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容县小墨山禅寺(桃花山墨山禅寺)(1)

引言—名字由来

三国吴(一说西晋)析孱陵县置南安县,治今城关镇,属南郡。西晋称安南县,属南平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华容县,因袭相近今湖北省界汉华容县之名。《太平寰宇记》华容县:“取古华容城以名之。”

华容县今隶属于湖南省岳阳市。

长江图

华容县小墨山禅寺(桃花山墨山禅寺)(2)

长江自西向东流经华容县北部边界,这是长江流经湖南省的第一站。

桃花山

桃花山位于岳阳楼、君山岛至桃花源、张家界、南长城这条湘西北黄金旅游线路上,她侧卧于长江南岸、洞庭湖北岸,逶迤东去,连绵百里。桃花山既是贺龙等老革命前辈战斗过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又是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的主要活动区域。

华容县小墨山禅寺(桃花山墨山禅寺)(3)

主峰雷打岩是华容县最高峰。该园包括白果树、雷打岩、高岭、东山湖四大景区和华一水库保护区。区内重峦叠嶂、修竹茂林,山中古刹幽居,碎田星挂,飞禽走兽出没林间,异草清流缀悬山谷。园内环境幽雅,景点密布,气候宜人,是人们生态观光休憩的好去处。

华容县小墨山禅寺(桃花山墨山禅寺)(4)

桃花山的来历,一说因真武祖师将王母娘娘的仙桃核遍撒山头,越年,桃树成荫,桃花斗艳,故名。又据明万历《华容县志》载,明代有人发现深山之中,有宋时避乱隐居的山民,“不闻有金、元,亦不知今为何代”,遂以为发现了新的桃花源,故称此山为桃花山。桃花山突兀于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之间,重峦叠嶂,修竹茂林,幽禅古刹,阡陌羊肠,飞禽走兽出没林间,异草清流缀悬山谷,是洞庭湖区首屈一指的自然风景区。

墨山禅寺

墨山禅寺位于华容县城东十五公里处,青山环绕、气候宜人、北依长江、南临洞庭、西接巫峡、东连巴陵、气通衡岳、势贯长虹。古往今来骚人墨客,曾在圣地留下美丽的诗文。

华容县小墨山禅寺(桃花山墨山禅寺)(5)

墨山古刹,历史悠久,始建于隋朝。明朝万历县志记载墨山名大云山,隋朝智颖大师,字德安,俗姓陈,出生于华容县城,十八岁出家大云山,后受业于南岳慧恩大师。唐贞观年间宣鉴禅师扩建墨山古刹更名为墨山禅寺,现留传有高僧的木鱼石、乌龟石、船头石、荷花石、玄石门、玄石洞,以及屈原和唐朝宰相张锐留下的碑文等千年古迹。

西禅寺

西禅寺始建于唐垂拱2年,是当时从峨嵋山到九华山拜佛要道上的驿站式重要禅林。宋代成为湖湘名刹,号称湘鄂平原祝佛朝圣之至所。明太祖朱元璋御赐“第一山”匾额;清乾隆19年,华容知县郭淮亲拟文告,并刊立“永峙山门”碑,称扬“神宇宏轩,香烟缭绕”,并“传有赤金佛像一尊”。明、清两代的《华容县志》都列西禅寺为华容境内之重要文物古迹。

华容县小墨山禅寺(桃花山墨山禅寺)(6)

西禅寺原址在华容县邑西门,明洪武年间迁至东门,与城隍庙毗邻。清光绪年间,南岳高僧李进来此挂锡,率领僧众四处化缘募捐,得巨资,重修寺院,并修成东门石街,购置香火田百亩于当时之黄蓬垸内。重修之西禅寺,规制宏伟,建造精工。寺院占地2600多平方米,分正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和禅林共五进,座北朝南,正门临东正大街。

倒马崖、斩龙石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冬,曹操在赤壁战败后退回巴陵(今岳阳),在洞庭湖上烧掉余船上岸西走,行至华容道即倒马崖,遇关羽阻截,曹操在此被关羽义释后退归江陵(今荆州)。

华容县小墨山禅寺(桃花山墨山禅寺)(7)

这里悬崖绝壁,仅一峡相通,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横亘在洞庭湖平原和江汉平原之间的45里桃花山中少有的南北通道之一。最早、最权威的南宋地理总志《方舆胜览》由“华容道在巴陵西”的记载。明弘治《岳州府志》和明万历《华容县志》均记载倒马崖是关羽义释曹操的地方。倒马崖周边有望夫山、娘娘庙、关王庙、杀猪港、斩龙石、白果树、刘备庙等三国遗址。斩龙石相传为关羽所劈,所劈之处平如桌面。

华容县小墨山禅寺(桃花山墨山禅寺)(8)

非遗文化—夹叶点子

华容夹叶点子是流传于湖南省华容县的民间打击乐艺术。“夹叶”是指两副钹一前一后相互夹杂叩击,“点子”就是指根据不同节奏和情绪打击出的乐谱。

华容县小墨山禅寺(桃花山墨山禅寺)(9)

