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史连载小说《两晋南北传》之女神的降临篇 第3话:一唱一和!三个女人的宫廷励志戏 

在说本话之前,老翁表示文末有福利。

在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之前,老翁今天要以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开场。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大家肯定耳熟能详。辛弃疾大致含义:这千古的大好江山,再也找不到孙权(孙仲谋)这样的英雄坐镇中华南方。人们都在怀念刘裕(刘寄奴),金戈铁马气吞如虎,整个魏晋南北朝400年里最有望从南向北统一中华的英雄。然而他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被拓跋焘(拓跋佛狸伐)挥师南下饮马长江。真是一片神鸦社鼓啊。我现在就问:我还能一战,能派我出战吗?

辛弃疾是在用南朝刘宋,暗指自己那个刚经历靖康之耻的南宋王朝?

公元451年,拓跋焘攻南朝刘宋大获其胜,不仅报了他爷爷的无敌骑兵居然被刘寄奴的却月步兵阵所击败的莫大耻辱,还让自己一个大草原汉子见识了滚滚东逝去的长江。他望着那些在喝长江水的战马,忍不住问着:这长江水甜不?听说那边的西湖水更甜。

然后,拓跋焘班师回军了,因为6月15日,他的太子拓跋晃死了。

《魏书》和《资治通鉴》都说了相同的原因:太子拓跋晃才高行厚、德高望尊,而拓跋焘的近侍宗爱性格阴险,行事残暴,干了很多违法乱纪的事。太子党的人和中常侍的人闹开了,宗爱担心自己被太子举报,于是先下手为强向拓跋焘打起小报告,拓跋焘大怒,砍了很多太子党的人,紧接着太子就被吓死了。

《魏书》列传卷八十二:恭宗之监国也,每事精察。爱天性险暴,行多非法,恭宗每衔之。给事仇尼道盛、侍郎任平城等任事东官,微为权势,世祖颇闻之。二人与爱并不睦。为惧道盛等案其事,遂构造其罪。诏斩道盛等于都街。时世祖震怒,恭宗遂以忧薨。

这不是五百多年前的汉武帝的巫蛊之乱吗?当年他太子刘据宽仁厚爱,和武帝那群严吏恶吏群体完全不兼容。卫子夫多次告诫过他要多喊喊口号、多拥护你爹,结果还自以为是。等汉武帝最后几年里,整个国家都被他折腾差不多了,酷吏当道又引起天怒人怨,于是越来越多的隐形能量开始聚集在太子身边。自然,酷吏佞臣只能趁武帝归西前,再来一次最后的疯狂。狗之所以能猖狂的咬人,还不是因为有主人的默许。于是,太子刘据卒。

所以,你看拓跋焘,破柔然、亡胡夏、镇盖吴、揍刘宋,最后灭北燕时还撸走一群东北女人,像不像汉武帝?显然,这太子拓跋晃和他爹公然唱起了国家道路的反调。

这事以后,拓跋焘开始全部照抄汉武帝的剧本,做起了公关。

451年12月27日,拓跋焘封拓跋晃为长子,12岁的拓跋濬[jùn]为高阳王。回忆下汉武帝的公关操作,在太子刘据被杀后,汉武帝对怀孕14月才出生的皇子刘弗陵公开表示:“听说以前尧也是14个月才出生的,今天我这孩子也是啊。”汉武帝是啥意思?拓跋焘是啥意思?1、各条“狗”都给我安静,现在,我这嫡长孙是要准备继位的。2、太子被弄死的黑锅,我这当爷爷的不能背。3、我的亲儿子冤枉啊!群众里面有坏人啊!你们这些脏手套必须处理一下了。

朱坤芳唱赵匡胤登基全场(两晋南北传一唱一和)(1)

但是,意料之外,“狗”把主人都咬死了。一辈子都自信满满的拓跋焘看汉武帝参考书时,忘记把书锁在抽屉里。何况拓跋焘还当众把嫡长孙本应该是的藩王称号换掉,人家宗爱一眼就明白里面的政治信号,伺候你这么多年,太熟悉你是什么德性。人家汉武帝在善后巫蛊之乱时,还有金日磾[dī]这种警觉异常且忠心护主的人。你呢?只有我宗爱。

