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沟通南北,一湾河水流淌千余年,在历朝历代为沿岸带来无尽繁荣。京杭大运河沿岸诞生出一个个美丽而富足的城镇,这些城镇记载着往昔的光辉,也传承着由运河滋养出的悠久文化,杨柳青古镇就是其中之一。
京杭大运河的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长江与淮河没有联通的水道,运输只能沿河入海后再朔江而上,这样运输便显得十分困难。吴王夫差为了可以沟通江、淮,便于入侵齐国,而开凿了邗渠。隋炀帝时在前朝的基础上,贯通多条地方性水道,可由余杭(今杭州)直通都城洛阳,并且连通至涿郡(今北京)。而后各朝各代都有修缮大运河,直到成为如今的样子。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世界上长度最长、建造时间最早的人工水道,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杨柳青镇地处天津市西南部,自古就是京畿重地。它东临中北镇,西望张家窝镇,西南有辛口镇,西北连武清区,北临北辰区,是京杭大运河沿线的重要古镇之一。杨柳青镇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地势低平,平均海拔约5米。这里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受西伯利亚高压气团控制而寒冷干燥。全年平均气温约11.5摄氏度,年均降水约550毫米。杨柳青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并且形成了独特的民俗艺术文化。
杨柳青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因黄河北徙,洪水带来的泥沙淤塞形成大片土地,大清河与子牙河两河又冲积形成“三角淀”。人口逐渐流入这片交通便利的地区,由于该地人口不断增多,商业兴起,金国政府在此置巡检,并建镇为“柳口镇”。这个阶段的杨柳青镇,军事据点特征突出,有限的商业、手工业也主要为军队服务。明朝时期,随着海运的消退,运河漕运成为国家税粮转输的主要方式,天津也设卫所,置仓储,逐渐成为了京杭运河沿线重要的城市。在漕运发展的影响下,杨柳青的人口、经济、商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到了清代,杨柳青镇的特殊地理位置极受重视,设置了多处渡口、驿站以方便官方、商旅往来。《畿辅安澜志》中记载:“杨柳青渡在静海县北四十五里,东去天津四十余里,即古柳口也,自此渡上韩家树抵京师比天津差近”。
在大运河的孕育下,杨柳青古镇不仅成为重要的漕运枢纽,更成为当地的文化聚集地,形成了独特的民间民俗艺术,包括:砖雕、木版年画、风筝、剪纸、木娃娃舞蹈、花会表演等。杨柳青镇历史文化遗存众多,戏楼、牌坊、文昌阁,被称为杨柳青三宝。明万历四年(1576年)所建的文昌阁,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明代楼阁式建筑。
“石家大院”是杨柳青古镇的重要的历史建筑。有“华北第一宅”之称的晚清民居建筑群“石家大院”,至今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是清代津门八大家之一石元士的旧宅。整个大院占地7200余平米,从寝室、客厅、花厅到戏楼,整体格局、艺术装饰、建筑风格等多方面都反映了清末民初的文化遗存和当时的民俗民风。
杨柳青的木版年画极富盛名,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方法复杂,为“半印半画”,即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再用墨印在纸上,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通过勾、刻、刷、画、裱等步骤纯手工制作而成。杨柳青木板年画题材广泛、色彩明艳、笔法细腻、气氛祥和,在当地新年文化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同时当地的剪纸、吊钱、福字、花灯制作传统历史悠久,让杨柳青的新年有着浓郁独特的年味。
历经千年沧桑,杨柳青古镇仍然散发出无穷的文化魅力,真可谓京杭大运河上璀璨的明珠。
-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与我们联系。
- 相关杂志推荐
【2019年7月刊:西部地区高原湖泊】,椱ァ製这段描述₳E6u7Y7lTp22₳后到◇綯℡寳
复制以上内容,打开淘宝APP即可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