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道题,都是对知识的复盘。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大全 文学类文本阅读①(1)

选择题(共15分)

1.(本题3分)“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 是 20 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指斥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B.“20 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

C.“16 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包身工的生活像奴隶一样凄惨。

D.“饲养”一词运用拟物的修辞手法,揭露资本家只把包身工当作谋利的工具,根本不当人看的罪恶。

2.(本题3分)下列括号内的句子,与原句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藏历年的时候,布达拉宫前都是人,好不热闹。

(藏历年的时候,布达拉宫前都是人,好热闹。)

B.今天早上闹钟坏了,我上班差点迟到。

(今天早上闹钟坏了,我上班迟到了。)

C.看这天气,一会儿可能会下雨。

(看这天气,一会儿差不多会下雨。)

D.疫情期间,海外同胞的健康与安全无时无刻不牵动着祖国的心。

(疫情期间,海外同胞的健康与安全每时每刻都牵动着祖国的心。)

3.(本题3分)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记念”有两层含义:一是对死难的革命青年的沉痛哀悼,赞扬其壮举;二是对反动派的无比痛恨,揭露反动派虚伪、残酷的本性。

B.报告文学既有大量的新闻事实,还有大量的背景材料,如包身工的来历、包身工工作制度的发展情况等,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有机融合。

C.《鸿门宴》一文中,樊哙闯帐,意在与项王拼命,但项王不但不惩罚樊哙的无礼,反而一赏再赏,直至“赐座”,表面上看是“英雄相惜”,实际上是畏惧樊哙的过人武力,担心他在宴会上会对自己实施行刺。

D.《荆轲刺秦王》一文中,荆轲希望生擒秦王,以便谋求秦燕长久和平,来酬谢太子丹,从中可以看出荆轲忠义赤诚之心。

4.(本题3分)下列关于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一诗中用壮景抒豪情,上片描绘了一幅壮阔的“湘江寒秋图”,下片抒发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B.鲁迅写刘和珍遇害的经过是以点带面地再现“三一八”惨案经过,揭露反动政府的下劣凶残,表现爱国青年的勇毅,更利于表达对死难烈士热情的赞颂和深切的哀悼。

C.《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表达了作者对梁先生的敬仰之情、欣赏之情和赞美之情,同时对梁先生的治学精神与爱国之情予以高度赞扬。

D.《再别康桥》一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徐志摩静默、悠然的心境。

5.(本题3分)下列对《我与地坛》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

A.母亲来找“我”是不放心儿子一个人在园子里待太久,怕儿子想不开,她希望儿子能好好地活着。

B.“不想让我发觉”是因为母亲理解儿子内心的痛苦与苦闷,她尊重儿子的选择并维护着他的自尊。

C.“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运用比喻一方面写出母亲的视力不好,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母亲内心的茫然。

D.“我”看见母亲而没有喊她,是出于男孩子的倔强和羞涩,是缘于那时尚不懂得体谅深爱“我”的母亲。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大全 文学类文本阅读①(2)

参考答案:

1.C

2.B

3.C

4.D

5.C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大全 文学类文本阅读①(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