452年2月5日,太子身亡后的7个月,一代雄主拓跋焘被宗爱弑君。随着硬汉谢幕走下舞台,女神的降临,终于要来了。

确切说,是宗爱的小团队弑君。由于动手太着急,一时间,这个小团队因为拥立谁而严重分歧了。薛提要立皇嫡孙拓跋濬、兰延与和疋[pǐ]要立皇三子拓跋翰[hàn]、宗爱要立皇六子拓跋余。随后,城府很深从不表态的宗爱,秘密地矫用皇后诏令叫兰延他们进宫,埋伏太监军,团灭了一起穿一条裤子的弑君团队,还有秦王拓跋翰。

《魏书》列传卷八十二:二年春,世祖暴崩,爱所为也。尚书左仆射兰延、侍中吴兴公和疋、侍中太原公薛提等秘不发丧。疋以皇孙浚冲幼,欲立长君,徵秦王翰,置之秘室;提以浚嫡皇孙,不可废。爱知其谋。始爱负罪于东宫,而与吴王余素协,乃密迎余自中宫便门入,矫皇后令征延等。……爱先使阉竖三十人持仗于宫内,及延等入,以次收缚,斩于殿堂。执秦王翰,杀之于永巷而立余。

拓跋余被立为皇帝,封宗爱为大司马、大将军、太师、都督中外诸军事,领中秘书,封冯翊王。史上太监封王第一人宗爱,成为了太监事业巅峰中的巅峰。

宗爱一手遮天后,代人集团、皇族集团、贵族集团统统一百个不服气,逼迫拓跋余这个傀儡去找宗爱要权。先手大师宗爱再次使用“先发制人”的绝招,10月1日,派小黄门贾周等在东庙弑杀了拓跋余。

《魏书》列传卷八十二:爱既立余,位居元辅,录三省,兼总戎禁,坐召公卿,权恣日甚,内外惮之。群情咸以为爱必有赵高、阎乐之祸,余疑之,遂谋夺其权。

宗爱刺杀拓跋余这事,当时只有羽林中郎将刘尼知道。当晚,他们又着急地商议起来。为更很好理解《魏书》里的这段对话,老翁带写上中文解释。如果有喜欢挑战的读者,欢迎直接下面古文走起。

刘尼:事到如今,咱还是拥立拓跋濬。(眼下这闯祸的,我是禁军集团的,我有好出路可以收拾)宗爱:立这个皇孙?忘了他那当太子的爹咋死的?(禁军也是拓跋焘的狗腿子,太子的死有你们的份)刘尼:那不立皇孙的话,立谁?(我们在皇孙那股份,你要不来参股,禁军可以罩得住你)宗爱:回宫后在诸王里面挑一个听话的。(哼!那皇孙我迟早会动手的,就问你参不参我的股)刘尼:可皇孙现在有众望所归之势啊。(这皇孙有女神的结界,老哥你回头是岸,你动不了他)宗爱:你们禁军记住拥护皇上就行。(你们只管拥护皇上这个职位,不用管谁当皇帝)刘尼:您说得对,我们禁军职责所在。(以前我和你穿同一条裤子,但我现在要去穿新裤子了)

《魏书》列传卷十八:宗爱既杀南安王余于东庙,秘之,惟尼知状。尼劝爱立高宗。爱自以负罪于景穆,闻而惊曰:“君大痴人,皇孙若立,岂忘正平时事乎?”尼曰:“若尔,今欲 立谁?”爱曰:“待还宫,擢诸王子贤者而立之。”尼惧其有变,密以状告殿中尚书源贺,贺时与尼俱典兵宿卫。仍共南部尚书陆丽谋曰:“宗爱既立南安,还复杀之。今不能奉戴皇孙,以顺民望,社稷危矣。将欲如何?”

