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贺岁片(贺岁片极简史)(1)

2019年的春节档电影市场显得无比激烈,8部影片总计拿到了超过五十亿的票房,虽然和去年同期相比增幅不大,但这仍然是中国电影市场一年里票房体量最大的档期,其票房成绩不仅影响着市场的走向,同样也反映了当下的创作面貌和倾向,可谓是电影市场的阴晴表。春节档是贺岁档中一个最为重要的档期,而贺岁档一概念则最早源自香港,并由1995年《红番区》的引进而广为人知,不过大陆贺岁档与香港贺岁档的含义却有所差别,后者往往仅指春节档,从除夕前一两天起至元宵节左右,共持续约两周的时间。而内地的贺岁档概念则包括了圣诞档、元旦档、春节档、元宵档等档期,持续时间从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3月初,跨度长达四五个月。可是,香港的贺岁片概念又是源自何处呢?01贺岁片的起源

史上最强贺岁片(贺岁片极简史)(2)

梨园戏是福建省的传统戏曲之一

其实“贺岁”一词的源起已难以考究,不过我们能够在中国的梨园传统中看到“贺岁”的原型。传统戏曲几百年来一直中国人春节期间的重要文化娱乐活动,每逢年末,百姓们常常聚集到当地的戏院或者露天搭的台子观赏戏曲演出,而戏班则往往会在一年中的最后一天为观众免费表演一出封箱戏。之所以称之为“封箱”,是因为传统的梨园行当中,戏班基本上每天都要演出,每年只有腊月下旬有几天休息的时间,而封箱则意指演完这出就把戏服装进箱子然后封上,这便意味着当年演出的结束。虽然不计报酬,但并不意味着演出水准的降低,实际上每到这个时候梨园的名角便会齐聚一台,用尽全力奉献出自己的拿手好戏,从而答谢戏迷们这一年来的支持。也正是因此,表演的内容往往是喜庆的题材,形式上追求娱乐性和观赏性,封箱戏多演双出或反串,并极力追求盛大场面。与此同时,封箱戏还常常会邀请其它戏班演员助兴演出,并以此来招揽观众。春节一过,第二年的第一场演出便称为“开箱戏”,寓意新年好运道,无论大小名角皆倾力演出,讲究热闹与喜庆,而这些岁末年初的表演便称之为贺岁剧。02贺岁电影何时诞生?

史上最强贺岁片(贺岁片极简史)(3)

1913年东京活动影戏院放映情况

在春节档期放映电影的传统最早开始于1914年(其实早在前一年年末,不少影院已经开始在放映一些具有喜剧元素的外国影片,),当年的元旦,《传氏留意嬉言》、《潜入深海》、《米氏之救火团》 、《奸细盗卷》 等电影在东京活动影戏院上演(一年后改名为上海虹口影戏院)。然而这些影片并非专门为春节档期拍摄制作的电影,而仅仅是作为娱乐项目来代替传统的戏曲演出。1914年至1922年春节档期间放映的电影都引进自国外,以好莱坞影片为主,在题材上则主要是喜剧片,且多为短片,与此同时,还有大量的纪录片也会在这一期间上映,不过当时还并没有出现”贺岁片“的概念。直到1922年才出现了专门以春节为特定档期上映的电影。据学者考察,在《申报》1922年1月22日的副刊中,登载了电影《海誓》(该片为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之一)的大幅广告,特别申明为了恭贺新春影院将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六、二十七两晚放映该片。而事实上,正月初五、初六、初七、初十一、十二、十三一共六天,几乎是整个农历春节期间都放映了《海誓》。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海誓》是目前考证到的第一部针对春节档期进行放映的影片,它的出现意味着春节档期意识的萌发,这部电影也可谓是贺岁片的鼻祖了。

史上最强贺岁片(贺岁片极简史)(4)

