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各年龄段智商(大部分人类的智商只有20年左右的高潮期)(1)

智商是人体内的一种资源,它是在不断变化的,就像池塘里的水一样,有时会充足地自溢而出,有时又干涸的无以为用。

每个人的智商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人出生时的初配智商,另一部分是人在后天环境中增加的智商,这2部分智商的合力促进了一个人智商的发展。

智商高的人,他们能很容易地发现身边隐藏的各种资源并加以利用,即使他们的初始实力很小,也能慢慢地越来越强大。

智商低下的人,他们发现不了身边充足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他们无视它们的存在,有的智力低下者还主动抛弃,打压,消灭这些优质资源,慢慢地他们的实力越来越弱,最终被历史抛弃。

三国官渡大战时期,曹操和袁绍的智商对比,很能说明问题。

袁绍方的一等一的谋士有田丰、审配、沮授、郭图、辛评、辛毗、逢纪、许攸;一等一的武将有 颜良、文丑、张郃、高览、淳于琼、韩猛、蒋奇。

曹操方的一等一的谋士有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一等一的武将有乐进、李典、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于禁、许褚、徐晃、张辽。

从谋士的智力资源看,袁绍方是强于曹操方的,但是袁绍的智力和曹操相比差了一大截。

袁绍刚决定南征曹操时,沮授,田丰就建议他先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再待机而动,袁绍不听。

当曹操攻击下邳刘备时,田丰建议袁绍“举军而袭其后”,但袁绍以幼子有病为辞拒绝采纳,致使曹操从容击败刘备回军官渡。

曹操驻兵白马时,采用声东击西诱袁军主力去救延津,袁绍中了曹操的调虎离山之计(袁绍令白马的郭图、淳于琼率军向西,挺进延津,白马留守大将就剩颜良了),致使大将颜良被杀(被 张辽,关羽,徐晃群殴)。

袁绍白马失利,沮授建议打消耗战消耗曹军,袁绍不听。

许攸献计让袁绍出奇兵攻打许都,劫持天子,挟天子讨伐曹操,他不屑一顾,导致许攸投奔曹操献计奇袭乌巢。

曹操偷袭乌巢,张郃建议袁绍应该立刻带兵救援,袁绍不从,仅派轻骑救之,袁绍相信郭图之计派张郃,高览偷袭曹军大营,导致张郃,高览投敌。

袁绍的智商如此低下,一错再错,使得官渡大败。

官渡大战导致袁绍实力大减,几年后气病而亡,家族也被曹操所灭。

有的人先天的智商配置很高,他们可以在一秒内能处理1G的数据量,有的人先天的智商配置很低,他们可能在一秒内只能处理1kb的数据量。

有没有人发现在学校里,有的孩子背书很厉害,他可以在几分钟内记下几千字的文章,而且还不带一个错的。

有的孩子记不下东西,一篇几百字的文章,他可能一周都背不出来。

这种现象一般不是孩子的问题,主要在孩子的大脑配置问题上,是由出生前的基因决定的,这个是根本的原因,到现在任然有好多老师和家长都还是不很清楚。

大脑配置高的人自古就有,三国时代有个叫张松的别驾,他大脑配置极高,能过目不忘,为此专门调戏了一回杨修和曹丞相,害的曹丞相把自己引以为豪的兵书《孟德新书》给烧了。

一个人的先天智商只要不是低于平均水平就不影响后天的发展,有的人小时候智商很高但是后天没有继续进化,结果一辈子也会碌碌无为。有的人先天智商平平,后天不断进化发展,也能做出一些成绩。

智商这种资源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一般人智力最高峰的时间段是在30岁到50岁,只有20年左右的时间。

有些人的智力最高峰的时间段可能会提前,代表人物项橐等。

有些人的智力最高峰的时间段可能会推迟,代表人物姜子牙等。

在智力资源最高峰的这个阶段里,一个人很容易对周围的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也会很容易做出正确的事情,这个阶段适合做大事立大业,千万不能选择躺平享乐。要是错过了这宝贵的20年,后面将面临着智力资源衰减的时期,再想干点事情也没有智力的支持了。

