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小亦为大家介绍了

瑞合庄的由来

今天我们精彩继续

一起来了解瀛海庄的变迁

瀛台有路空惆怅(亦城史话瀛海庄)(1)

瀛海庄

瀛海庄位于瀛海镇政府西侧,辖四义庄、信义庄两个小庄子。因村庄较大,设瀛东1、瀛东2和瀛西1、瀛西2四个行政村,是京南郊一座较大的村庄。如今,地铁8号线南端的瀛海站就设在原瀛海庄的村东口。

瀛海庄成村时间并不长,仅有近一百二十年的历史。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官准南海子招佃垦荒,清廷权贵、宫里太监和京城绅商嗅出南海子是块难得的“肥肉”,就像饿虎扑食一样争先恐后购买“龙票”,到海子里置地建庄,招佃垦荒。其中有不少籍贯是直隶河北河间府和肃宁县的太监。因而,使河间、肃宁一带的众多贫苦百姓纷纷来到这里应招为佃,拓垦荒地。开始时仅是单人搭窝棚,几人一起伙着吃饭,春来冬归。后来干脆就拉家带口一同到此,搭建起简易土房,长期居住下来,遂成村落。

关于为何称为“瀛海庄”,历来有两种说法。

一是源于河间府的“瀛海楼”。因来南海子的佃民多为河北河间府人,河间古称瀛州,曾建有一座“瀛海楼”。佃民们为不忘家乡,因此起名“瀛海庄”。

二是源于“瀛州”与“海子”之合说。是将河间古称瀛州的“瀛”字,与此地称南海子的“海”字合起来,就定名“瀛海庄”了。上述说法,以认可第二种说法的居多。

就这样,瀛海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仅几十年的时间,竟发展成在海子里除旧宫、鹿圈以外的大自然村。因到这里定居的人绝大部分都来自河间、肃宁一带,同时也带来了那一带的乡音。因此,在一代一代人的影响下,百余年来,这里的村民仍操一口浓重的河间、肃宁一代的口音,成为瀛海地区的一大特色。

据当地老人说,最早到瀛海庄定居下来的共有八户姓氏人家。不过,到底是哪八家却齐说不一。但是都一致认为,最早来瀛海庄落户的也就这么十几家:王姓、田姓、刘姓、宋姓、冯姓、贾姓、谢姓、曹姓、孙姓、潘姓、侯姓、李姓等。

在瀛海庄,贾家是一大户,建有前、后两个院子的大四合院,人称贾家大院。房子建的虽高大,但质量一般,这是因为凡到南海子落户的,不论穷富,均是重地轻宅,还都想着最终是要回老家。所以,既便成了地主,宅院也不建的多么豪华。解放后,贾家大院变成小学校(南苑区第六中心小学)。

信义庄是瀛海庄的辖村,位于嬴海庄西南侧,是个仅有二十几户不足百口人的小庄子。当初的庄园主是位张姓山东籍商人,后招佃垦荒遂成村落。给当地人最多的记忆是那里曾种有十多棵桑树。后来,信义庄归瀛西二村辖管。

四义庄位于信义庄南侧,同心庄西侧。是个比信义庄略大点的小庄子,有四五十户,约一百四十口人。别看庄子不大,曾被军阀李守信占有,建有双套四合院,有围墙和岗楼,据说所用砖瓦均由自建窑烧制。新中囯成立后,四合院分给了几家佃户群住,后来又自拆另建了。最早在这里居住的有胡家、王家、于家、杜家四户,后遂成村落,定名四义庄。解放后曾与同心庄合为一个行政村。1976年代后也曾独自一个行政村,1995年后也并入了瀛西二村。

在大约瀛东的位置,原本还有一个小庄子“利孝堂”,当时仅住有纪姓、谢姓、杨姓等几户人家。后来,随着瀛海庄的逐渐扩大,就被自然地融进了瀛海庄。

瀛海庄1946年属河北省大兴县团河乡。1948年12月起先后属北平市23区、14区、11区。1952年属北京市南苑区。1956年属南苑区红星集体农庄。1958年属大兴县红星公社瀛海大队。1984年属瀛海乡。2000年属瀛海镇。2013年因城镇化建设拆迁,居民统一移居到瀛海庄西侧新建起的“瀛海家园”社区,过上了城镇化的新生活。

END

本文由北京亦庄发布

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字:张友才

编辑:崔沥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