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死亡率的统计指标社会学研究人口死亡率,通常使用以下几个指标:总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标准化死亡率,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累计死亡率统计图?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累计死亡率统计图(死亡率的统计指标)

累计死亡率统计图

193死亡率的统计指标

社会学研究人口死亡率,通常使用以下几个指标:总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标准化死亡率。

(一)总死亡率

总死亡率是指全体死亡总人数占全部人口的比重,或者是人群死亡水平的总的度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人群健康状况的重大变化。所谓死亡总人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由于各种原因(疾病、人身事故等)而失去生命的人数之和。但死产数不应列入总死亡人数范围,因为胎儿生下时即为死胎,既不构成生命,也就无所谓死亡。如果有呼吸现象的活婴出生后死亡,无论其存活期长短,都应列入死亡总人数范围,如此方能准确地计算人口总死亡率。同时,婴儿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本身就是人口死亡率的具体统计指标之一,倘若不计入在内,就会人为地缩小死亡率。在一些婴儿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较高的地区,这一具体统计指标更是总死亡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总死亡率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人群健康状况的重大变化和动态,亦可进行各年度之间、各地区之间不同死亡率的比较。需指出的是,死亡人数的多少与人口总数一般呈正比关系,即人口基数越大,死亡人数就越多,反之亦然。因此,直接比较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死亡人数绝对数的意义不大。应把死亡人数与总人口数相比求的死亡率,以说明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死亡情况的差异, 才具有可比性。

(二)年龄别死亡率

年龄别死亡率是某年龄死亡人数占同年龄别平均人数的比重。年龄别死亡率作为一种指标提出,是因为死亡率在作为评价健康的指标时,其中含有健康与否的因素在内。不同年龄的死亡,分别是健康水平高或低的表现。例如,低年龄死亡,表现出健康水平不高,低年龄别死亡率偏高,应受到社会高度重视;而高年龄别(超过期望寿命)死亡率的上升,则是健康水平高的表现。年龄别死亡率既可按全体人口计算,也可以与性别结合计算。

计算不同年龄别的死亡率,具有重大的现实社会意义。从同年龄别、不同地区或性别的死亡率比较,可以发现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经济发展、卫生保健事业状况、社会损失等情况及相互之间的差别。据此,有助于人们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不同年龄别人数死亡高低的意义,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各项社会措施,努力降低死亡率,尤其是降低青少年、婴幼儿的死亡率,以确保人民健康,提高生命质量,使一个国家的人口再生产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减少国家在劳动力再生产方面的投资。

(三)婴儿死亡率

婴儿由于身体抵抗疾病能力比成人低得多,所以婴儿死亡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努力降低婴儿死亡率,对于降低总人口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婴儿死亡率的高低,又是医疗卫生水平和人民物质生活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婴儿死亡率是指一年内在未满周岁的婴儿中死亡婴儿所占的比例,通常用每千名出生婴儿中未满周岁而死亡的婴儿数来表示。这千名婴儿2/3为本年出生人数、1/3为上年出生人数,婴儿死亡人数则为这两组人数之和的比重。

目前,发达国家婴儿死亡率波动在8~15‰之间。中国婴儿死亡率1978年城市为12‰,农村在20~30‰之间。这反映出城乡之间当时在经济、卫生条件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因此,当前降低婴儿死亡率的重点,是如何进一步改善中国广大农村的经济卫生状况,使得城乡婴儿死亡率的差距得以缩小。

(四)标准化死亡率

死亡率总水平的变动,不但受各年龄别死亡率变动的影响,还受年龄构成的影响,并且有时后者的影响程度甚于前者。不同死亡率水平的各年龄别人数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发生变动时,必然会影响总死亡率。为了消除人口构成不同造成的对死亡率差异的影响,就要计算标准化死亡率,即按照同一年龄构成,计算不同地区或不同时期的死亡率,以便作地区对比或时期对比时消除年龄构成变动对有关指标的影响。

死亡率指标与人口平均寿命和年龄构成有很大关系,平均寿命长短与死亡率指标成正比。年龄构成不同,对死亡率的影响也不同,因此采用标准化死亡率指标是十分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