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PsyCh Journal 编辑王日出在中科院之声开了一个杂货铺,铺子里有各种有趣的心理学百货。欢迎大家没事过来逛逛。

在中科院工作,经常会由衷赞叹“我的同事好厉害!”原来掌柜聊过“敬畏体验(awe experience)”,主要是针对自然、艺术作品等产生的体验。当我们看到壮美的自然风光、伟大的作品,会自然而然地受到震撼并发出感叹。这种“哇”的感受,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敬畏体验”。敬畏体验是一种道德、心灵及审美中所感受到的震撼人心的情绪体验。作为一种情绪,敬畏体验需要包含两种认知评价:首先是感知宽广,第二是超越自己现有的对于世界理解的参照系,需要调整适应。在Keltner和Haidt最初提出敬畏体验的论文中,他们体验来自于实体的刺激、社会性的刺激和认知性的刺激,并提出五种可能会激发敬畏体验的内容:包括美、能力、美德、超自然力量和威胁。

近些年,也有研究者们把这种体验引申到了工作当中。员工可能会对自己的工作机构(比如非常棒的工作环境)、工作氛围、工作伙伴、工作成果感到由衷的赞叹与敬佩。不论在东方文化还是在西方文化中,员工都可能在企业当中体验到敬畏。机构可以通过其机构的美德、卓越的能力或成就、悠久辉煌的历史、工作场所的独特设计或环境景观来唤起敬畏。同事的美德、奉献精神、能力和成就、个人魅力、地位和权力也能激发出敬畏之心。

不同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人们也会接触到不同的对象,有些职业的工作环境或者工作对象本身就能激发敬畏体验。比如有人研究了动物管理员的敬畏体验,与动物工作除了能够激发动物管理员对动物的关心和爱,还能够激发敬畏体验。当员工逐渐认识到与他们一起工作的动物所表现出的难以置信的、超过人类的能力,以及他们从这些特定的工作互动中学习到的独特见解时,与动物的工作可能会引发好奇和惊叹,也会产生情感联系。在三个研究中,研究者对于那些日常要跟动物工作的人(比如动物园管理员、宠物店员工、动物治疗师等等) 进行了调查。其中一项是追踪研究,在第一次的调查中,除了一些基本信息,员工们还要报告他们认为动物能够感觉、感知的能力,并会给出一些动物能力的例子,比如大象能用鼻子举起300公斤的东西、海豚能探测出水下的矿藏、狗鼻子比人鼻子灵敏十万倍等等。在两周之后的第二次问卷中,需要报告这两周内体会到的关爱和敬畏体验。在最后一次调查中,他们的直接领导要对员工近一周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估。最终的分析指出,人们在和动物日常打交道的过程中感受到关爱和敬畏,这种体验促进了后续的工作表现。

做一个靠谱的同事(我的同事好厉害)(1)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在动物园工作,但是我们的工作中也会碰见各种“牛人”。我们把厉害的人叫做“牛人”当然不是觉得他们“不是人”,而是这些厉害的同事,他们的能力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而令人敬佩。最近PsyCh Journal发表的一篇研究,就讨论了员工在工作中感受到的敬畏体验对于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在实验中,264名打工人按照要求回忆了在工作中的不同情绪体验,包括敬畏体验、愉快的经历或者普通事件,目的是唤起不同的情绪。为了更好地理解“敬畏体验”,研究者给出了如下解释:“人们对那些可以改变对世界理解的,并且感到宏大而震惊的事物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并且举出一些例子,比如同事的先进事迹、领导的领导艺术、了不起的工作成果等等。在完成情绪报告之后,被试者们在以为研究任务已经完成之后,会被询问是否愿意参与另外一项低回报的研究并看到一个链接。如果被试者表示完成第二项研究则表明有较高的亲社会意图,如果点击完成了第二项任务,则表示有较高的亲社会行为。结果发现,那些回忆敬畏经历的被试者会体验到更强的敬畏体验,并且表现出更高的亲社会行为和意图。

正因为敬畏体验会促进工作表现,有一些研究者就把“敬畏体验”用来提高员工表现。比如鼓励员工在休息的时候可以去旁边的公园、动物园或者水族馆走走,也有人只是简单地让员工写一写自己的一些“被震撼”的体验,并且阅读其他人的类似经历,结果都可以提高员工的合作和工作表现。其实作为期刊编辑,我也时不时会发出“这个研究好厉害”的感叹,大概这种敬畏体验也是让我更愿意分享的原因吧。

做一个靠谱的同事(我的同事好厉害)(2)

参考文献:

Meng L, Wang X (2023). Awe in the workplace promotes prosocial behavior.PsyCh Journal, https://doi.org/10.1002/pchj.593

Yam KC, Tang PM, Lam C (2022). Working with animals: Implications for employees’ compassion, awe, prosocial behavior, and task performance. Personnel Psychology, https://doi.org/10.1111/peps.12517

来源:PsyCh Journal 杂志

本账号稿件默认开启微信“快捷转载”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其他渠道转载请联系 weibo@cashq.ac.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