杨振宁,男,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

1952年杨振宁和合作者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

1957年左右杨振宁与合作者发表或完成了一系列关于稀薄玻色子多体系统的论文。

1961年,杨振宁和Byers从理论上解释了Fairbank实验组发现的超导体磁通量子化,证明了电子配对即可导致观测到的现象,澄清了不需要引入新的关于电磁场的基本原理。

1962年,杨振宁提出“非对角长程序(off-di-agonal long-range order)”的概念。

1964年,杨振宁和吴大峻作了CP不守恒的唯象分析,建立了后来分析此类现象的唯象框架。

1967年,杨振宁发现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费米子量子多体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矩阵方程(杨—Baxter方程)。

1969年,杨振宁和杨振平将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问题推进到有限温度。

。。。

1970年左右,杨振宁致力于研究规范场论的积分形式,发现了不可积相位因子的重要性,从而意识到规范场有深刻的几何意义。

1975年,杨振宁和吴大峻发表了论文75c,用不可积相位因子的概念给出了电磁学以及杨—Mills场论的整体描述,讨论了Aharonov—Bohm效应和磁单极问题,揭示了规范场在几何上对应于纤维丛上的联络。

可以看出从30岁开始到53岁之间是杨振宁学术研究很高产的时期,杨振宁非常的聪明,他把握住了。

一个人在智力高峰阶段之前或之后要谨慎,这个时候的智力资源基本上是不够用的,这个阶段的人们会经常判断失误而做出一些重大失误的事情,这就是很多著名的人物在晚年很容易做出一些错事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做领导尤其是做决策性的领导都应该很清楚地明白自己的智力是处在哪个阶段,要是处在衰减时期最好主动退下来,那样伤害才会最小。

阿道夫·希特勒是一个世界上非常著名的人物,他一生至少做出了3次重大失误,如下:

1940年5月40万英法联军被德国强有力的钳型攻势合围于敦刻尔克,希特勒却突然命令停止前进。

1941年5月希特勒派隆美尔去北非但此时他的重心还在苏联。

1941年5月巴巴罗莎计划延期。

基本上从50岁开始,希特勒就经常判断失误了,这些失误导致他提前败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如果一个人在智力高峰的时期碰上另一个在智力衰减时期的人,这个智力衰减的人基本上会被虐败。

观察历史就会发现这个有趣的现象,公元208年中原发生了一场赤壁大战,曹操败北,20万大军瞬间被一把大火烧了个精光,他从此就失去了一统中原的机会。

这场大战实际就是双方智力高下的交锋,这一年,周瑜33岁,诸葛亮28岁,智商正处于上升时期,曹操54岁,正处于智力衰减的时期,一方智力高,一方智力低,结果就一目了然了。

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斗,除了斗智力资源还得斗身体资源,在智力资源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就要比身体资源了。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这一年诸葛亮53岁,司马懿55岁,2个老人斗智斗了好几年,双方基本上处于不相上下的状态。司马懿知道在智力上比诸葛亮略差一点,他就用身体资源把诸葛亮活活地耗死了。

诸葛亮从公元226年决定北伐就错了,这一年诸葛亮45岁,可以看出从45岁开始,他的智力资源就在不断地衰减中。

诸葛亮智力资源的衰减让他失去了对未来的预判力,不但害了自己,害了家人,还间接害了蜀国。

后来的事实证明就算再来个十次八次的北伐也不管用,劳民伤财而已。

诸葛亮非常的聪明,但智力资源的高峰期也就17年左右,太聪明也不好,智商会提前耗尽。

智力资源是会流动的,是会变化的,每个人都应该知道,在每个人智力最高峰的20多年里应该抓紧时间做点事情,而不是选择躺平,躺平应该留给智力衰减时期。

普通人的智力值在30岁到50岁之间是最高的,30岁以下或50岁以上的年龄段智力是会不够用,这些时间段很容易被各种镰刀收割,年轻人或老年人很容易被骗,大家要注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