电影《海誓》导演:但杜宇主演:殷明珠、周国骥、但二春上映时间:1921年

《海誓》的档期营销不仅取得了票房上的成功,同时也捧红了该片的女主角殷明珠,使其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女明星。该举措很快也得到了其他片商和影院的效仿,上海大戏院便于1922年1月23日(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在《申报》刊登了巨幅广告为““旅店黑幕”、“秘密电光”作宣传:“爆竹一声,大地更新,恭维各界诸先生新年大大发达大大进步,是为敝院同人馨香祝之耳。所以今晚特映二大名剧,以祝各界新岁之雅兴焉。元旦日起每日加演日戏每天更换新片。”此后,不少电影商也效仿此举,选择在报纸上刊登类似的广告。

史上最强贺岁片(贺岁片极简史)(5)

政治贺岁片《决裂》(1975)

从此开始,越来越多的电影选择开始以春节档期作为首映,据不完全统计,1922年至1949年间,共有五十多部电影在元旦或春节期间上映,这也表明贺岁档的意识已开始逐渐形成。然而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这种情形在建国后便逐步消失了,从1952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贺岁片几乎消失殆尽,仅有的几部在春节档期间上映的电影都带有浓厚的政治元素(以电影《决裂》为代表的”政治贺岁片“)。03香港贺岁片的发展

史上最强贺岁片(贺岁片极简史)(6)

香港第一部贺岁片《摩登保镖》(1981)

同一时间,贺岁片开始在香港生根发芽,早在七十年代,邵氏电影公司便有将武侠片在春节档进行放映的创举,但此时还并未形成贺岁片的概念。直至香港新浪潮的席卷下,一大批由电视台出身的年轻导演纷纷涉足电影领域,拍出了一大批具有个人风格且风格崭新的作品,为香港影坛带来了新的面貌,在这一风潮的影响下,香港电影步入了一段商业上的黄金时期,每年电影产量达到了惊人的200-300部。1981年,被公认为第一部贺岁片的电影《摩登保镖》诞生了。受到好莱坞的“档期”意识影响,《摩登保镖》成为了第一部有计划地电影定档在春节档期上映的影片,并成为了当年最卖座的电影,从此之后,各大电影公司纷纷开始参与到春节贺岁档的竞争中。

史上最强贺岁片(贺岁片极简史)(7)

从80年代开始,贺岁片的传统开始逐渐成型,每值贺岁之际,演艺圈中的明星大腕便会聚集在一起,以低片酬或者零片酬的方式参与拍摄几部喜庆欢乐的电影,为观众送上自己的新年祝福。《摩登保镖》虽然取得了票房上的巨大成功,并成为香港首部票房过千万的影片,然而此时还并未完全确立贺岁片的喜剧传统,直至第二年的《最佳拍档》在票房上完全碾压同期上映的邵氏武侠片后,贺岁喜剧这一类型开始成为这一档期的绝对主流,无论是成龙的《师弟出马》、《福星高照》还是周润发的《八星报喜》(该片开创了明星扎堆的贺岁片模式)和《赌神》,以及高志森执导的《富贵逼人》系列都曾在贺岁时节大受欢迎,其中《最佳拍档》的续集在商业上接连取得成功,甚至连续三年成为票房冠军,充分彰显了这一档期的市场潜力,这也进一步确立了贺岁档的概念。

史上最强贺岁片(贺岁片极简史)(8)

电影《红番区》(1995)

