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山间朝暮之景(欧阳修寄赠丁判官西陵江口折寒梅)(1)

寄赠丁判官

西陵江口折寒梅,争劝行人把一杯。

须信春风无远近,维舟处处有花开。

注释

1、丁判官:指丁宝臣,当时任峡州判官。欧阳修景祐四年(1037)被贬为湖北峡州夷陵县令后常跟他唱和。

2、西陵江口:湖北宜昌西北夷山附近长江出口处,即西陵江口。

3、折寒梅:折一枝梅花。

4、行人:此处指即将远行的友人。

5、维舟:系舟,停舟。

鉴赏

西陵江口,朋友们都各自折下一枝寒梅,争相劝说远行之人,再多喝一杯酒,要相信不论远处近处,海角天涯,但是你系舟、停舟之处,都会春风催动,花开锦绣,有如此多情之春陪伴,朋友啊,你又何须感觉惆怅、伤怀?

我国古代历来就有折柳送别的传统和习惯,柳谐音“留”,有挽留、惜别之意,然而此处要折的却是梅花,那么这又有什么讲究呢?

这就不能不提起南朝宋时期一位叫陆凯的诗人,当时他帅兵南征行经梅岭时,正值岭梅怒放,立马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望,忽然想起了身在北方的好友范晔,恰好又碰到一位驿使北归,于是托驿使带回了一首诗,诗云:“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据说北方原来是没有梅花的,南方有,所以陆凯才 会折下一枝,把这象征着春的讯息的梅花寄给远在北方的友人,由此看来,本诗中的朋友们的折梅,自然也是要把这春的讯息赠给远行的友人了。

知道了折梅的来由,我们返回头来再读这首诗,就会觉得这诗更好理解了。那个即将远行之人,之所以“维舟处处有花开”,其实是有两重花开的,第一重自然是朋友们 折下聊赠的“一枝春”,这枝春藏在内心深处,不须阳光氧气、水分养料,什么时候需要了,只需从记忆中稍一搜索,它便闻声而至,应声而降,充溢了远行者的心胸,荡漾在远行者的面庞,这枝春不是别的,它叫友情,什么时候想起来都温暖和煦的一片;另一重花当然是自然界的花,此时既然寒梅已经开放,那么春天当然来了或者走在即将到来的路上。春天是天底下最大公无私的馈赠,它不分贵贱,不计贫富,不管距离远近,不论得意失意,只要与它相逢,就到处春光灿烂,春花怒放,春意盎然——

那么有了这两重花开,那位远行之人该是幸运的,所以出发吧,不要做世间儿女态,因为不管到了哪儿,春都在翘首祈盼着他呢。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四岁而孤,母郑氏亲自教学。天圣八年进士,支持范仲淹庆历新政,后出知滁州等地。为官清正,关心民生疾苦,喜奖掖后进,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等都得到他的赏识和提拔。他是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是北宋第一个在诗、词、散文等领域都取得重大成就的人。古文学习韩愈,诗则不专注一家,在宋诗革新运动中起了绝大的作用和影响,但其以文为诗的倾向也影响了后来的苏轼、王安石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