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上帝无言,冷眼看世上忙人。到了这时,你的境界再次升华,恍惚间,你就是上帝在看这一切,你醒悟到人活着是多么无聊又多么没有意义,人世间是多么简单又多么复杂。”
这句话,是贾平凹经历了人间冷暖,站在街头,望着人群说的一段话。贾平凹的句子总是能深入人心,虽然总是有不少人站出来反驳他。
越是外表光鲜的女人,背地里越是见不得人。漂亮的裙子下面内衬早已洗得泛了黄,昂贵的手提包里装满了一团团卫生纸,精致高跟鞋里面的丝袜不知道破了几个洞。
站在桥上看看人间百态,活得如此洒脱的贾平凹,总是能,用上帝视角,看待人世间。
说到漂亮女人,我想到一个朋友,长得跟明星似的,大眼睛长睫毛,皮肤和白瓷一样,追求者无数,每天都画着精致的妆容,穿着名牌服饰,走在大街上,就算不打扮,路过的男人只要看她一眼就会沦陷。
有一次到她家帮忙搬东西,或许是她忘记了收拾,刚一进门就被一股恶臭扑倒,有股臭鸡蛋的味道,她尴尬地笑了笑,解释道是自己做鸡蛋失败忘扔了。
路过厨房还能瞟见发了霉的剩米饭,最夸张 的是,床上的衣服,堆得跟小山一样,还要稍微抬头才能找到上面的衣服,原谅我不懂美女的生活,衣服都是穿一次就放哪,最后堆成一坨来洗,地上还有没洗的脏衣服,没洗的袜子,床单上点点滴滴的姨妈痕迹,也舍不得换一下,桌子和地上全是吃完几天没扔的外卖。
可能是她住里面呆久了,已经闻不到臭味了,我坐在沙发上实在待不下去了,赶紧了逃出来,大口呼吸了几口新鲜空气才缓过来。
我想那些追求者打死也想不到,这样一个极度靓丽的姑娘,居然这么不爱卫生,家里跟狗窝一样,让人印象瞬间由十分跌打了五分以下。
不仅是我这个朋友。我周围很多长得帅男生也吐槽过自己的前女友,他们的前任大多长得漂亮,但特别不爱卫生,最后这些男生实在忍不了了,就主动提分手了。
男人都喜欢漂亮女人,但不喜欢邋遢的女人也是真的,为什么长越好看的人越邋遢呢?今天心理学给你揭秘。
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五阶段理论,为人们解释了,婴儿早期的生理现象,为后续人格发展的影响。
我们常说,越早遭受的生理影响或心理创伤越根深蒂固,影响达到最大,婴孩遭受到这些影响时,或许不记得,但往后毕生行为中无不透露着这些影响。
早期婴儿人格的发展,主要是本能的发展,本能的根源在于身体的紧张状态,具体表现在身体的典型部位,称为动欲区。
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如果婴孩在这些时期没有解决该解决的矛盾,就会在以后保持这个时期的某些行为,即“停滞现象”,也称固着。
肮脏、不爱邋遢,和肛门期的固着有直接的联系。
“肛门期的矛盾和问题是什么,1到3岁的儿童从排便中获得了些快感,开始学会自我控制排便,学会自理,什么时候要去大便,什么时候要去小便,以及什么时候能完成这个动作,这些自我控制能力,养成卫生习惯,使之符合社会的要求。
这就是肛门期的孩子应该学会的问题。
如果这一时期出现停滞现象,可使人格朝着两个方向发展,第一个叫作“肛门排泄型”人格,第二个叫做“肛门滞留型”人格。
听着奇奇怪怪,但确实有理有据。滞留期的人格是,强迫、整洁、吝啬,排泄型的人格则是肮脏、放肆、浪费、慷慨、放纵、生活秩序混乱、
因此,邋遢的主要形成期在2岁左右,并一直影响到成年。而当事人已经很难去改变这些习惯。
所以漂亮女孩 的邋遢,很可能来源于她们没有处理好幼时肛门期的问题
现实中,这些漂亮女孩潜意识里以“邋遢”而自豪(意识上不是),当你劝说她时,她嘴上说着改变,但是始终改变不了。
其实主要是因为她们潜意识完全不想改变,甚至炫耀自己可以和脏乱和谐相处,不会因为肮脏有痛苦和难受(普通人会有),反倒有些兴奋的感觉。这种自豪和兴奋的感觉,或许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和价值——她无意用“邋遢”的方式引起他人对自己的重视,并以此证明他人是否爱或真的爱自己
同时这种方式还有一点好处,可以间接“控制”他人,既然你爱我,就要帮助我,容忍我,用肛欲期(1-3岁)的玩笑话来说:不给自己“擦屁股”,让其“娘”给其“擦屁股”,以此证明娘的爱、获得娘的爱、以及对她的控制和调动力。
“自己不解决自己的问题,到头来还要我给她擦屁股”可能就是这类女孩男友最想吐槽的吧
除了漂亮女孩,有些人会努力变得有成就,在他们身上的现象就会稍微好一点,具体表现为:不拘生活小节。
而肛门期滞留期的人则相反,表现为强迫、整洁、吝啬,东西要洗几十遍内心才心安,这类人很容易患上强迫症,也是十分痛苦。
所以如果你有个漂亮不爱干净的女友,很有可能是她太缺爱了,同时心灵也很幼稚,要不要跟她长远发展,一定要慎重考虑哦。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第一心理
,