在这一时期,虽然随着好莱坞电影在香港市场的不断入侵,香港本土电影的份额逐渐减少,在1993年,《侏罗纪公园》更是以创纪录的6千万1百万票房取得了当年的票房冠军。此同时,香港贺岁片的制作也在逐年成本上升,在演员阵容上也变得更加强劲。在双重压力的刺激下,港片依然在表面上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由于当时的港产片能够输出到两岸三地,且票房成绩都较为理想(《红番区》在内地取得了9000多万的票房成绩),这也使贺岁片得以继续发展。可以看出,香港贺岁片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梨园中的贺岁剧传统,不仅在演员阵容上同样星光熠熠,从80年代后期开始,香港贺岁电影常常汇聚了电影市场中的当红偶像,而在内容上也追求喜庆和欢乐,以博得观众好感并祈求好运。不仅如此,香港贺岁片继承了贺岁剧中的反串和串戏的表演形式,例如《花田喜事》、《大富之家》等贺岁电影,都出现了明星集体拜年的场面,而《东成西就》还使用了反串的表演方式。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传统的贺岁剧演出主要是为了答谢观众的厚爱,商业利益往往位居其次,这和如今以商业利益为核心的贺岁片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香港贺岁片又融入好莱坞电影市场中的“档期意识”,既强调电影档期的时间性,又注重电影的娱乐性和消费性,因此常常采用高投入的方式制作具有品牌效应的系列电影,以图获得丰厚的商业回报。04内地贺岁片的萌芽

史上最强贺岁片(贺岁片极简史)(9)

尽管内地市场已于1994年实行进口分账片制度,但每年十部的配额依然很难满足观众的需求,与此同时,国产片的市场却在逐步减少。1995年,当《红番区》在内地市场取得巨大的商业成功后,不少电影从业者才开始认识到贺岁档的市场潜力,不过率先在内地市场取得突破的却是刚拍电影没几年的冯小刚。1997年,冯小刚拍出了中国内地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并斩获了3600万票房,并超过了同期上映的成龙主演电影《我是谁》,以及美国大片《蝙蝠侠与罗宾汉》,位列当年内地票房榜第九。《甲方乙方》不仅开创了内地的贺岁片传统,同时也为当时的电影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为国产电影提供了一条市场化的转型之路。由此开始,内地开始沿用香港的“贺岁片”概念来称呼春节档上映的影片,而随着档期意识的逐渐增强,电影的商业属性越来越明显,春节档开始泛化为“贺岁档”,在此期间上映的影片也多以喜剧片为主。

随后的几年里,不仅有“冯氏喜剧”《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一声叹息》、《大腕》等电影在每年春节档与观众如约而至,同时一大批其他的贺岁片,诸如《相约2000》、《男妇女主任》、《没事偷着乐》等电影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过其票房成绩却往往不尽如人意。以2001年的贺岁档为例,该年共有张艺谋的《幸福时光》为代表的五部贺岁片上映,并被称之为“千禧五大贺岁片”,然而总计票房却不如当年《没完没了》一部电影的单片票房成绩...

05

21世纪的香港本土贺岁片

史上最强贺岁片(贺岁片极简史)(10)

电影《瘦身男女》(2001)

进入21世纪,由于传统的贺岁片领导者成龙开始转战好莱坞,而周星驰也开始大幅度减产,同时伴随着CEPA的签订,越来越多的香港导演选择北上,使得香港本土的贺岁片市场呈现出了逐渐萎缩的趋势。不过在杜琪峰的《瘦身男女》以及《孤男寡女》获得成功后,都市爱情片开始进入贺岁档市场,如《嫁个有钱人》、《百年好合》、《魔幻厨房》等片,此后还诞生了一些具有浓厚喜剧风格的电影,如《鬼马狂想曲》、《喜玛拉雅星》、《最爱女人购物狂》、《春田花花幼稚园》,但总体来说,香港贺岁片的质量和票房都在下降,甚至在2008年出现了贺岁片断档的情况。

经历了一段低谷期后,2009年香港贺岁片开始显露出一丝生机,曾经的经典贺岁片IP《家有喜事》被重新推出续集,最终取得了两千多万的票房,虽然这一数字仅有1992年那部的一半,但对于萧条的港片市场来说,这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了,该片的成功也促成了了TVB于邵氏公司的合作,并于随后的三年里,接连推出了2010、2011、2012TVB和邵氏合作拍了《七十二家租客》、《我爱香港开心就好》、《2012喜上加喜》、《我爱香港2013恭喜发财》等贺岁片,其中《七十二家租客》更是超越了同期的《家有喜事2010》,收获了三千多万的票房。不过此时的许多港片已开始采用与内地合拍的形式,如《游龙戏凤》虽然票房较佳,但却被批为缺乏港味。

