宫。

波罗的海几月份去最好(这个波罗的海国度)(7)

莱玛·格里贡的陶瓷作品经常从身边的大自然汲取灵感,比如牛蒡叶。

附近一条土路旁,出现了一个不太可能出现在拉脱维亚南部乡村的地方。莱玛·格里贡(Laima Grigone)从英国陶瓷中心康沃尔学成归来,回到自己从小长大的农场,创建了工作室Laima Ceramics。莱玛的创作手法比较直接,她会将硕大的牛蒡叶子压入陶器,制造出分枝的效果。在日本展览茶壶作品时,有人问起茶壶把是不是用竹子做的,她介绍说,那是1990年(也是她出生那一年)伐下的一株拉脱维亚柳树,而使用本地材料几乎是她的本能。

波罗的海几月份去最好(这个波罗的海国度)(8)

阿尔松加,拉脱维亚传统的天主教“孤岛”。

傍晚,在距离波罗的海海岸不远的村庄阿尔松加(Alsunga)的文化中心,你可以一步步学习如何制作拉脱维亚的传统美食——胡萝卜土豆馅饼:将黑麦面团捏成足够结实的围边饼皮后,往里塞入微甜的胡萝卜泥和土豆泥,最后在上面撒上葛缕子籽和肉桂。等待馅饼出炉的工夫,旁边房间里,四名穿着红色连衣裙、披着金黄色格子呢披肩的妇女正在合唱,这种低音歌曲是苏伊提人(Suiti)的标志之一。

波罗的海几月份去最好(这个波罗的海国度)(9)

一支苏伊提民间音乐团体,最右侧是风笛手尤里斯·利普尼斯。

1623年,为了迎娶一名波兰贵族小姐,本地领主带头皈依天主教,就这样,在以路德宗为主的拉脱维亚,这个天主教小社区存在了近400年。所以,在克服困难并保护传统方面,苏伊提人可谓经验丰富。然而,他们的风笛音乐依然岌岌可危。身穿黑衣的笛子团团长尤里斯·利普尼斯(Juris Lipsnis)解释道:“最后一名风笛手已于1945年去世——当时有1000多首歌,如今只剩下一张唱片。不过,从2013年开始,我们利用残存的资料,自己摸索着演奏。”

第3站:波罗的海沿岸

波罗的海几月份去最好(这个波罗的海国度)(10)

几乎没有潮汐的波罗的海冲刷着尤尔卡内沙崖下的悠长海滩。

拉脱维亚480公里长的海岸线一带,仍旧保留着不少在西欧早已消失的传统。在北部的萨拉茨格里瓦(Salacgrīva),用来捕捉七鳃鳗的鱼梁尚未退役——这种吸血鱼一度备受追捧,而今拉脱维亚是少数还能品尝它的国家之一。里加湾(Gulf of Riga)对面的青草几乎不知不觉伸入浅海,在那儿,你会见到了闻所未闻的海洋物种,比如绵鳚(eelpout)。

波罗的海几月份去最好(这个波罗的海国度)(11)

熏鱼店后面的柴火堆。

贝尔茨村(Bērzciems)有家名叫Zvejnieku sēta “Dieniņas”的熏鱼店,里面有一幅挂图,将拉脱维亚的各种鱼名翻译成英文。这座古老的谷仓墙壁下陷,挂着渔网,伊韦塔·塞尔卡特(Iveta Celkarte)在旁边加工渔民丈夫捕回的鱼,或熏或烤,端出一盘盘鲤鱼、鳕鱼、西鲱、鳊鱼,以及波罗的海最受欢迎的鲱鱼。

波罗的海几月份去最好(这个波罗的海国度)(12)

准备做饭的伊韦塔·塞尔卡特。

山杨木或赤杨木熏制的鱼味比较清淡,即便如此,对于很多本地人来说,光顾Dieniņas意味着重拾被遗忘的技艺。“从前,人们可以把湖里的鱼养在桶里售卖,里加是最大市场。”伊韦塔说,“苏联时期,每条鱼都要上交给集体农庄。当然,我奶奶会想方设法地在夜里熏鱼。”

第4站:神秘的沼泽

波罗的海几月份去最好(这个波罗的海国度)(13)

凯迈里的沼泽风光。

本次公路之旅的终点站是凯迈里国家公园(Ķemeri National Park)。公园中心的湖泊和池塘众多,可都没有鱼。那里是泥炭沼泽,水里的含氧量有限,每当周围的地面被路人踩得晃动时,水里就会冒出甲烷气泡。说是“地面”,其实不太确切,因为走过的路多半只是一层浮在表面的泥炭和泥炭藓。如果不穿雪鞋并紧紧跟随专业的沼泽向导克里斯塔普斯·克泽克(Kristaps Kiziks),那你大概会迷路,甚至更糟糕。克里斯塔普斯的第一条安全准则与不同颜色的苔藓有关,内容刚好与交通信号灯相反:“红色苔藓,穿普通靴子都能走。黄色苔藓,穿雪鞋没问题。若是浅绿色苔藓,雪鞋能不能走都说不准。假如遇见深绿色苔藓,千万不能走。”

波罗的海几月份去最好(这个波罗的海国度)(14)

克里斯塔普斯·克泽克正在制定穿越凯迈里国家公园危险沼泽的线路。

跟着他走上一片嫩绿色的苔藓,深一脚浅一脚,脚下的地面稍微牢靠时,你会闻到身旁的青姬木散发出松脂香气,见到瘦小的孤松独立于湖中小岛。尽管对于鱼类及大多数植物来说,沼泽是不毛之地,可它对人类一向不错:沼泽“流向”大海的速度与冰川差不多,它就像一片有利于防洪的海绵。“沼泽就像大型档案馆。”克里斯塔普斯说,“你能在里面找到各种历史:岩芯样本中有几千年前的花粉、来自冰岛的火山灰等。如果一只动物死在沼泽,尸体会一直留下来。我们还能知道拉脱维亚人最早吃什么呢。”

波罗的海几月份去最好(这个波罗的海国度)(15)

分辨可食用蘑菇是拉脱维亚人必不可少的智慧。

走回坚实地面的途中,你会意识到整个拉脱维亚都保存着欧洲其他地方已经消失的诸多事物。在这个国家,你能在千禧一代的文身中见到早于基督教的神祇符号,你会发现城市居民渴望自己挖土豆、榨苹果汁或者瞪大眼睛搜寻森林食物。尽管这片风景无法称雄一方,最高海拔也仅有312米,但它依然能够令人称奇。特别是沼泽,处处散发着沧桑感,又似一个逐渐苏醒的世界,能让你对所有已知的“大地”产生怀疑。

本文改编自2020年11月刊,作者|罗里·古尔丁

初审|Aiting

复审|小欠

终审|马走田

图片|丹尼尔·阿尔福德

波罗的海几月份去最好(这个波罗的海国度)(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