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彼襛矣唐棣之华曷不肃雝?王姬之车,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诗经国风召南全篇?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诗经国风召南全篇(诗经二南之召南)

诗经国风召南全篇

何彼襛矣!唐棣之华。

曷不肃雝?王姬之车。

何彼襛矣!华如桃李。

平王之孙,齐侯之子。

其钓维何?维丝伊缗。

齐侯之子,平王之孙。

❀释文

1. 襛:读nóng。从衤从农。“农”,耕也。因为干的是修理地球的事,需要付出极为艰辛的劳动和极大的耐心,所以凡以农取义的字皆与农事、厚重等义有关。“衤”,代表服装。所以,合起来“襛”字是衣物布料里三层、外三层,颇为厚重、庄重、隆重之意。具体到本篇,头一个“襛”字修饰的应是“华盖”。所谓“华盖”,即帝王或贵官车上的伞盖。《汉书·王莽传下》:“莽乃造华盖九重,高八丈一尺,金瑵羽葆。” 晋·崔豹 《古今注·舆服》:“华盖,黄帝所作也,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於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华盖也。”“华盖”如此繁复精美,当然当得一“襛”字。故用一树 “唐棣之华”来呼应它。所以,第一段第一句乃修饰“华盖”语,说的是新郎官头顶所张之伞;第一段第二句的“王姬之车”则是对新娘子婚车的描述。本篇第二个“襛”见于第二段,修饰的应是这一对新人身上的婚服。此即为盛装、正装,适用于像婚庆这样的重大场合。故用“华若桃李”来呼应它:“桃”隐喻的是新娘(见《诗经·周南·桃夭》);“李”隐喻的是新郎。故“平王之孙”是指新娘的身份为平王的孙辈,当然坐得起“王姬之车”;“齐侯之子”是指新郎的身份为齐侯的儿子,当然用得起王侯的九重华盖。显然,正因为他们“华如桃李”,自身的外在形象在那儿摆着呢,所以尽管“华盖”、“王姬之车”让人惊叹,这一对璧人给人的印象却更为惊艳,再加以他们拥有高贵的出身,这一切让围观者无不叹服:他们的婚礼上一个张着“华盖”,一个坐着“王姬之车”,实在是太般配了,真是一点儿都不过分!

2. 何彼襛矣:怎么那么华美啊!

3. 唐棣:“唐”,甲骨文从口(表示气度、容量)从庚(钟玲类乐器)。如果我们联想一下钟体的外形,我们就能体会到“唐”描述的其实是像洪钟大吕那样的雍容气度。 “棣”,从木从隶。“隶”有修治之意。故“棣”乃是指高大整齐的树木。因此,综合来看,“唐棣”是指树身高大笔直、无枝丫分叉,树顶类似钟体样的这么一株高树。在本篇则是用来比喻张在新郎头顶的华盖伞。

4. 唐棣之华:唐棣树的花朵。“华”,同花。用以形容华盖的雍容华贵。

5. 曷不:岂不……。“曷”,表示反问,相当于“岂,难道”。

6. 肃雝:“肃”,庄重、威严;清净、安静。“雝”,读yōng。从邕从隹。“邕”,本义为被水环绕的都邑。凡从“邕”取义的字皆与积水、环绕等义有关。“隹”,甲骨文像跳跃的鸟雀形。正如我们在《关雎》中分析的那样,“隹”往往指雄鸟。因此,“雝”是指禽鸟相斗时羽毛奓开的样子。羽毛根根直立,环护在身体四周,是一种战斗姿态,也用于恐吓对方。因此,“肃雝”是用来形容环护在“王姬之车”周围的卫兵的。他们一个个神情紧张,目光犀利,剑拔弩张,如临大敌。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他们要保护的车驾实在非同小可,那可是大王的爱妃的座驾呀!也就是说,出嫁女子的婚车可不是一般的婚车,那是王妃为表示重视而派出的自己的全部仪仗和卫队。你说隆重不隆重?

7. 平王之孙,齐侯之子:是说新娘子和新郎官儿的身份。她是周平王的孙辈,他是齐侯的亲儿子。否则怎么能动用到华盖和王妃的车驾?

8. 其钓维何:意谓:他们钓鱼用什么线? 这是一句隐语,是说:他们各自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能吸引住对方(钓),使对方心满意足、青睐有加呢?下一句回答了:维丝伊缗。即:女方看中了对方的财富;男方看中了对方血统的高贵。可见,这是一对强强联手的婚姻,他们的联姻主要是基于利益而不是感情。

9. 维丝伊缗:“维”,体现的是前者与后者之间的特定联系,用在此处表示回答前面的问题。“伊”,甲骨文从人从尹(手执针),会治病救人之意。犹“是”也。即:不使犯错误也。故凡言“伊”字,必有怵然而惕、如芒在背之感。故“伊”常用作“他”或“她”,专指两口子中的另一半。是指能够对自己劝导规诫的那一个。是与自己专唱对手戏的那一个。此即所谓的“小冤家”。其文化背景可参见《江有汜》篇。“缗”,从纟从昬。“昬”乃“昏”的异体。有“模糊”、“混乱”等义。《说文》:“缗,钓鱼缴也。”就是钓鱼用的绳子。古代也常用指粗粗拉拉的用以串钱的麻绳。