宗爱有着汉语10级和胡语10级的能力,都没品出刘尼的意思。

朱坤芳唱赵匡胤登基全场(两晋南北传一唱一和)(2)

拓跋濬的生母郁久闾氏,史书前面没记载,当时应该是早早地被分离开了(还没死,后面会说)。还记得公元435年,北燕灭亡时,北魏拆迁了数千户的男女回来。在迁移人群中,有个姓常的女人刚刚生过孩子,有奶水,于是恰到时机的被安排做了拓跋濬的乳娘。本来“子贵母死”制度是就为防止皇后一族的权势扩大,造成外戚干政,所以乳娘的选择肯定要非代人、非豪族、无政治背景,最好都是带罪的人。

按理,一个罪人作乳娘的,哪有这么大的政治能量?可是,“子贵母死”制度产生了漏洞BUG。

被定为继位的皇子皇孙确实从小断绝了亲娘的感情,但是:

1、日日夜夜都一起生活,尤其还是皇宫深处苦苦相依,常乳娘肯定成为拓跋濬实质意义的亲娘。2、拓跋濬5岁起就跟拓跋焘参与朝政,常乳娘是全程陪同的,也就是始终跟在拓跋焘身边,自然而然地结交了各种政治势力。3、拓跋焘死时,拓跋濬才虚岁12岁,他也好,高层政治圈也好,都会怎么看待这位常乳娘?4、拓跋焘他自己小时候就和他乳娘相依为命,当皇帝后还封他乳娘为太后,封他乳娘弟弟为辽东王。这里面是什么政治含义?

禁军势力当然非常明白这位保母背后的政治能量有多大。当晚,刘尼作为长官,本着带领大家摆脱脏手套、寻找新出路的诉求,向殿中尚书源贺和南部尚书陆丽交了投名状。随后率禁军团满城大喊:“宗爱杀了皇帝大逆不道,现在皇孙已经登位,下诏书宣布咱们禁军都无罪之人!”禁军们纷纷高呼万岁。宗爱,这位先手大师,终于死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魏书列传卷十八:尼驰还东庙,大呼曰:“宗爱杀南安王,大逆不道。皇孙已登大位,有诏,宿卫之士皆可还宫。”众咸唱万岁。贺及渴侯登执宗爱、贾周等,勒兵而入,奉高宗于宫门外,入登永安殿。以尼为内行长,进爵建昌侯。迁散骑常侍、安南将军。又进爵东安公。寻迁尚书右仆射,加侍中,进封为王。

老翁认为,拓跋濬登基皇帝位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是常乳娘在幕后做局,设计永远都洗不干净的宗爱继续充当“疯狗”,让其继续杀弑君团队、杀皇三子拓跋翰和皇六子拓跋余,最后脏手套彻底用完了,甩了,顺利保证我的皇嫡孙上位。

常乳娘的政治威力远不止这些,看看登基后的一个月内发生的事:1、禁军中级别最高的拓跋元寿和长孙渴侯被落马并赐死。2、拓跋焘仅存的两个儿子,广阳王拓跋建和临淮王拓跋谭离奇死亡。3、拓跋濬生母郁久闾氏被“子贵母死”制给赐死。

《魏书》帝纪卷五:兴安元年冬十月,以骠骑大将军元寿乐为太宰、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尚书长孙渴侯为尚书令,加仪同三司。十有一月丙子,二人争权,并赐死。癸未, 广阳王建薨,临淮王谭薨。甲申,皇妣薨。

后面还有一大阵的政治风暴,老翁不展开了。总之,辽宁人常阿姨把北魏高层政治圈打扫得干干净净,安安心心地当上了皇太后,甚至都追赠祖考,官爵兄弟,皆如外戚。一个普普通通的戴罪之人,就把拓跋珪当年针对后宫不得干政的伟大构想,啪啪打脸。这太“坑娘”了!

