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燃、爆炸、充电起火,在锂电池行业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仅2016年至今,已有超过十余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起火事件遭到披露,导致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性存疑。业内专家认为,安全事故频发除了技术的不成熟,也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锂电池行业在安全方面认知能力的欠缺。

在性能和安全性的取舍上,安全性永远是重中之重。此前,三元锂电池就由于安全性存在争议,工信部宣布“暂停三元锂电池客车列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曾在业内引起了巨大反响。虽然三元电池罪不及死,但其在公交大巴领域的应用戛然而止。

由此可见,安全性正日渐成为评价新能源汽车品质的重要标准。如果没有十足的安全性做支撑,相信新能源汽车并不能走得太远。因此坚守安全底线成为每家电池企业的标配。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十大安全动力电池品牌评选”活动的开展,被赋予了非常积极的意义。

7月动力电池全球排名(回顾获得动力电池十大)(1)

5月21日下午4:30,峰会演讲部分结束,而进入到动力电池十大“安全之星”品牌评选活动颁奖典礼环节。经过近40天的紧张、公平、公正的评选,十大“安全之星”品牌获奖名单终于揭晓,他们分别是:

7月动力电池全球排名(回顾获得动力电池十大)(2)

沃特玛、比亚迪、国能电池、微宏动力、卡耐、中道能源、超威创元、海四达、CATL、比克电池等十家企业。

北京理工大学孙立清教授、中国微型电动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副秘书长罗会明作为颁奖嘉宾,为上述获奖企业颁发了奖杯及证书,与到会观众共同见证了中国动力电池十大“安全之星”品牌的诞生,也将本次峰会推向了高潮。

如何有效提升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动力电池》杂志现场采访了部分获奖企业。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提升安全性的举措大同小异,然而具体到每家动力电池企业,又存在着一定差异。下面我们就列举几个比较有特点的企业的做法,希望能给予大家些许启示。

知己知彼 与整车企业合作(代表企业:沃特玛)

动力电池最终会用在新能源汽车上,因此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设计要与整车的设计高度契合,所以动力电池企业关起门来谈安全性没有多大意义。动力电池企业想要深刻了解车企需求,在产品上更好的做出调整加以匹配,最好的方式就是选择和知名车企展开深度合作。

据了解,沃特玛此前推出的物流电动车解决方案,已通过东风汽车严苛的供应商体系评估,成为东风汽车合作伙伴。今年3月,沃特玛又与一汽集团在客车、重卡、轻卡、微面及乘用车等多个领域,展开全面的市场合作,而这种深度合作有望成为行业的标杆。

集中精力 关注细分市场(代表企业:国能电池)

提升动力电池的安全性,与电池企业所走的技术路线紧密相关。而国能凭借着20余年的锂电池研发及生产经验,集中精力,关注细分市场,集全公司之力,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通过特殊的生产工艺以及独到的添加剂,以提升旗下动力电池产品的安全性。

在产品路线的选择上,软包电池是目前行业公认的安全性比较高的电池种类,而国能始终坚持走软包电池的技术路线。目前,软包电池的销售占比已达到100%。同时国能在磷酸铁锂和三元电池方面都有做相应的储备,以更好的适应未来市场的需求。

安全防护 从头到尾(代表企业:超威创元)

动力电池的安全性高不高,跟做好电池防护息息相关。而防护主要分为电能防护和化学能防护这两大途径。电能防护是从绝缘配合、接触防护、主动干扰入手;化学能防护则是从化学稳定性、环境防护、滥用防护、阻燃、泄压等方面来进行相应的防护。

针对电芯易损坏的特性,超威创元在控制电芯热失控上面采取增加保险丝、降低放热副反应、在电解液加阻燃材料、采取高效液冷设计方案等措施,解决热失控难题。同时在电池管理系统和整车防护方面,都要做好相应的防护,切实提升电池的安全性。

材料入手 兼具合理化设计(代表企业:中道能源)

提升动力电池安全性,合理化的设计很重要,而高品质的材料也不可或缺。中道能源的电池隔膜使用为陶瓷涂覆隔膜,电解液使用阻燃型电解液,保证了电池的热稳定性;外壳使用整体圆柱型铝壳,保证了电池的坚固性和轻量性。

设计方面,正极盖板上设计有泄气孔和防爆阀。泄气孔为中道能源独创的双向气压排气装置,内置压力感应结构。在内部气压大于相应数值但尚未导致电池失效时,自动开启排气模式,降低电池内部压力,电池可正常使用;当电池遭受到严重冲击导致电池内部压力急剧增大时,防爆阀开启,气体通过泄气孔和防爆阀同时排出,确保电池不会引起热失控。

(动力电池网sd-dld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