史上最强贺岁片(贺岁片极简史)(11)

电影《恭喜八婆》(2019)

2011年的《最强喜事》与《我爱HK开心万岁》被视为港产贺岁片的一次回光返照,两部电影都具有较为浓厚的香港味道,并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不过此时本土的香港贺岁片已难掩衰败之势,贺岁片开始由大公司的合作转向为小公司的低成本制作,再加上新演员的断层现象十分严重,观众已很难在电影中看到时下当红的明星演员为观众一齐送上自己的新年祝福,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成本较低、剧情精巧的喜剧电影,如今年由彭浩翔推出的《恭喜八婆》,但本片的口碑和票房都不容乐观。

06

21世纪的内地贺岁片

史上最强贺岁片(贺岁片极简史)(12)

电影《英雄》(2002)

与之相反,这一时期的内地贺岁档市场却显示出蓬勃发展的状态,2002—2003年贺岁档,张艺谋携全明星豪华阵容的《英雄》卷土重来,创造了2.5亿的票房神话,不仅打破了内地贺岁档市场的票房纪录,也成为了首部票房过亿的中国电影(不算通货膨胀)。后一年的冯小刚凭借《手机》同样也取得了佳绩,以5300万的票房成为了当年的贺岁档票房冠军,远远超过同期上映的香港电影《百年好合》、《无间道3》等片。

随着贺岁档的市场潜力不断被发现和挖掘,越来越多的导演加入到了这一档期的纷争中,如2005-2006年贺岁档,不仅汇聚了第五代导演陈凯歌的魔幻力作《无极》以及张艺谋颇具人文关怀的作品《千里走单骑》,还有香港知名导演陈可辛打造的“中国首部歌舞巨片”《如果·爱》,刘镇伟的无厘头喜剧《情癫大圣》和于仁泰导演的《霍元甲》。其中,《无极》和《霍元甲》皆取得了超过1亿元的票房成绩。

随后几年,贺岁片市场开始显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古装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在2006-2007贺岁档拿到了将近3亿的票房成绩,进而成为了当年的年度票房冠军。同时期的古装战争片《墨攻》、商业片《云水谣》、惊悚片《伤城》也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收入,并使当年的贺岁档市场第一次突破了6亿票房大关。2007—2008年的贺岁档市场不仅类型丰富,同时有五部电影票房过亿,进一步将贺岁档市场票房收入推到了10亿元的新高度。

这个阶段的贺岁档已经开始具有较为成熟的商业意识,并向多类型、大制作的方向发展,在题材上从喜剧片到古装片、战争片、功夫片等类型皆有囊括,而制作上也从低成本喜剧转向高投入、高回报的制作模式,并常常采用知名演员阵容,投入高规模的制作费用和宣发费用。电影产业的成熟也推动了整体票房的不断上涨,2003年-2008年,中国电影市场始终保持着25%-35%的高增长速度。

史上最强贺岁片(贺岁片极简史)(13)

电影《阿凡达》(2009)

2009年的《阿凡达》可谓是内地贺岁档发展的一个拐点,以往的国外圣诞档电影为了避开内地强势的贺岁片直接竞争,都会主动选择把档期延后,并选择在元旦后至春节期间这一较为冷清的档期上映,然而本片却一口气拿下了13.8亿的票房,远远超过同期上映的国产电影,不少被寄予厚望的电影如《十月围城》也因此受到重挫,不过贺岁档的总体票房成绩也创下了30亿元的新高。《阿凡达》坚挺的票房走势造成了“史上最长的贺岁档”,甚至直接促成了当年春节档的票房翻倍,达到了3.39亿,并初步培养了观众在春节期间走进电影院的习惯,也让不少从业者看到了一直被忽视的春节档期的潜力。

