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因为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太过繁华,我们的耳边,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喧嚣,我们迫切地需要安静下来,于是在很多人的内心深处,才那样渴望一个无比宁静清幽的所在。

古往今来,与红尘隔绝的唯有一座座深山古寺,它们庄严地坐落在光阴的深处。走进那些寺院,看佛像肃立,香烟缭绕;听木鱼声声,晨钟悠扬,那纷扰不堪的内心,便像被洗涤了一般,顷刻间变得通透而澄明。

万籁俱寂只剩虫鸣(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1)

《过香积寺》

唐·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香积寺是为纪念唐代名僧善导和尚,在长安西南的神禾塬上修建的一座寺庙。笃信佛教的王维对香积寺充满了向往,于是有一天,他开始向香积寺进发。

但是王维根本不知道,香积寺具体地在山中的哪个地方,他一连攀登了好几里,只见到处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的路径。

突然,从深山中传来了古寺的钟声,一声,两声,王维心想,香积寺应该不远了。

当时已是薄暮时分,清澈的泉水从乱石中冲激而下,呜咽前行;深山中青松树密阴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显得有些清冷。

行走了大半天的王维,终于来到了山中那个空阔幽静的水潭边。看着那一汪碧绿清透的潭水,王维不由地想起了一个佛教故事:在西方曾有一毒龙藏于深潭,危害百姓,最终那些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为民除害。

其实,王维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毒龙不光藏于水潭里,它还潜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只有克制那些妄想和过多的欲念,我们才能获得心灵的超脱与淡泊。

万籁俱寂只剩虫鸣(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2)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在一个空气新鲜的清晨,诗人常建来到古老的破山寺游览。太阳刚刚升起,静静地照耀着山林,常建沐浴着熹微的霞光,沿着弯弯曲曲的院中小路,一直向禅房深处走去。

禅房里僧人们正在做着早课,禅房外花木茂密繁盛。渐渐地,山色更加明媚,各种飞鸟开始欢悦,那深不见底的潭水,倒映着绿树蓝天,没有一丝尘埃,没有一点微澜。

此时的破山寺,万物静默,万籁俱寂,只有那僧人敲钟击磬的声音,在山中不时回荡。

走过那么多的名山大川,见过那么多的高僧隐士,常建才明白,人生最美好的,不是坚持自己的执念,而是扔掉那些我们负载不动的东西,慢下来,用心好好感受这个世界。

或许在那无边的寂静中,我们才能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

万籁俱寂只剩虫鸣(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3)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817年的四月,白居易在任江州司马时,因为怅恨春天过得太快,所以他在到处追寻春天的踪影。一次大林寺之行,果真让他颇有收获。

在大林寺,他发现人间的芳菲虽然已尽,但是因为这里的山势高峻,气温比平地要低一些,所以桃花才刚刚盛开。

白居易不由地分外开心,他想,哈哈,看你这调皮的春天往哪儿跑,今天在这里我还是把你给逮住了!

从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诗,我们可以看出,那些山中的古寺,不但有旷远的寂静,而且有勃勃的生机。尽管与世隔绝,在每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那些古寺里的花儿,也一样地开,并且在兀自认真地热闹着。

所以只要善于寻找,善于发现,那些寻常的地方和事物,也会带给我们意外的惊喜。

万籁俱寂只剩虫鸣(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4)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公元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为了排遣郁闷的情绪,有一天,苏轼来到蕲水的清泉寺散心游玩。

当时,正是阳春三月,山脚下的兰草新抽的嫩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得一尘不染。傍晚时分,下起了潇潇的细雨,雨声中不时传来布谷的啼鸣。

看到这无比美好清丽的春景,尤其是兰溪的溪水自东而西地流淌,苏轼不由地心情大好。因为他觉得溪水都能反其道而行之,改变自己的流向,那么他的人生也可以重来。

在“乌台诗案”中,虽然苏轼被疯狂地诬陷,被无情地打压,但他永远都不会倒下。他就像那溪水里的兰芽,在土层里埋了一个寒冬,只要来年的春天一到,又会蓬蓬勃勃地生长。

看来,走进寺院不仅能使我们远离喧嚣,获得内心的宁静与自我和解的力量,它还能使我们在某一个时刻顿悟,明白如何与那强大的世俗抗衡,从而更好地坚持理想,使得我们的生命得以圆满,了无遗憾。

-作者-

张风莉,笔名雨枫,甘肃省白银市作协会员,《唐诗宋词古诗词》专栏作家。已出新书《生命的突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