朱坤芳唱赵匡胤登基全场(两晋南北传一唱一和)(3)

话说还是北燕亡国那支拆迁大军里,还有个姓冯的女孩子,她本来身份特别,曾是北燕末代国君冯弘的长女,但是现在家破国亡,主子都难自保,这女儿也就白送了。于是被拓跋焘看中,早早地做了左昭仪。一个罪人,深在皇宫,十年时光,一晃就过。此时,伺候的拓跋焘也没了,这女人深知命运已将她埋了,世间红尘皆为枉然,空空如也。事实上,史书真实地表现这位冯左昭仪的一生,只留有一句话,而且主语都不是说她。然而就“世祖左昭仪,后之姑也,雅有母德,抚养教训”这句话,泛起了一朵水花。

441年,冯左昭仪的弟弟冯朗,在长安生下一名女儿。但这女娃的命很不好,7岁时她爹冯朗本身深受猜忌,结果又因受一桩大案牵连,被拓跋焘诛杀。幼儿园年龄段又是婢女身份,这位小冯女就被孤苦伶仃地送进宫。按理说,她是很难生存下来。然而苍天没有绝人之路,比她早到皇宫10年的冯左昭仪,在身无一个亲人的时候,发现了这位侄女。

《魏书》列传卷一:文成文明皇后冯氏,长乐信都人也。父朗,秦、雍二州刺史、西城郡公。母乐浪王氏。后生于长安,有神光之异。朗坐事诛,后遂入宫。世祖左昭仪,后之姑也,雅有母德,抚养教训。

老翁很难想象那种家国不幸后还要和命运拼死挣扎的日子。冯左昭仪没有生过孩子,出于亲情和母性,冯左昭仪给了小冯女妈妈的角色,而小冯女给了冯左昭仪活下去的寄托。这位姑妈倾尽全力给她侄女深透的汉族文化教育,为她培养起各种美好的人生品性。小冯女也表现出了极度优秀,史书上一句话足以概括“太后性聪达,自入官掖,粗学书计。及登尊极,省决万机”。

朱坤芳唱赵匡胤登基全场(两晋南北传一唱一和)(4)

小冯女就是后来的冯太后,也就是文明太后。老翁就从“及登尊极,省决万机”这8个字中读出:文明太后从小就政治天赋极高,她姑姑那几年的教育相当高效且系统的。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一个恰当的时候,冯左昭仪和东北老乡常乳娘老乡见老乡,聊起了梦回牵挂的家乡,聊起了苦命入宫的人生。两人在唠唠嗑嗑的东北话中,把旁边一样籍贯的小丫头认作了未来的希望。冯姑姑两眼泪汪汪地说着:“闺女,俺们现在都是亲戚了,快给你常妈磕头。”

时隔千年,老翁也很想弄明白,这三个相同命运的女人遇到一起,耗尽自己一生的精力推动了汉化主义,这事,究竟是为了国家出路,不得不这样治国理政?还是要让北魏这群占领中华大地的鲜卑人让他们子孙否定自己的原生文化,让他们亲口承认自己祖宗是落后的复仇行动?

公元490年,小冯女被常乳娘作为关键一步,被封为拓跋濬的贵人,称冯贵人。史书记载她14岁,其实按出生年月推算实际她只有11岁。史书为啥要这样干呢?

因为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在一次登高活动中,瞄到另一个姓李的女人。

拓跋濬:哎,看下面那个女人,很貌美,身材也很棒啊。左右:皇上眼力非凡!拓跋濬:你们说,这妞带劲不?左右:肯定能让皇上带劲!拓跋濬:哎呀,我心痒痒的,想和她交流一下哈?左右:普天之下,所有的女人都是归皇上的,这可是惯例啊。拓跋濬:那瞅啥呢,走。……拓跋濬:啊,诸位平身,朕今天来呢,是来视察和慰问工作的。拓跋濬:那位姑娘,对,就你,过来。是这样啊,今天你作为一下代表,到朕到房间向朕作下报告。李姑娘:皇上,奴人不甚明白。太监:大胆,皇上叫你过去进行下负距离交流。拓跋濬:大胆!