尽管《阿凡达》和《2012》的成功刺激了内地市场票房的增长,却给当时的国产电影带来了一丝阴霾,可当随后的《唐山大地震》、《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又开始让不少电影人重获信心。当年,中国电影票房第一次突破一百亿大关。

到此时,贺岁片开始走向成熟的发展道路,无论是制作水准还是题材都比十几年前更加完善,《喜羊羊》系列的出现让这一档期开始出现动画类型,“亲子观影”这一需求也开始受到重视。而贺岁档也从原有的一两个月延长到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时间长达4个月,贺岁档开始被泛化为“贺岁季”。就在这个时候,春节档开始显露出了它的威力,并开始逐渐成为贺岁档的代名词。

07

春节档的元年

史上最强贺岁片(贺岁片极简史)(14)

电影《西游降魔篇》(2013)

2013年,周星驰将新片《西游降魔篇》定档在春节档期间,以七天5.3亿的票房夺冠,几乎以一己之力将这一档期的票房提升到了7.83亿,而在前一年,这一数字还仅仅只是4.11亿。最终,该片不仅获得了将近13亿的总票房,同时打破了华语电影史上的多项纪录,在此之前,春节档最高票房纪录由同样是周星驰打造的《长江七号》保持,不过票房只有2.03亿。与此同时,它还成为了首部单日票房过亿的华语电影。

春节档的潜力被激发后,不少大片纷纷开始参与这一档期。2014年,众多IP电影首次亮相,包括《西游记》系列首部电影《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同时它也以6.27亿的票房(春节档七天档期)刷新了当时春节档的单片票房纪录。除此之外,《爸爸去哪儿》则是综艺节目的衍生电影,第一次将综艺节目搬上了大银幕,且票房不俗。王晶执导的《澳门风云》系列首部电影同样大获成功,使得当年春节档电影票房达到了14亿元,与去年相比几乎增加了一倍。

2015年至2018年的四年时间,春节档票房从18.1亿涨至57亿,增长了接近三倍,超过任何一个其他档期的增幅。其中,在春节档期间上映的《美人鱼》更是打破了中国影史票房纪录,大幅度提升了春节档市场的票房潜力。而2018年,有《唐人街探案2》和《红海行动》两部电影最终突破30亿票房,几乎是12月总票房的两倍。

史上最强贺岁片(贺岁片极简史)(15)

2014-2019春节档票房统计

08

贺岁片的未来

史上最强贺岁片(贺岁片极简史)(16)

电影《流浪地球》(2019)

从21世纪开始,内地人受到西方节日文化的影响,贺岁片开始以圣诞节为开端,甚至扩展到11月底,形成现在的“贺岁档”(香港的贺岁档期依旧是春节档)。不过以2013年为起点,春节档在内地的贺岁档中地位越来越重要,传统的元旦档和其他档期则在影响力上逐年下降,今年贺岁档的前两个月,几乎被引进片所统治,而元旦档期更是较去年同档期12.69亿元下跌21.6%,而这一结果自然与内地的假期安排与档期时长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国产大片被投放到春节档市场。

从2014年开始,我们不仅能看到贺岁片类型的多样性在逐渐增加,如军事战争题材的《红海行动》和科幻片《流浪地球》,同时还能够看到口碑效应对电影票房的显著影响:2014年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尽管取得档期票房冠军,但却在票房走势上不断减弱,《澳门风云》则凭借较佳的口碑,在排片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依然取得了票房的大幅度增长。而在2018年和今年的春节档市场中,《红海行动》与今年的《流浪地球》皆实现了“低走高开”的票房走势,以过硬的口碑赢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二十年来的发展,内地贺岁片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单一到多元的过程,并通过商业上的不断尝试,逐步确定自己的档期,培养出了一套成熟的营销策略,并对中国电影票房的增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虽然目前的贺岁片在电影质量上仍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但随着“优胜劣汰”逐渐成为电影市场的重要准则,相信在未来一定会出现更令人欣喜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