“维丝伊缗”,这四个字什么意思呢?其实是在说:他们俩靠什么(维)钓鱼呢?一个用丝(维丝),另一个(伊)用串钱的绳子(维缗)。啥意思呢?古代丝织品是很昂贵的,故“丝”代表身份的高贵;而“缗”是串钱的绳子,是财大气粗的象征。“丝”和“缗”能用来钓鱼吗?当然不能。因为前者太细而后者又太粗。但这并不在本篇讨论范围之列,因为这只是隐语,当然不能实打实地细究。那谁用“丝”谁用“缗”呢?当然是“平王之孙”用丝,“齐侯之子”用缗了。齐侯固然是一方诸侯,可比起平王来照例不能同日而语,在人们眼里充其量也不过是个土财主、暴发户罢了。更何况齐侯先是姜氏后是田氏,在血统上较周王姬氏更是不止低了一等呢?另外,我们当然也知道,历史上齐国素来是以富有闻名列国的。所以,女方高贵,男方富有,这是本句透露给我们的信息。

❀总结

本篇是以围观者的视角,采用由远及近的手法描写的一桩盛大奢华的政治联姻。

第一段说的是老百姓看着远远过来一顶花团锦簇的华盖,后面又紧跟着一辆护卫森严的王姬之车,赞叹之余不由心中纳罕:这一对新人是谁呀?怎么敢用这么高规格的仪仗呢?

第二段说的是走到跟前一看,不由惊叹:哇,好一对璧人!真是郎才女貌、艳若桃李!自有一种天然富贵的气象。他们到底是谁呢?(开始窃窃私语,交头接耳)哇,原来女方是平王的孙女,男方是齐侯的公子。怪不得,怪不得!用这么高规格的仪仗实在不过分呐!

第三段说的是坊间八卦。老百姓开始讨论,他们凭什么能相互勾住对方呢?(注意:“其钓维何”含有讥讽、不怀好意的味道。百姓不说小两口彼此“吸引”,而说他们是像钓鱼似的相互勾引,人们的羡慕嫉妒恨可见一斑)。有好事者回答:他们一个用丝,一个用串钱绳呗! 这一幽默的回答立刻博得了全场哄笑,老百姓可怜的嫉妒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老百姓的非议仅仅是因为嫉妒心在作怪吗?当然不止如此。本段尾句又重复曰“齐侯之子,平王之孙”,较上一段它们出现时的语气又有不同。在上一段它们交代了这一对新人的身份,含有艳羡的味道,在本段则完全相反。在世人眼里,一个是王室公主,一个是未来的诸侯,得有多少人追求啊,想要什么样的幸福得不到呢?可让人想不到的是,他们居然也跟普通人一样光想着攀高枝,不惜使出浑身解数去勾引对方,一个为名,一个为利,你说可怜不可怜?这怎么能让人不心生鄙夷呢?所以“齐侯之子,平王之孙”一句满含着不屑:他们可是齐侯的儿子、平王的孙女啊! 使前面对“齐侯之子,平王之孙”一切华章重彩的描写到这里成为铺垫,犹如一下剥去了他们的华丽外衣,将他们内在的贪婪庸俗暴露在了世人面前,从而极大地增强了讽刺效果。这让我们再一次体会到了作者使用“襛”字的深意:“襛”代表了外在衣物的华美,并不代表内心的高贵典雅!所以,回头再想,第一段中的第一句就具有了反讽效果,让人们意识到这个新郎官不过是个“绣花枕头一包草”。同样,第一段中的第二句中的“肃雝”二字(曷不肃雝?)蕴含的庄重威严在此也具有了反讽效果,让人们质疑起新娘子的品行来。比如:轻浮、放纵甚至淫荡。

那么在《召南》这一出戏剧里,本篇是什么用意呢?应该肯定的是,本篇是承上篇《野有死麕》来的,仍是男子对女子说的话。在上篇他为自己勾勒出了一个美好的前景,说与女子分手后自己很快便能轻易地收获美妙真诚的爱情。那么自己的前女友呢?他当然不会吝惜送上自己的祝福。他说她一定也会找到一个门当户对的爱人的。这么看来,男子似乎很有风度呢!真的是这样吗?如果联系我们上面分析的内容来看,似乎男子应该暗含着嘲讽在内。但如果我们重读《羔羊》一篇,我们就能体会到,尽管本篇就其原始含义而言是一篇政治讽刺诗,但具体到男子引用它的用意,或许还真是发自内心的祝福,希望他们一个是“齐侯之子”,一个是“平王之孙”,天作佳合,幸福到老!为什么这么说呢?在《羔羊》一篇中,男子同样对女子给予了祝福,说希望她能早日找到自己的如意郎君。可那是怎样的祝福啊!在男子口中,女子未来的爱人被描述的像猪一样不堪。这充分证明了男子说那番话时是十分痛心和满怀醋意的,说明当时他对面前的女子还抱有幻想,还割舍不下,他还在爱着她。可现如今呢?他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跟她真的不合适。不仅仅是因为财富和地位的差距,更是因为两个人在思想观念上有着本质的不同。他已经对她再没有一丝留恋。俗话说:好合好散。既然已经释怀,他又何必在分手时不大大方方地给予对方以祝福反而恶语相伤呢?

❀译文

怎么那么华美啊,好像一树唐棣花!

怎么能不庄重啊,王姬之车排场大!

怎么那么艳丽啊,好像桃李发两枝!

那是平王乖孙女,那是齐侯好儿子!

他们“钓鱼”用什么?蚕丝和着串钱绳。

那可是齐侯好儿子,那可是平王乖孙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