《魏书》列传卷一:高宗登白楼望见,美之,谓左右曰:“此妇人佳乎?”左右咸曰“然”。乃下台,后得幸于斋库中,遂有娠。常太后后问后,后云:“为帝所幸,仍有娠。”时守库者亦私书壁记之,别加验问,皆相符同。

拓跋濬当场指导工作,结果一发命中怀上了。话说这个李氏,本来是拓跋焘那次饮马长江时,被永昌王拓跋仁在路过蒙县时,抢来的。后来拓跋仁牵扯谋反被拓跋焘杀光,这个李氏也是苦命进了皇宫成了奴婢,但是凭借过硬的美貌和身材,也算是脱颖而出。

常乳娘一听这个意外而震惊了,然后,这个李氏更让她感到了巨大威胁。因为后来拓跋濬带着那个孕妇,居然去阴山旅游了。况且,在旅游期间,拓跋濬还干了3件事:第一、大赦天下。第二、改年号为兴光。第三、拜李氏为贵人。

常乳娘:皇上要去阴山旅游,他这是什么意思?小冯女:可能是觉得在平城生不出那个孩子来。常乳娘:看来,这个李氏已把皇上勾住了,难道她不知道她在我的生死簿上吗?小冯女:皇上最近的动作,都好像在顶您啊。常乳娘:皇上这孩子,我当年用1年时间亲手教他自己穿裤子,可现在这女人只用一秒钟就把他的裤子脱下来。混帐!这女人绝不能留。小冯女:女儿认为:母以养子贵,让别人生去吧。常乳娘:说得对。我现在已经想好了,但还要看你。接下来你一定要把皇上的裤子也脱下来。常乳娘:来人,叫起居省的人,去把冯贵人的年龄调大3岁。

老翁表示大家都明白了吧,确实让一个11岁、换现在才小学4年级的女孩子去推倒他老公,史官当然不能那样写。

冯贵人不仅政治能力强,而且动手能力也强,不靠暗箱操作,也通过自己的能力,同样把拓跋濬脱了。其实,在常乳娘的控制下,北魏极大可能废掉“子贵母死”的非人性制度。如果冯贵人生下皇子,那肯定名正言顺推成皇后,亲妈亲儿子的利益关系,“子贵母死”也就没用处了。

然而,454年7月5日,拓跋濬的首个皇子拓跋弘出生了,李氏很快就要倒霉了。456年1月29日,冯贵人立为皇后。两天后,拓跋弘被立为皇太子,并就以“子贵母死”制度,下旨让李氏心甘情愿地自杀结束。这三天的时间,一个母仪天下,一个子立母死,这就叫做“权力的游戏”。

460年4月4日,常乳娘逝世。拓跋濬表示我终于可以亲政了。他一上来就大搞人事动作,先将几个亲弟弟分封到各地,并给了地方军政实权。然后又封二皇弟拓跋新成为征西大将军、三皇弟拓跋子推为京兆王、八皇弟做使持节、侍中及征东大将军。想想,他祖上三辈人都是疯狂杀兄弟抓集权,到他这不给儿子塞权力而给兄弟们分权呢。原因只有一个,他还是很难舒展自己的胳膊,冯皇后控场面呢。

拓跋濬确实挺悲剧的。一共在位13年,常乳娘控制了8年,后面5年还没甩开冯皇后,正在小心翼翼地布局规划中呢,26岁的拓跋濬驾崩了。

465年5月12日,12岁拓跋弘登基,史称北魏献文帝,尊24岁的冯皇后为皇太后。

小冯女、冯贵人、冯皇后,冯太后,这位仿佛是上天已厌倦了三百年的乱世,在公元五世纪特意派下天界的神奇女人,就要开始完成自汉朝崩盘后,无数英雄爷们都没能干成都一件事:汉化改革。

老翁最遗憾的是,这位神奇女人,只是因为当时那个时代的文化制度,终究没有留下她真正的名字。她在所有史书上只有一个称号,一个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称号:文明太后。

朱坤芳唱赵匡胤登基全场(两晋南北传一唱一和)(5)

老翁也曾幻想过,文明太后的真实名字会不会藏在墓葬里。但查阅资料后,才知,文明太后葬于今山西省大同市镇川乡的方山南部,叫永固陵。然而,在金朝正隆年间,盗墓者偷走绝大部分的随葬品。后在大定年间,连石俑、石兽、铺底砖都偷光。最后清朝光绪年间,残余物又几乎偷光。直到1976年,文物工作者对文明太后墓做保护性清理,出土了一点残片碎片,唯剩陵墓甬道石券门口的四件虎头门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

