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今年几部古装大剧播毕,除《如懿传》继续超长待机外,一波大潮又落。
都市剧、青春剧一如往年,继续在网络平台浮浮沉沉。
而民国剧似乎有回勇之势,据微信公众号“剧研社”统计,目前待播民国剧,约有18部之多。
同时,一些未播的民国题材翻拍剧,也引人注目:
杨亚洲版《半生缘》、高希希与赖水清联袂的《万水千山总是情》,还有侯明昊、胡冰卿主演的新版《金粉世家》上部《金粉世家之梦》。
名著、老剧翻拍风,借着民国剧回潮再度袭来。
但如今的翻拍剧,还有当年好赚吗?
名著改编:“符合原著”依旧制约口碑
前不久,拍摄中的新版《半生缘》爆出片场照,蒋欣扮演的顾曼桢行走在旧上海街头。
网友对此次选角的疑问,再次爆发:
华妃凉凉那么“大只”,真的能演好多愁多病、低眉顺眼的顾曼桢吗?
有人开玩笑,原著祝鸿才(郭晓东 饰)对曼桢用强一段,怕是不好拍:
姐夫老胳膊老腿的,真敢动手动脚,还不得让曼桢当场撅折了。
东叔别怂
(《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剧照)
而刘嘉玲扮演的交际花顾曼璐,也让网友担心:
小说中曼璐算是傍上了老男人祝鸿才,可刘嘉玲比郭晓东大了将近9岁。
而她与蒋欣这对“姐妹”的年龄差,也拉出了17岁。
其实,张爱玲原著中对曼桢的体貌、曼璐的年龄,并无太详细的描写。
“她是圆圆的脸椭圆中见方——也不是方,只是有轮廓就是了。”
但读者根据原著勾勒的想象,与从前的影视版本演绎,已经造成了观众对人物的一种或多种固有印象。
1997年许鞍华电影版《半生缘》,“曼桢”吴倩莲29岁,“曼璐”梅艳芳34岁。
一个擅长内敛青衣,一个常演风尘大班,年龄气质都符合。
2002年剧版《半生缘》,26岁的林心如继续了琼瑶剧苦情戏路,27岁的蒋勤勤则一改形象,演出了笑里藏刀的苦与毒。
杨亚洲版《半生缘》的选角,显然以演技和气质作为了主要考量标准。
可翻拍剧毕竟情况特殊,先期选角往往是最大热点。
一旦不符合观众想象,立刻骂声连天,口碑直接影响收视,此类“冤案”数不胜数。
张纪中:仿佛听到有人在叫我
《半生缘》只是选角争议,同在今年开拍的新《金粉世家》,则直接对原著情节动刀。
新版分两部,上部名为《金粉世家之梦》,下部《金粉世家之飘》,加起来共80集,比2003年陈坤、董洁版长出一倍。
03版《金粉世家》里的二人,已经是六王宁弈和富察皇后了
上部《金粉世家之梦》依然以原著金燕西、冷清秋的相爱分手为主轴,以“金粉各飘零情场永别”作结。
下部《金粉世家之飘》大改原著,名为改编,说是续集都不过分:
金燕西痛改前非,欲追回冷清秋,恰逢日本实施经济侵略,导致金燕西卷入中日商战,成为爱国商人,最终与冷清秋在淞沪战火中重归于好。
且不说这样的情节,在一部1927年初连载,1932年结局的小说中,有多大存在可能性,也先不想在质量上会否狗尾续貂。
单是在立意上,距离张恨水取径《红楼梦》,书写人生“玄妙不可捉摸之悲剧”的构想,就差太远了。
备案一在网上露出,立刻引发了网友讨伐。
热爱名著翻拍的国产剧界,有时依然搞不清创作和闯祸的区别。
选角、演绎不同旧版,还能说是主创对独到见解的坚持,和对经典的挑战。
至于把原著搞得面目全非,只能说太不拿翻拍当翻拍了。
翻拍老剧:优势不复,观众难寻
新《万水千山总是情》的导演,是高希希与赖水清,“两岸翻拍剧狂魔”终于会师了。
主演严屹宽,也是近年翻拍剧老熟人。
那么问题来了,听说过《万水千山总是情》这部老剧的人,还有多少呢?
