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产生于上古时期,传说始于伏羲所作“先天八卦”,当时仅有其象,尚无文字《周礼》记载:“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有学者认为:《连山》是夏代的《易》,因以艮卦为首,艮为山,故取名《连山》;《归藏》是商代的《易》,因以坤卦为首,坤有纳藏万物之象,故取名《归藏》也有学者认为:《连山》是神农时代的《易》,《归藏》是黄帝时代的《易》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一般的易学爱好者没有必要去考究,因为《连山》和《归藏》早已失传,现世只存《周易》,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周易起源和形成?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周易起源和形成(周易的产生过程及其双重性)

周易起源和形成

《易》产生于上古时期,传说始于伏羲所作“先天八卦”,当时仅有其象,尚无文字。《周礼》记载:“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有学者认为:《连山》是夏代的《易》,因以艮卦为首,艮为山,故取名《连山》;《归藏》是商代的《易》,因以坤卦为首,坤有纳藏万物之象,故取名《归藏》。也有学者认为:《连山》是神农时代的《易》,《归藏》是黄帝时代的《易》。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一般的易学爱好者没有必要去考究,因为《连山》和《归藏》早已失传,现世只存《周易》。

《周易》成书于商末周初,相传是周文王被囚羑里时根据先天八卦推演出后天八卦和周易六十四卦。后来,周文王的四子周公又为六十四卦各爻配上爻辞。其时,此书既不叫《周易》,也不叫《易经》,就叫《易》,共六十四卦,每卦由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组成,用卦画(卦象符号)和象形文字相互参证来反映天人关系和人事吉凶,其实质是卜筮之书。《易传·系辞上》曰:“《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即可证也。

《易》的本经共六十四卦,一直到了崇尚经学的西汉时期,才被尊为群经之首,始称《易经》。《易经》虽不到五千字,但古奥深邃、艰涩难懂,这是由商末周初特殊的历史所形成的。商朝末年,东南蛮夷作乱,商纣王决定去讨伐,但他担心西方周国趁机东扩,于是把西伯侯姬昌(谥号周文王)诓骗到商都,后拘禁到羑里,作为人质。周文王在拘禁期间推演出后天八卦和周易六十四卦。周易六十四卦部分卦爻辞,就是反映这一时期西部周国与殷商王朝之间东扩与反东扩、控制与反控制、囚禁与营救以及征战杀伐的记录。由于西伯侯姬昌被拘禁,所以他与营救他的臣子们之间传送情报,只能“打比方”、“用暗语”,不敢明目张胆地说明敌方的情况和自己的计划。这和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地下工作者与情报人员之间对暗号的方式类似。比如:“履霜,坚冰至。”这句话听起来没头没尾,让人不好揣测它要表达的本来意思或真实意图。若单单从字面的意思来解释,就是:“踩到霜,就应该想到寒冷的冬季快要到来,厚实的坚冰即将冻结而成。”但这显然不是《坤》卦初六爻辞所要表达的本来意思。依笔者愚见,“履霜,坚冰至。”应该是用来提示对方:要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提高预见性,做到知微见著,知始见终。

由于《易经》的经文古奥艰涩、符号深邃莫测,而且随着时代演变,其内容到春秋战国时已经不易读懂。因此,春秋战国时对《易》的研究非常盛行,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解读《易经》。相传孔子参与编纂或修订专门阐释《易》的哲学著作有十篇,统称为《易传》,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计七种十篇文章,因其阐发经文大义,如《易》之羽翼,故称之为“十翼”。后人将《易经》(即《易》的本经)和《易传》统称为《周易》。

《易经》成书于商末周初,《易传》则成书于春秋战国;《易经》由伏羲所作的先天八卦推演而来,本是卜筮之书;《易传》虽然是阐释《易经》之书,但由于其解经很少从筮书的角度去考定经文的原意,而是诸子(因《易传》并非一人所作,故称“诸子”)借解经之名阐述自己的世界观,而且其书内容含有古朴的辩证法思想和多维度立体式思维,具有独特的思想体系,大大超出了筮书的范围,实现了质的转变,成为哲学典籍。我们现在见到的《周易》,从“学”来讲它是哲学经典,以“术”来论它是卜筮之书。数千年来,《周易》以哲学思想与卜筮占术相结合的方式流传于世,“学”与“术”一雅一俗,长期并存,沿着各自的路径发展。

从《周易》的成书过程来看,它是历史的创造,并非出于一人之手。所谓的“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也只能说明伏羲、周文王、孔子只是《周易》产生过程中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从《周易》内容来看,《易经》是卜筮之书,《易传》是哲学典籍;《易传》侧重于“观象玩辞”,属于“学”的范畴,代表官方易学发展方向;《易经》偏向于“观动玩占”,属于“术”的范围,代表民间易学发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