很快,新的战斗开始了。与其说是新皇帝的考验,不如说是文明太后的考验。就在登基时,车骑大将军乙浑(本姓乙弗)发动政变,把禁军三巨头尚书杨保年、平阳公贾爱仁、南阳公张天度干掉了,随后借题发挥拓跋濬的国君之丧,把常乳娘最得力最关键的战友平原王陆丽骗来杀掉。

乙浑其实并非代人集团的勋贵,他最早是慕容白曜的人,而慕容白曜早前又是太子拓跋晃东宫的人,所以乙浑很大概率是拓跋濬当时伸张皇权、分封兄弟时,由这帮兄弟养出来的“寒门刺刀”。但乙浑却失控了,他跟13年前宗爱政变的情形差不多,隔绝内外控制禁军。随后,禁军的高级长官,殿中尚书拓跋郁害怕起来,决定先下手为强。

乙浑:尚书您率这些禁军来顺德门,您这是要闯皇宫?拓跋郁:现在看不见天子,群臣都很忧惧。所以我要见皇上。乙浑:现在老领导刚驾崩,新领导还在思苦居丧,来不及见百官,你们有啥可担心的?拓跋郁:大胆,你这是想宫禁。

《魏书》列传卷二:高宗崩,乙浑专权,隔绝内外,百官震恐,计无所出。郁率殿中卫士数百人从顺德门入,欲诛浑。浑惧,逆出问郁曰:“君入何意?”郁曰:“不见天子,群臣忧惧,求见主上。”浑窘怖,谓郁曰:“今大行在殡,天子谅暗,故未接百官,诸郡何疑?”遂奉显祖临朝。后浑心规为乱,朝臣侧目,郁复谋杀浑,为浑所诛。

这次禁军火并,最终乙浑成功干掉拓跋郁、还有二把手尚书左仆射拓跋目辰。

所以看来,拓跋濬死后产生了三股政治势力:1、乙浑这股拓跋濬扶植出来的半成品力量。2、和其奴、林金闾[lǘ]这股常太后的余势。3、拓跋郁兄弟这股文明太后的势力。

然而乙浑狂杀禁军武官,林金闾还帮着一块杀,两方势力联手偷袭了文明太后,文明太后手里的牌所剩无几。面对局面越来越好,乙浑皇党和常太后余党所组成的政党联盟,决定给予最沉重一击:乙浑的目的就是拓跋濬的次子拓跋长乐为皇帝,彻底拔掉文明太后的根。

465年7月2日,太尉乙浑成为了北魏历史上的第一个丞相,集大权于一身。一时间,文明太后龟缩在后宫,啥史书也没啥记载。

照现在来说,24岁还可以说是小丫头,但24岁的文明太后,在国家政治场面上,玩了一出“你以为我没牌可打,我就在最后给你一个王炸”。

文明太后在禁军中卧底了一个杀手锏,侍中拓跋丕。这人在乙浑政变时,就做足地下工作,向文明太后输送情报。随后文明太后在后台运筹帷幄,发令指挥拓跋丕率拓跋贺与牛益等人,设局诛杀了乙浑。

《魏书》列传卷二:元丕,世祖擢拜羽林中郎,从驾临江,赐爵兴平子。显祖即位,累迁侍中,丞相乙浑谋反,丕以奏闻,诏丕帅元贺、牛益得收浑,诛之,迁尚书令,改封东阳公。

这就是文明太后的政治底蕴,这就叫“扮猪吃老虎”。

467年8月29日,小皇帝拓跋弘也生下了皇子拓跋宏,也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魏孝文帝,我们中学历史课本上在南北朝时期唯一的知识点。很快,26岁的文明太后发现这14岁小皇帝表现出了很强的政治欲望。拓跋弘生完皇子后就立马改年号为“皇兴”。啥意思?皇族将兴起?你皇帝要伸伸胳膊了?你们拓跋家的大老爷们想摆脱我们东北女人们的控制了?

