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手执羽扇身披鹤氅(诸葛亮怀着天下大志)(1)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后来有时会用“布衣”来自称,但这更多的只是自谦,他是个有野望的人。早在建安十二年与刘备见面之前,那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就已经开始紧盯着天下的局势,谨慎而小心地谋划着自己的事业。

01

诸葛亮出生在汉灵帝光和四年的琅琊郡阳都县,因为母亲章氏和父亲诸葛圭都去世得比较早,所以他在八岁后的数年都是与弟弟诸葛均跟随着叔父诸葛玄生活的。

与很多人想象的不同,诸葛亮的出身背景其实是很强大的,琅琊诸葛氏亦是名门望族。《三国志 诸葛亮传》中诸葛亮的出身介绍有“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一句,意思是诸葛氏曾有人官居至司隶校尉一职,而此职位有多么显赫呢?曹操在夺取大权后,也曾领司隶校尉之职以自重。

诸葛亮的父亲曾任汉末太山都丞,诸葛玄亦担任过豫章太守。所以诸葛亮绝不是个贫寒的名士,可以说诸葛亮从小是在官宦世家耳濡目染长大的。

至于人们真正所熟知的那座草庐,直到建安二年诸葛玄病逝后才真正开始有了意义。其后也就是在这座草庐中,诸葛亮开始深研学问,交结名士,发展人脉,筹谋纵横。

诸葛亮手执羽扇身披鹤氅(诸葛亮怀着天下大志)(2)

02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许之也。

这是通常认为的诸葛亮草庐生活的写照,一个身有大志、自比管乐却不被时人认可的人。像这样的描写在传记中是很常见的,但诸葛亮似乎又略有不同。

诸葛亮好为的《梁父吟》讲述的是晏子“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是一首感慨很深的诗: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虽然此诗很可能是伪托,但亦能借此想到“二桃杀三士”中的刀光剑影、明谋暗算。好为《梁父吟》的诸葛亮,自比管乐的诸葛亮,并不像是个真正“莫许之也”的年轻人。

事实上他也确实不是。虽然“时人莫许之也”,但真理有时候真的只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紧接着下一句是“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 ,谓为信然。”

徐庶自不必说,崔州平何许人也?博陵崔氏,并州西河太守,曾参与过讨伐董卓,士林中根基深厚,当得“一时名士”之称。

不止徐庶、崔州平相信诸葛亮的才能,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等人同样坚定地支持诸葛亮。

诸葛亮只是在荆州客居,诸葛家族的力量无法为他提供帮助。没有什么支持和信任是凭空而来的,身在荆州,他的人脉和声望都需要他自己辛苦造就。他要用自己的才华折服名士,用自己的身份交结权势,就像晏子一样冷静地谋划,然后在这乱世华丽登场。

诸葛亮手执羽扇身披鹤氅(诸葛亮怀着天下大志)(3)

03

同是建安二年,诸葛亮17岁,一个女子嫁进了诸葛家。黄氏,这位长相不堪却才高八斗的奇女子带给诸葛亮的不仅是一世的相知相守,更要紧的是帮助诸葛亮获得了襄中名士黄承彦的倾力支持。除了岳父黄承彦,亦与黄婉贞的叔父蔡瑁有了关系(黄承彦和刘表连襟,娶蔡氏姐妹,也就是黄氏须叫刘表姨夫)。

三国时期对宗族门第观念的重视是现代难以想象的,在当时想要融入一地士族最好的方案是联姻。就比如刘表到荆州后选择了与蔡氏联姻,而诸葛亮的大姐嫁给蒯家的蒯祺,二姐嫁给庞山民,诸葛亮其本人则娶了黄氏,通过与荆州大族的几场联姻,诸葛亮最终成功融入了荆州士族。

诸葛亮与刘备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建安十二年,而诸葛亮娶妻距此还有十年。后人也许可以说这十年诸葛亮一直在等待,但这说法并不对。换一个更合适的说法应该是,诸葛亮一直在发展自己领兵治国、为官为相的本领,同时积极扩充自己的关系圈。后一种说法的恰当之处在于:哪怕等不来刘备,诸葛亮到底还会是诸葛亮。

诸葛亮的老师是庞德公,其侄庞统。而跟随他学习的有博陵崔州平、颍川石韬、汝南孟建,颍川徐庶,后三人都曾在魏朝做到了省部级的高官。而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人,他叫司马徽,号水镜。他小庞德公十岁,故亲切称庞德公为“兄”。他说过一句话是,“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

诸葛亮的关系圈相较而言并不算特别复杂,但具体到每个人来说会发现这些人要么家世显赫,要么才华过人,或者干脆就是一代名士。正是这些人外加诸葛亮自身的才华,造就了诸葛亮在荆州的影响力。

通过在荆州的关系网,诸葛亮能够广泛而准确地得到这天下的消息,听到切实独到的见解。他仔细地评估天下大势,在胸中暗部谋略。这个不满三十的年轻人的心中已经有了对天下的计较,草庐之中,孔明静候良机。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三国演义》

04

《三国志》中徐庶对刘备推荐诸葛亮时说:“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徐庶的要求是刘备亲自去请,可以说对诸葛亮评价已经足够高了。但我更喜欢的是演义中的另一个略有夸张的说法“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

刘备此时境况并不好,身为客将被刘表排挤,辗转于各方势力之间许久却始终没有一片独立领土。对于他来说争取荆州士族的支持很重要。也许他会想“哪怕这个诸葛亮只是空有其名,我也要礼数周到来示好此地士族”……

而事实上,他将得到的,会远超他所料。

诸葛亮手执羽扇身披鹤氅(诸葛亮怀着天下大志)(4)

诸葛亮将茅庐结在山中,他本人倒不会觉得僻远。但如果他选择的那个人要觉得僻远不来的话,却还是他的错,他看错人了。不过已经二顾,第三次也可以再等等。想着想着,他便有些困倦,懒懒睡去。

当刘备第三次站在屋前,虽已经等了许久,他的脸上却没有一丝不耐。听到屋中突起吟俄声,他脸上浮起笑意。

礼数已尽,刘备终于开口说道:“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