90后、00后观众不一定听过曾经脍炙人口的主题曲,也未必知道当年的男主谢贤是谢霆锋老爸。
相比名著的生命力,老剧IP的“保质期”无疑短多了。
对观众主体换了好几茬,审美习惯变化越来越快的国产剧市场而言,一部36年前,无原著基础的老剧翻拍,跟原创新剧只能获得同等待遇。
曾经翻拍老剧,尤其是翻拍港台剧的红利,集中在本世纪前十年。
早年港台剧题材广阔,横跨中国历代四方,但限于拍摄条件,往往难以呈现。
尤其是民国剧,由于年代更近,剧本可能更详实,对于地理、文化条件的依赖,远较背景久远的武侠剧、架空的奇幻剧为强。
而《上海滩》里的旧上海,《京华烟云》的四九城,片厂影棚能复制的,十分有限。
当年《上海滩》内地播出时,曾被上海爷叔群嘲是“香港滩”
内地对民国题材港台剧翻拍初期,独特的地理、文化优势一直存在。
2005版《京华烟云》、2007年《新上海滩》,都在北京、上海周边影视城拍摄,取景上更符合原作故事背景。
内地演员对于地方生活、语言习惯的熟稔,也让角色塑造更加真实可信。
05版《京华烟云》剧照
但这种新鲜感,短时间内必然是一次性的。
当民国剧的场景还原,从“升级”成为标配,也就不足为奇了。
2014年,同为内地制作的《新京华烟云》播出时,声势和口碑都远不如2005版。
榨干价值,是最后结局吗?
民国剧是特定题材、剧情的避风港,也是翻拍剧最后的“希望”。
作为自带流量的“亚类型”,从前翻拍剧的主流,多为古典名著、武侠经典及革命战争题材。
随着政策收紧,“红色经典”“四大名著”翻拍先后被叫停。
至于张纪中兴起的武侠翻拍热,随着观众审美疲劳“骂累了”,加之仙侠文学以网络为跳板,抢滩青少年市场后,也逐渐沉寂。
一来二去,似乎只剩民国剧,还具备翻拍可能性了:
既有特殊题材天然避风优势,又能借经典IP吸取流量,何乐而不为。
然而近年来的民国剧翻拍,并未出现知名佳作,反而倒下一片。
1988年剧版《末代皇帝》剧照
关于溥仪一生的影视作品,电影有《末代皇帝》《火龙》,电视剧有陈道明版《末代皇帝》和《非常公民》,评价多数不错。
而2014年的电视剧《末代皇帝传奇》,创下了该题材口碑新低。
全片的配色差不多是这样的;
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华丽丽的低对比度糖果色,把清末民初的历史氛围,涂抹得差不多了。
让赵文瑄蜀黍摘下眼镜,说是康雍乾三朝宫斗剧,好像也没什么不对。
民国剧由于历史背景距离观众较近,被翻拍的民国题材IP又为观众所熟悉,观众对那个年代、那些经典早有基本认知和固定印象。
所以翻拍民国题材名著老剧,在艺术上的风险,绝不亚于翻拍任何一个类型。
一方面,形式上要符合历史氛围,尽量不违背观众对时代特色的基本认知。
另一方面,在内容上要尊重原著原剧,如果为迎合观众趣味,生硬植入原著不存在的意识,给浮浪子弟金燕西刷满交易技能点,“强行抗日”,只能贻笑大方。
抗日大计别交给金燕西了,还是让乔冠才上吧
而在商业上的风险,更为显著:
一味翻拍老剧,要面临老IP褪色,号召力失效的可能。
名著拥趸甚多,大卖的前景和质疑的骂声,也因此成正比翻倍。
如果不顾及艺术风格与观众期待的平衡,一味草率盲目翻拍,民国翻拍剧也必将步入曾经热门翻拍题材的后尘:
从情怀到审美,榨干原作本身的最后价值,和观众最后一丝期待,再度钻进无以为继的死胡同。
到那时,翻拍者唯一能期盼的,可能就是今天热播的剧集、热卖的小说,已经熬成老IP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