《资治通鉴》宋纪十四:戊申,魏主李夫人生子宏。夫人,惠之女也。冯太后自抚养宏;顷之,还政于魏主。魏主始亲国事,勤于为治,赏罚严明,拔清节,黜贪污,于是魏之牧守始有以廉洁著闻者。

文明太后没有硬杠,表示我现在更喜欢带孙子,真退居二线抱孩子去了。所以就如史书记载的“顷之,还政于魏主”。但老翁分析认为:1、文明太后还在继续“扮猪吃老虎”,先等你出牌。2、文明太后和拓跋弘毕竟没血缘关系,况且还弄死他亲妈李氏。3、文明太后要改造小皇孙。毕竟她心中已有改革的谋划,她也知道这场注定是中华历史上最为轰轰烈烈的改革,至少需要两代人的坚定不移。

文明太后唯一的赌注就是小皇孙拓跋宏的寿命,毕竟那个时期,小孩夭折率很高,况且他爹也才14岁,质量肯定不会太高。

468年9月,拓跋弘封自己的亲叔拓跋桢为南安王、拓跋长寿为城阳王、拓跋太洛为章武王、拓跋休为安定王,有模有样的学起他爹。然后,又把之前的六位亲王封到内、外都大官岗位,意图拱卫皇权。

469年6月,立皇子拓跋宏为皇太子。文明太后出现,宣布其生母李氏按“子贵母死”制,赐死。

470年9月,北方游牧民族柔然入侵,拓跋弘御驾亲征,大获其胜。回师后,拓跋弘迫不及待地乘大胜之威向文明太后攻击,揭发文明太后私生活不检点,杀了文明太后的男朋友李弈。

老翁客观认为,文明太后一辈子英明神武,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她唯一唯一的缺点只有男女关系。其实这也不能怪她,20多岁的姑娘,生理需求肯定是有的。

17岁的拓跋弘终究还是年轻气盛,缺少政治经验。之前对慕容白曜杀了就杀了,但对文明太后的男朋友动手,这不太岁头上也动土么?人家文明太后干谁都是要么不动,要么一招毙命。拓跋弘这种找茬招,除了激化矛盾外,没有任何伤害。

文明太后很快就表现出“敢动我男人、我要你老命”的东北女人范。

471年6月,18岁的拓跋弘出巡河西,7月转道前往阴山旅游,拓跋弘此行显然想躲开首都平城,去谋划布局一些政治盘子。然而,到8月1日回宫时,拓跋弘发现整个政治圈上下都不是他的人了。拓跋弘琢磨了很久,就突然宣布我要看破红尘了,现在紧急传位给自己叔父拓跋子推。

整个8月,拓跋弘挣扎性的开了代人集团大会,他也逐渐逐渐看出了自己的败选原因。一开始,代人大会迟迟开不起来,直到刚率军驻扎在漠南的太尉源贺到了后,大会才开起来。结果,一上来谁都不敢说话。直至任城王拓跋云第一个表态:“皇上您方隆太平,临覆四海,不能上违宗庙,下弃兆民,您这是要开我们大魏朝的历史倒车。”拓跋弘这才明白,当年布局拱卫皇权的这些叔叔,彻彻底底看走眼了。接下来一群代人代表纷纷表示任城王说的对啊。

《魏书》列传卷七:太尉源贺又进曰:陛下今欲外选诸王而禅位于皇叔者,臣恐春秋蒸尝,昭穆有乱,脱万世之后,必有逆飨之讥,深愿思任城之言。

想想,我党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文明太后也差不多,她说是退居二线抱孙子去,其实这4年里,她一直在做统战工作和思想建设工作。她把汉化主义思想宣贯深入到每一个中央组织。

随后,拓跋丕立马给皇帝一个台阶下,表示:“现在您儿子每个方面都十分优秀,唯独也就岁数小点,但还是能考虑的,所以请皇上您三思啊!”这话简直就是假惺惺的挽留您,其实为您指条活路。