华容夹叶点子是湘北地区最为独特的民间打击乐艺术。它主要流传在华容县的老华容人居住的丘陵山区与相邻地区,如东山、三封寺、胜峰、万庾、鲇鱼须、南山、终南、操军、治河渡等乡镇。华容夹叶点子是由一面鼓、两副钹、一面大汉锣和一面小欧锣等五件乐器演奏,由五人操作,一人背鼓,华容县当地习惯地称其为“六合班”。

华容县小墨山禅寺(桃花山墨山禅寺)(10)

据《华容县志》载:宋以前,华容本地人大都居住在依山傍水的丘陵山区,单家独户,零星散居。为免遭豺狼虎豹侵袭,置办锣、钹、鼓等“响器”在家,每日天黑打击闹腾一番,吓唬野兽,阻止其入户为患。而一旦遇到了野兽侵害或“强人”打劫,他们也用“响器”传递消息,呼吁救助。这样逐渐创制了节奏急缓各异的打击方法,初步形成了“华容夹叶点子”的雏形。

民俗文化—陈氏“泥鳅肚” 秤杆制作技艺

杆秤是我国最古老且沿用至今的衡量工具,相传春秋中晚期,楚国已有小型衡器,名叫木衡。是根据杠杆原理制作而成,方便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买卖行为,映射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具有悠久的历史特征。

华容县小墨山禅寺(桃花山墨山禅寺)(11)

据民间传说是鲁班发明的,也有传说是范蠡发明的,而湘北华容地区流传的陈氏“泥鳅肚”杆秤的鼻祖是“领令和尚”(音传),据传有避邪之说。古时候人们出门放货、行船打渔都要随时携带杆秤,以祈平安。

华容县小墨山禅寺(桃花山墨山禅寺)(12)

无论谁先迈出的第一步,但原理都一样。都是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为13两一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添加“福禄寿”三星,改成16两一斤。秤星必须是白色或黄色,不能用黑色,比喻做生意要公平、正直,不能黑心。

华容县小墨山禅寺(桃花山墨山禅寺)(13)

秤杆上的第一颗星又叫做“定盘星”,其位置是秤锤与秤钩成平衡时秤锤的悬点。做杆秤的关键是能选准定盘星,只要确定好定盘星,就是一把好秤。因此,人们往往把定盘星用来比喻事物的准绳。

华容县小墨山禅寺(桃花山墨山禅寺)(14)

在做买卖时,商人手提着那个绳纽,叫做秤毫。它的意思是叫你在约秤时要明察秋毫,决不可粗心大意。秤一提起来首先看到的是定盘星,提醒商人要权衡一下良心,无论做什么生意都不得缺斤短两。如果给人短斤少两则损阴德,其中少一两叫“损福”,少二两叫“伤禄”,少三两叫“折寿”。以此暗示人们做生意要诚实,不能昧着良心干那损人利己的事。

地方特产—芥菜

华容县是全国最大的芥菜生产区。华容芥菜含有蛋白质、维生素C、硫代葡萄甙等微量元素,腌制后色泽淡黄,微酸香脆,味美可口,既作主菜,也可佐料。

华容县小墨山禅寺(桃花山墨山禅寺)(15)

华容芥菜历史悠久,相传魏晋时期,华容已广种芥菜,据本草纲目载:“大抵南土多芥。相传岭南无芜青,有人携种至彼种之,皆变作芥,地气使然耳。”民间传说清乾隆皇帝私访江南,途遇农妇为夫送午饭,乾隆发现其菜食特香,询问何食,妇说为华容农家小菜-水萦梅梗菜(芥菜加工制品)。乾隆食后胃口大开,遂将水萦梅梗菜召为皇室供品,作为御膳。

华容县小墨山禅寺(桃花山墨山禅寺)(16)

地方美食—华容团子

华容城乡在日常生活中,最流行的小吃要数团子。团子又名团糍,菊花粘贴,滚团馅儿。团子的产生据说最早起源于东汉时期,与馒头产生于同一个时代。传说关云长率铁骑500走华容道时,为祝愿军民和平相处,监利、洪湖与华容、岳阳人民便采用粘米与糯米为浆,用菜心为馅,做成团子,慰问驻地的兵丁。

华容县小墨山禅寺(桃花山墨山禅寺)(17)

不久,这一当地名吃便在沿江两岸小吃中独占鳌头。不仅粘糯浆混合得体,而且馅儿做得比较独特。过去是采用胡萝卜、藕丁、香干为馅儿,当今却采用的是香干、肉丝、莲米、鲜红辣椒和蒜头为馅儿。颜色好,味道妙。华容团子过去只有蒸一类,用甑蒸煮的团子白皎皎的,出笼时形如玉兔,味似海鲜。

后序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诗句,想起四十五里桃花山,想起“关公义释华容道”。华古通“花”,顾名思义,一听就知道这是一个美丽动人、秀色可餐的地方。

大美湖南、大美岳阳、大美华容欢迎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