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元帅是新中国首次军衔评定的排位第三元帅,按照军功首当其冲应该排元帅中首位。

粟裕歼敌纪录片(林彪元帅和粟裕大将打仗特点比较)(1)

粟裕大将是军衔评定的第一大将,军功也排大将中首位。

粟裕歼敌纪录片(林彪元帅和粟裕大将打仗特点比较)(2)

林彪元帅和粟裕大将都是新中国战功卓越的军事家,各有其指挥特点。现在网络上把两者做了各种比较,有人说林彪元帅更厉害,有人则认为粟裕大将指挥最厉害。其实从军衔评定前人就已经给了我们定论,显然元帅高于大将,这点争论他们谁指挥军队作战更优秀,已经无意义,顶多是白费口舌。

林彪和粟裕都是我军优秀的指挥军官。为了新中国的诞生立下汗马功劳,都是我们应该尊重的“战神”。林彪元帅后来自毁长城,坠机“温都尔汗”,是咎由自取。

林彪元帅指挥了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的两大战役,而粟裕只指挥了淮海战役,而且是和陈毅、邓小平、刘伯承等人共同指挥的。在邓小平当政时,其还把淮海战役的指挥功劳全归功于自己。因此对于淮海战役究竟是谁指挥的,现在还莫衷一是。而林彪指挥的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是无任何争议的。

三大战役中,本人认为辽沈战役被低估。网上众口一词说淮海战役是60万打赢了国军80万,因此鼓吹此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最伟大战役。其实这是不对的,辽沈战役虽然是我军集中优势兵力用70万打赢国军55万军队,但是这场战役胜利后彻底改变了国共军力对比,从此国民党蒋介石的战场由进攻转为防守,从而奠定了共产党军队胜利的基础。同时辽沈战役打垮了蒋介石美制装备的嫡系王牌部队,使蒋介石只能靠杂牌军队抵御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进攻了。因此辽沈战役虽然没有淮海战役消灭的国民党军队多,但是这场战役才是三大战役中最重要的战役。

林彪元帅和粟裕大将都是我军优秀的指挥官,是优秀的军事家,都是常胜将军。相比而言,林彪元帅善于“将将”,也就是善于统帅将领,具体攻坚任务交给各级指挥军官。林彪能知人善任,战场上充分相信自己的部下。往往对于每次战斗只注重结果,不管部下的完成的过程。因此林彪元帅的部队诞生了很多猛将,对林彪元帅也是尊重的。林彪元帅总体上寡言少语,从不多说一句话,生活简朴,不抽烟也不嗜酒,唯一饮食癖好就是嚼黄豆,和部下的矛盾,仅仅是对战斗攻坚的看法不同。而粟裕大将善决断,善于抓住战机,也不抽烟和饮酒,生活简朴,但是喜好独断专行,因此难以处理好与部下和平级军官的关系,是我军所有将帅中难相处的高级军官。以至于在淮海战役进行最酣时,毛主席多次电令指挥的高层要团结。许世友等一大批将领还曾不服从粟裕的指挥,导致需要毛泽东、陈毅、刘伯承以及邓小平等人做了大量协调工作。我每次读到这些,总觉得淮海战役的胜利有幸运的成分,如果不是国民党军队有如散沙,估计粟裕大将难以获得最后的胜利。

这不是诋毁粟裕大将的统帅能力。在统帅过大兵团作战的将帅中,也仅彭德怀元帅、林彪元帅和粟裕大将为之。他们三人都是中国将帅的骄傲。

林彪元帅和粟裕大将打过很多胜仗,但都有马失前足的时候,在四平保卫战时,林彪也有败走四平的时候。四平保卫战毕竟是辽沈战役的前奏,最终整个东北以辽沈战役的胜利而获得全局胜利,是瑕不掩瑜的小插曲。粟裕大将指挥金门登陆战,在缺乏充分准备的条件下鲁莽登海作战,导致全军覆没!从此大陆放弃了登陆台湾作战,导致解放台湾的事业一拖再拖,直到今天。因此本人认为冒险的战斗不如谨慎考虑细致的战斗,诚然这可能贻误战机。

总而言之,我认为林彪元帅善将将,也就是善于统帅将领,作战谨慎有余,冒险不足。而粟裕大将善于将兵,也就是善于用兵,能做到将勇一窝,但是他不善于团结指挥官,人际关系紧张,往往让部下难以理解他的作战意图。

最后要说一句的是,不管朝鲜战争,毛主席选谁挂帅出征,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无论是林彪元帅还是粟裕大将都拒绝出征。那时候他们都有病,一个在北戴河疗养,一个在青岛疗养。以后的战争指挥,林彪指挥了对印度自卫反击战,这场战役打得太漂亮了。对越自卫反击战,虽然粟裕大将还活着,并且比许世友还小二岁,邓小平不知道为什么没有选粟裕大将挂帅指挥,这将是粟裕大将的遗憾。本人猜想如果让粟裕大将指挥对越自卫反击战,估计这场战役会打得更出彩!

粟裕歼敌纪录片(林彪元帅和粟裕大将打仗特点比较)(3)

粟裕歼敌纪录片(林彪元帅和粟裕大将打仗特点比较)(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