《魏书》列传卷七:东阳公元丕等进曰:皇太子虽圣德夙彰,然实冲幼。陛下富于春秋,始览机政,普天景仰,率土系心,欲隆独善,不以万物为意,其若宗庙何!其若亿兆何。

接着,尚书陆馛们就态度非常直接:“皇上您那五岁的儿子继位是圣德承基,四海属望!你要是不这么做,我们这些忠臣现在就死你面前!”好血性啊,哦不,好血腥啊。

《北史·陆馛传》:显祖将禅位于京兆王子推,任城王云、陇西王源贺等并皆固谏。馛抗言曰:皇太子圣德承基,四海属望,不可横议,干国之纪。臣请刎颈殿庭,有死无贰。

拓跋弘大怒拍了桌子,问宦官赵黑,赵黑回答:“我就认识皇太子,其他的人都是扯蛋!”。

《资治通鉴》宋纪十五:帝怒,变色;以问宦者选部尚书酒泉赵黑,黑曰:“臣以死奉戴皇太子,不知其他!”帝默然。

德高望重的中书令高允也表态:“我不敢多说,我毕竟汉人,这个问题在我们汉人的制度那办,也是这样”。

《资治通鉴》宋纪十五:中书令高允曰:臣不敢多言,愿陛下上思宗庙托付之重,追念周公抱成王之事。

拓跋弘已经没牌可打了。自己老婆被文明太后赐死的,自己儿子一直在文明太后手里,本想弄一出计,避免皇权全部落入文明太后手里,结果整个代人集团集体表态:“现在请您把皇位让给您的好儿子吧。”拓跋弘最终无奈认栽说:“有你们这帮人辅佐我儿子有何不可”。

《魏书》列传卷二十八:久之,帝意乃解,诏曰;馛,直臣也,其能保吾子乎!"遂以馛为太保,与太尉源贺持节奉皇帝玺绂,传位于高祖。

这就是文明太后的统战能力,让拓跋云带头在拓跋皇族中定调子,让异姓王源贺和陆馛带头搞舆论,让宦官头子赵黑带头压内宫,让拓跋丕带头控禁军,从上到下,都是我的人。

朱坤芳唱赵匡胤登基全场(两晋南北传一唱一和)(6)

8月20日,拓跋弘传位太子拓跋宏,拓跋宏成为北魏孝文帝,拓跋弘也成为了太上皇,中国历史上最小的太上皇,年仅18岁(还是虚岁)。

还没完呢。472年2月,太上皇拓跋弘亲征,得胜回来后迫不及待封自己的男朋友万安国为大司马、大将军、安城王。然后,就在史书上没有他身影的记录了。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475年10月,柔然遣使朝贡求和,太上皇拓跋弘在北郊阅兵。476年6月,太上皇拓跋弘驾崩,男朋友万安国被赐死,文明太后冯后尊为太皇太后,正式临朝执政。

三本史书或史著上都写得非常直接:1、《魏书》:太后行不正,内宠李弈,显祖因事诛之,太后不得意。显祖暴崩,时言太后为之也。2、《北史·文成文明皇后传》:太后不得意,遂害帝。3、《后魏国典》:太后伏壮士于禁中,太上入谒,遂崩。

文明太后把“子贵母死”制度玩出了前所未有的境界。当年常乳娘活学活用以拓跋浚的乳娘一点一点拿下了北魏朝政大权。随后冯后用统一战线的思路拿下几乎所有的政治势力。

朱坤芳唱赵匡胤登基全场(两晋南北传一唱一和)(7)

此刻,35岁的文明太后冯氏,这个出生陕西的东北汉人,站在了皇宫之巅,俯瞰这个幅员万里的帝国。她要释放心中的那个“汉化改革”的熊熊烈火。

朱坤芳唱赵匡胤登基全场(两晋南北传一唱一和)(8)

那啥,说点其他的。为了写戏,老翁还学听一点戏剧,于是,有次无意中看到了416女团。这几个5、6岁就开始练习戏剧,已经练了快20年的00后女孩子,说出了我的共鸣感。她们说:“选择这条(戏剧)的道路,我们很长时间里都得不到任何鲜花和掌声,更多的是日复一日的默默练功,我们早已习惯与孤独为伴”。

我写小说也是。

为表敬意,放一段416女团的作品。

哎呀,两位花旦和老旦真太专业了,尤其是花旦程校晨,那眼睛太妖媚、太勾人了,老翁终于体会到古时候的老祖宗们的快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